李璇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作者主要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并借助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歌颂了屈原高尚的节操及过人的才华,批判了楚怀王的昏庸与上官大夫等人的阴险狡诈。作者用生动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法,将屈原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很好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使这一人物形象得以光照千秋。本文主要从谋篇布局、表达方式、思想情感这三个角度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一、剪裁得当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因才能卓著而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他原本在朝中担任要职,却因小人诬陷,被楚怀王逐渐疏远,最后流落江畔,投水而亡。屈原不仅富有政治才能,而且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但是作者在为其立传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将屈原所经历的一切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而是以史料为依据,挑选最重要的事情简而叙之。
从整体上看,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可以用“任”“疏”“徙”“流”“亡”来概括,主要记叙了“张仪来楚”“楚齐绝交”“怀王受骗”“伐秦失败”“怀王人秦”“屈原自沉”“楚国灭亡”等重要事件。由于所涉及的事件、人物较多,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并未完整地交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选择其中的重要内容作简要的叙述,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则采用概述、省略等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主线,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既是对屈原生平的高度概括,又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引子。正是因为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会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作者仅仅用十二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特点,之后并未对其作细致的描写,而是开始交代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将屈原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的细节一笔带过。
又如,在交代了“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作者并未详细叙述楚怀王是如何疏远屈原的、楚国的其他人有什么表现,而是以屈原的视角进行叙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再如,“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人秦而不反也”,对于事件的后续发展,作者并未作详细的交代,而是再次转至以屈原的视角来看问题,“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王怒而疏屈平”和“楚人咎子兰”皆是屈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作者结合历史事件以及屈原的遭遇,对其作出的总结,在文章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文章中,作者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精心谋篇布局,适当地剪裁与安排材料,将笔墨集中在了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上,以极短的篇幅记述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使得整篇文章疏密得当、令人惊叹。
二、叙议结合
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将议论与叙述结合起来,在记叙事件的同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相应的评论。
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是有关屈原生平经历的记述,而“屈平之作《离骚》,病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则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评价。
又如,“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系心怀王,不忘欲反”是在记叙重要的事件,而其后的“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则是对该事件的评价。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以太史公的口吻对屈原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在表达对该人、该事看法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这一段文字是对屈原生平经历的点评。
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相关的人物,如上官大夫、公子子兰、楚怀王、楚顷襄王、秦相张仪等,作者在文章中也作了简略的评价,并且将其与屈原进行比对,使屈原的形象更为高洁。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在记叙人物生平经历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评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三、情感浓烈
《史记》中重点记载人物事迹的传记多达数十篇。相比于《苏秦列传》《项羽本纪》等著名篇章,《屈原列传》的抒情色彩更为鲜明。作者看似在记叙屈原一生的遭际,为屈原鸣不平,实则是在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叹世事艰险。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些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感受。作者因需要记叙屈原之事而再读屈原之文.为其感到悲伤。《屈原列传》的作者司马迁也有着极其坎坷的人生遭遇。他因一时进言招来祸事,身受残酷的刑罚,为世人所耻笑。正因为如此,在为屈原立传时,司马迁心有所感,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悲愤之情。
《屈原列传》中涉及的人物比较多,除主人公屈原之外,还有楚怀王、楚顷襄王、上官大夫、公子子兰、宠妃郑袖、秦昭公、张仪等。对这些人物,作者并未花费多少笔墨,但我们依然能从中一窥作者的喜恶。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从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将“屈原”列为忠臣,而将与屈原对立之人,如郑袖、张仪、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人视为邪佞小人。楚怀王虽为一国之君,但心胸狭隘、昏庸无能,听信小人之言疏远屈原,最后落得“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的下场。作者的喜恶可见一斑。
作者感念屈原虽一腔忠贞却含冤而死,再思及自身,只因犯颜直谏而身受刑责,为世人所诟病,难免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在文章中,作者并未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是任其自然流露,使得文章的抒情色彩变得更加鲜明。
总之,在《屈原列传》中,作者精心选择了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并巧妙地进行组织与安排,使得整篇文章主线清晰、疏密得当。在记叙人物生平经历的同时,作者又适当地进行点评,揭示了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