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羽
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热播剧《漫长的季节》以一曲《再回首》迎来大结局。剧中的男主角王响先后经历了儿子和妻子的离世,让人叹息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其中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进行认真审视。
父母作为“下限较低但上限极高”的“职业”,现实的教训来得往往比自身的成长更深刻。剧中王响的两个孩子——王阳和王北,在同一个父亲,不同的教育方法下,性格迥异,命运也截然不同。
如何让孩子们的青春都走出“漫长的季节”,并能勇敢地“往前走,别回头”——这不仅是剧中的王响面对的问题,更是摆在家长、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剧中,王响对于王阳的批评,往往是不具体的,甚至没有原因的,属于无意义的贬低和指责;王响对王北的态度则不同,他不仅不会对王北的行为随意批评指责,还在朋友面前反复称赞、鼓励王北。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未检办案组负责人陈丽莉向记者分析称,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要求。王响对待王阳时不顾场合、不管前因后果,只从自己立场出发的“教育”行为,在无形中对孩子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侵害。
再来看一些桥段:王响不但进王阳的房间从不敲门,还不顾王阳的反对强行翻看他的日记,之后又对王阳的诗作妄加评论;谁能想到,二十年后的王响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人借宿王北房间的要求,表示王北的房间要由王北自己做主。
一些家长在亲子距离的掌握上往往缺少分寸,总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否认孩子的个体差异,忽视甚至否定孩子的独立需求,王响正是如此。陈丽莉检察官表示,王响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王阳的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第六十三条、第七十三条,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均有着特别保护。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
在王响的观念里,长大后接父辈的班,进入国企,结婚生子的固定模式就是最好的路。所以他对王阳在KTV做服务员表示不满,对王阳想离开家乡的想法表示不解和强烈反对。怕孩子走歪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应该有他必须经历的社会现实和成长历程;对王北的爱好和志向,王响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了他充分的选择自由权,不仅支持王北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还拒绝王北要留在家里陪伴他的想法,支持王北离开家乡。
一句“我是为你好”,成了压在孩子头上躲不开的“大伞”,有时候恰恰遮住了孩子想要看见的那片蓝天。陈丽莉检察官指出,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充分考虑其真实意愿”。
陈丽莉检察官感慨道,王响在“爱的名义”下,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教育”、干涉王阳,客观上造成了对王阳人格尊严、隐私权、发展权的侵犯,使得亲子关系日趋紧张,更让王阳一步步关闭了本该对亲人敞开的心扉。王阳在遇到人生难题时不愿意向家长救助,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式,他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亲子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好在王响及时反思,在养育第二个儿子王北时,转变观念、调整了教育方式,成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了一名有爱也懂得如何去爱的父亲。
在我国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的当下,陈丽莉检察官呼吁道,希望能有更多的家长朋友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有更多的家长以开明、积极的心态面对亲子关系。
谈及剧中王阳的悲剧时,陈丽莉检察官认为,教育并非王响一人的事,需要集聚更多的力量,才能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心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常淑芳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上仍有不统一,如家长习惯“教育外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机构则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共识基础还比较薄弱。常淑芳表示,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记者注意到,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意见》明确,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在上海长宁不输家庭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四界”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指出,如果社会与家长的功利教育观不变,《家庭教育促进法》就很可能停留在纸上,而无法触动家长,难以促使家长真正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因此,亟须大力培养家长的自身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其实践能力;大力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大力提高有关部门的家庭教育管理和服务支持能力,“协同育人”将是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他进一步表示,“协同育人”这一提法,近些年使用的频率很高,反映出这已经成为了当下破解众多教育难题、提升教育品质的突破口。
据悉,上海目前正在打造超大城市发展协同育人的特色路径。
杨雄介绍道,上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带有海派文化特征,开放多元,各区的探索都比较务实求真且因地制宜:如浦东新区“家庭社工”的形式很有特色,推出线上线下“家门口的服务”,不仅提供家庭教育服务,还涉及家庭建设、家庭支持、婚姻辅导等,是具有创新性的家庭公共服务全覆盖实践;又如奉贤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设了数字化的“家长学校”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覆盖全区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创新实施“新成长关爱教育计划”。
在前述论坛上,协同育人项目亮点频出。上海程家桥街道的“青福荟”心灵驿站,通过“家——校——社——医”四方联动机制,打造“四个一”特色服务,即一间“爱心屋”,做实服务阵地,联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一张“爱子方”,通过线上直播,配送“教子有方”课程;一条“爱热线”,以“热线咨询”提供特殊“坐诊”服务;一场“爱言谈”,以情景互动式的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运行近一年来,这个“家门口”的家庭教育服务品牌充分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受到辖区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落地式家长学校”也是协同育人的有益探索之一,通过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为主的方式,全面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培养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海长宁不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海风向记者介绍,24年来,“不输”家庭教育品牌不断优化“落地式家长学校”模式,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用性教材、线上线下多元课程内容等,形成“家长学校课程引领、家庭教育师資培训、家委会志愿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学校——教师——家委会——家长——学生”的新型家校共育关系,其足迹遍布云南、黑龙江、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