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光 张若雅 王飞 陈娜 缪幽竹
摘 要 基于社会化服务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对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行文献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以苏州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发展阶段和历程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仔细研究了苏州大学图书馆精准化社会服务的依据、对象、内容和方式,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图书馆资源建设为基础、密切校地合作为关键、图书馆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为保障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施策略,为高校图书馆通过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精准化;社会服务;服务路径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2.008
Research on the Accurate Social Service Path of Academic Library: Taking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Xuguang, Zhang Ruoya, Wang Fei, Chen Na, Miao Youzhu
Abstract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social services bring to the library, after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the academic librarys social services, an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course of the social services of the Soochow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carefully studied the basis, object, 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accurate social service of Soochow University Library, and points out the four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aking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e, library resource construction as the basis, close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as the key,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as the guarantee, so as t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ng local society and economy.
Keywords Academic library.Accurate. Social service. Service path.
0 引言
作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天然具备服务社会的属性。与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大众的特性不同,高校图书馆着重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提供学术支持,服务更加偏重专业与精深,因而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在我国高校并没有广泛开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满足公众信息及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多年来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始终强调高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推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1];教育部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成为高校图书馆探索社会化服务道路的保障。如何在保证校内用户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兼顾社会职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是每一位高校图书馆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起步早、发展快,又有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现今已趋于成熟。如,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区服务和公众服务方面已基本实现对社会用户的全面开放,并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3],形成一套成熟的特色服务模式;德国高校社会化服务的特色是建设双重图书馆网络,包括为本校师生和社会用户提供同等服务的中心图书馆和专门为校内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专业图书馆[4];日本的高校图书馆将校外用户进行了明确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5]。这些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界开始关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经过宏观理论探讨的起步期,理论付诸实践的探索期,近十年进入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具体、深入。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理论方面,有学者构建了模型,如周效章提出了统整各类服务主体、融汇线上线下服务的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数字资源社会化服务模式[6],江秋菊创建了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要素框架模型[7];还有学者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现状和困境进行调研分析并给出对策,如薛调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现状与解决路径[8],周玲元、刘志鹏调查了南昌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并给出中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对策[9],曹文振就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困境提出了着眼于认知观念、管理制度、服务渠道、内在价值等方面的突围策略[10]。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有学者基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趋势探讨了服务的拓展与创新,如杨新涯、向晴、王莹提出以校友服务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范式[11],宫平、郭帅基于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探索自主自建、共建共享、借阅服务、专题服务、知识服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12],化秀玲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路径[13],姜兰、侯婕以长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索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路径[14]。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做了深入研究,也多数持支持的态度,但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硬件设施、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都具有明显的校内属性,面对澎湃的社会化服务思潮,也有学者对此并不看好,如丁学淑、丁振伟、马如宇等对阻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九大因素进行了系统阐释[15],邱翠云对利益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政策弱效执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适度开放的理念[16-17]。
从实践来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仍然步履维艰。囿于人员、馆舍、管理、数字资源版权、经费、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高校图书馆无法像公共图书馆一样面向全社会开展无门槛的全面开放服务。已经开展的社会服务内容有限、手段单一、社会用户受惠面较窄,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事实证明,在现阶段盲目推行全面社会化服务,既达不到理想的社会价值,也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特点和服务类型不相匹配。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必须立足当前实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服务道路,才能实现长期发展,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2 苏州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历程
苏州大学图书馆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可追溯至1901年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舍开办的“东吴大学堂藏书楼”。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苏州大学图书馆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所承担社会服务各不相同。笔者根据图书馆在各个阶段的功能及服务内容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1977年。该阶段苏州大学图书馆完成了由传统书院藏书楼向高校图书馆的彻底转型,但由于社会大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较少,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为面向精英,主要为学校教职员工服务,其作用更类似于“借书处”。
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民众对于知识的渴望促使他们对于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汇集中心,具有信息资源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且苏大图书馆有大量的古籍善本、文史资料、方志、民国书刊、家谱等特藏,逐渐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为了顺应用户的需求,苏大图书馆尝试向社会开放:(1)开通办理校外用户借书证,校外用户可以在支付一定的押金后,从馆藏流通库中借阅书籍,或浏览期刊室中的中外文刊物;(2)情报部门对校外用户(医学院)提供有偿的检索定题服务;(3)有限开放特藏资源,经预约申请后校外用户可以进入特藏部查阅抄录古籍文献。
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4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资源中数字资源的比重逐渐增多,校外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从纸质扩展到了数字资源。苏大图书馆在2002年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恰逢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用户和社区用户开放”, 校外上机卡也应运而生,为校外用户利用文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意识,还应具备信息检索與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用户的检索培训也同时开放给校外用户。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成立后,依托于电子资源的有偿服务如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代查代检等也向社会开放,由用户提交委托申请后,图书馆相应部门出具报告。此外,由苏州大学图书馆牵头建设的“苏州高校数字服务平台”于2010年正式开通,实现了本地区十一所高校中英文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随着学术搜索引擎、论文分享网站等网络资源的发展,用户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依赖度逐渐下降,多年“授之以渔”的培训也使得用户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一方面,用户数据库的使用率不断上升,实际到馆用户以利用图书馆空间资源为主;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亟需文献信息资源。为了解决如何将高校图书馆的有限资源投入到无限的用户需求服务中去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图书馆的服务逐渐由全面向精准转变,由被动满足用户的需求向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转变。因此,自2015年起,苏州大学图书馆与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合作,以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桥梁为张家港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有特色的精准化情报咨询服务。
3 苏州大学精准化社会服务及其成效
为了实现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内涵深化和模式创新的要求,形成政府、企业、高校联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作为地方高校排头兵的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以立足、依托和服务地方为己任,根据苏州大学的“名城名校”发展战略,苏州大学图书馆依托于自身的科研、人才、资源等优势,于2011年3月19日和张家港市政府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并合作共建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以满足区域内支柱产业的相关科研单位信息需求,进而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苏州大学图书馆对接张家港市科技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政府单位,为张家港主要支柱产业和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目前,苏州大学图书馆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重点打造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纺织和现代服务经济六大产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已将服务辐射至张家港市企事业单位,重点服务张家港龙头企业,诸如海陆重工、中车氢能、新美星、富瑞特种装备等大型上市企业。特别是抗疫以来,重点服务了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张家港中医医院等单位和机构。其主要服务方式和成效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提供科技情报服务
从企业信息需求来说,企业研发项目需要技术咨询与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与知识产权服务,企业拓展市场需要产业情报研究服务。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科技情报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情报支持。馆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收集整理推送相关文献;依靠数据积累及全生命周期使用习惯分析预测客户使用需要,并实时跟踪动态变化,切实打造新时代优质用户体验图书馆。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研发需求在线提交查新委托合同。自2015年始,张家港地区的科技查新数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与之相应的是张家港高新企业的申报和活跃数量也与日俱增。
3.2 以资源建设为基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企业员工深造学习需要充足的中外文文献资源保障。针对张家港企业和机构文献资源不足的问题,苏州大学图书馆不断完善自身资源建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购买数据库、整合网络资源、自建数据库等形式丰富数字馆藏,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多样的资源获取途径。如借助快递为员工提供纸本文献借阅服务;通过校园身份统一认证,方便员工及时查阅所需信息资源内容;采用微信小程序、微博、公众号等移动终端推送代查代检、科技查新、论文查重等服务。
为了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更便捷地获取资源,苏州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和培训活动,开设数据库使用课程,在线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及图书馆资源利用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3.3 以成果转化为契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通过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张家港地区的政府、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实现了精准对接产学研需求与资源,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苏州大学图书馆定期开展服务研讨以及用户交流会,以科技查新为桥梁,密切校地合作,先后促成了多项技术转移和合作协议。十年来,张家港市的高新企业申报数量和获批数量逐年攀高,张家港全市授权的专利数量也逐年递增,张家港市属医院各级立项及获奖数量也屡创新高。
近期为配合张家港市政府建设长三角文化展示馆及长江艺术节,苏州大学图书馆和张家港市图书馆合作进行长江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这是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又一次精准化社会服务尝试,进一步实现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4 高校图书馆精准化社会服务路径与实现
回顾苏州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精准化服务乃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破冰之举。基于上述案例分析和成效研究,我们进一步从系统化实施策略的角度来探索高校图书馆精准化社会服务的路径和实现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4.1 以社会用户需求为导向
用户需求是驱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推力[18],而用户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总是会追求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最小化[19]。因此,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必须坚持以社会用户需求为导向。相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会更多地集中在专业化、深层次的信息资源需求和科学素养需求上。基于此,苏州大学图书馆定期和苏大张家港工研院合作举办用户研讨和培训会,依托高校的科研、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张家港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地方急需的信息资源,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嵌入式服务,助力科技创新。
此外,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关注和融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入挖掘他们的需求,建立需求和资源的关联体系,不断拓展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进信息素养培训、情报分析、信息知识咨询等新型服务体系的建设,并向社会用户开放,以满足他们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的需求,突破高校围墙的限制,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最大化降低社会用户的时间成本。
4.2 以图书馆资源建设为基础
丰富优质的专业化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精准社会化服务的基础,统一的检索平台、电子资源导航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为精准化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校图书馆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管理,将信息资源服务融入到社会用户的学习、生产和科研流程中去,逐步实现用户服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感知的转变,如在已连续举办17年的“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资源提供方面,苏州大学图书馆挖掘有关馆藏资源,充分利用前期自建吴文化数据库和有关大运河项目研究的优势,助力张家港市长江流域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积极发挥图书馆人才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专业的人才资源作为精准化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所掌握的全面检索方法,对海量信息的查找、分析、识别、加工等能力,以及在长期服务教学、科研的实践工作中积累的业务经验和社会服务能力是社会化精准服务的重要保障。
4.3 以密切校地合作为关键
政府机构作为地区和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教育体制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等,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接政府机构提供精准化服务,高校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既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生存之道,只有通过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精准化服务,才能消除高校和地方衔接不畅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协助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高校的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正如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诞生和发展,依据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张家港地区的“4+4”产业链,通过加强和地方政府、市科技局等市内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不仅攻关了国家科技项目,提升了地区创新能力,而且在“产学研”方面促进了校地合作,让苏大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张家港的企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地方政府或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照苏州大学图书馆,采用“政产学研”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信息服务等四方面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水平、以产业转化发挥科研成果价值,同时进一步反馈与促进科学研究,并为学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结合政府导向,通过“政产学研”的对接和互动互融,实现学科、科研、产业、地方及图书馆的共同发展。
4.4 以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为保障
尽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心还是校内用户,但也可与公共图书馆一样,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致力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阅读需求和空间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应该平衡好校内用户需求和社会用户需求服务的关系,针对两者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服务章程、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服务”作为工作量统计和职称评审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年度计划和考核,努力调动馆员积极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苏州大学为例,学校颁布的绩效考核条例中有明确的社会服务内容,教师及科研人员分类中有社会服务型。其次,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通过内部挖掘,调整、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体系和人员结构,让更多馆员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拓展社会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后,馆员也要自觉加强职业精神建设,自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始终以饱满的精神面貌主动投入社会服务,提升用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推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州大学图书馆基于自身优势,立足地方实际,通过与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精诚合作,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社会化服务道路。实践表明,这样一条充分融入高校发展,嵌入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化服务道路真正实现了图书馆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共赢,也真正地将图书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了无限的社会服务中去,也为高校图书馆通过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实现跨越式内涵发展提供了有益参照。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22-04-17]. http://www.gov.
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的通知 [EB/OL].[2022-04-17].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
228487.html.
林宜榕,高波.美国社区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以加州伯克利城市學院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24):87-91, 60.
周娟.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D].扬州:扬州大学, 2017:10-11.
刘婧,李健丽.国外大学图书馆社会服务调查及启示:以美国和日本20所大学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9):66-70.
周效章.高校数字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嬗变与模式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9(2):107-113.
江秋菊.活动理论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理论模型构建要素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0,29(2):69-78.
薛调.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现状与路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9):5-11.
周玲元,刘志鹏.南昌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
务困境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7):
60-67.
曹文振.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困境与突围[J].图书馆杂志,2018,37(9):51-57, 85.
杨新涯,向晴,王莹.以校友服务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范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5):32-37.
宫平,郭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9):74-78.
化秀玲.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104-107.
姜兰,侯婕.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以长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9,37(8):92-96.
丁学淑,丁振伟,马如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
务的困难与障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
58(13):56-59,36.
邱翠云.利益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政策弱效执行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8(11):67-71,79.
邱翠云.适度开放:当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
理性选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5):38-42.
王飞,陈娜,瞿冬霞,等.用户需求驱动的智慧
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1(5):
67-72.
王飞,徐芳.国外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进展:问题论域、现状述评与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9):17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