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助其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其中一条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匆匆》一文是朱自清散文名篇,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但对其中的内蕴情感并不一定能深刻体会或产生共鸣,倘若只是趋于表面从破解文字内容的角度去指导背诵,恐有“支离破碎”之担忧。
我们都知道,好的朗读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如何在指导朗读时,既有规范的技巧引领,又能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建立一座情感互通、达成共鸣的桥梁,真正让学生做到“情动声发”呢?在张颂先生的《朗读学》一书中,本人得到一些启发,尝试从“听读”和“需要”两个层面去指导学生朗读,做了如下尝试,收获了一定的效果。
指导朗读——“听读”先行
课堂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许多朗诵家和你们一样喜欢这篇散文,他们在文字里读出了情感,愿意用声音把体会到的情感传达出来。现在我们来听一段。你们也可以小声地跟读。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师:朗诵家以声传情,他把这份情感递给你了吗?
(生点头)
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了?请你说一说。
生:我听出了一份淡淡的忧伤,那是作者对时间流逝的自责。
生:我听出了一种沉郁的感觉,我感到作者在感慨时间过得太快。
师:听到哪儿的时候,你感受到忧伤了?
(一学生指着课文中的句子读)
师:你听到哪儿的时候,惆怅了?
(又一学生读)
师小结:的确,朗读就是要以声传情,(板书)这样的声音才有内涵,才能真正打动人。
设计理念1:朗读需要范读的引领。朗读最初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在这节课上,教师在听录音朗读时,要求学生从“听读”的角度出发,去发现朗读是能够以声传情的。教师无需过多地分析理解,就让学生从朗读里听出丰富的情感。
指导朗读——让朗读成为情感“需要”
课堂实录(片段):
师:接下来,大家挑自己觉得最能读出情感的一段,同桌之间互相朗读。练好后,我要邀请同学来帮我完成一张朗读卡!
(学生同桌练读)
师:练好了吗?
(PPT:出示音乐朗读卡)
师:这是一张空白的朗读卡。当你读完一段后,落款读:与XX共勉。现在我要邀请一组同桌。
(依据时间,邀请几组同桌朗读)
师小结:大家读得非常好!我们今天用朗读的方式与这篇散文美好地相遇,原来朗读是表达心灵很好的方式呀!在同学们逐渐感受学习生涯正悄悄从我们身边流过的时刻,我选择了《匆匆》这篇文章来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相信,今天的课上,大家的收获一定是满满的!
设计理念2:此處,教师别具匠心采用制作“朗读卡”赠送“朗读卡”的形式,让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听。将朗读这种技能训练与内心需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分析与反思】
《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文,首先《匆匆》作为教学内容编排在这个年段,可以说是编者独具慧眼、独具匠心。
学习这一课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对于人生面临的第一次毕业开始有了慨叹。他们已经察觉小学时光即将远去。因此,这些就已经为他们准确把握《匆匆》一文的情感基调提供了很好的情感经验。
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一书中指出: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受,感受得深还是浅,直接关系到创作道路、创作方法。朗读要坚持从作品出发、由体验到体现的创作道路。这就要求朗读者加深具体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充实、丰富文字语言,为形之于声准备恰切、扎实的依据。由此可见,这份由文字传递来的情感要进行具体的加深,必须依托于朗读者现有的情感经验,才能得以将无形的东西转化为具体。
所以,有了六年的同窗生活累积,有了六年的情感体验蕴蓄,与文本共振,与作者、老师、同学产生共鸣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教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生活资源,营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场”, 用一张巧妙的“朗读卡”,通过互赠形式,让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听。优秀的朗读者并非在朗读过程中“忘我”,而是在“有我”的前提下进入“无我”之境。于是,听者只觉得声音在流动,思想在闪光,感情在起伏,自己跟作品的距离日益缩短,作品的天地日益开阔。其实,这也是基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切实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这其实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最为美丽的诉求。
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一文还指出:朗读的高境界,就是以声传情,它是把静态的文字用丰富的声音呈现出来。朗读者与听者是朗读过程中互相感应的双方,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早就有人说过,朗读是一种“口耳”之学。这就是说,朗读,既有张口读,又有侧耳听。得到这样的启发后,笔者摒弃了一般朗读指导时模式化的步骤,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通过示范朗读的“听读”来悟出情感,悟出朗读的技巧。于是,学生在“听读”中通过整体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在“听读”中感受了时间的匆匆,更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感受,更是一种享受。正是拥有这样的追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因为摒弃了朗读指导的方式,抛弃了过多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听读”来悟出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学习以声传情,把静态的文字用丰富的声音呈现出来。这节课,也就没有了空洞的说教,没有了矫情做作,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切自然而然,一切行云流水。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策略指导,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帮助学生表现出作品的音韵美、语言美,达到热爱朗读、乐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进而为语文课堂的教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