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教学:培育学生语文高阶思维

2023-06-21 14:39施红燕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杨梅言语育人

施红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智力的启蒙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言”有充分的帮助。通过“立言”来“立人”。知名语文教育家李海林认为,“教语文,就教言语”。“言语”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素,是撬动学生语文思维的杠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言语”,通过“言语发现”“言语再现”“言语表现”,来发掘言语的育人价值,实现多维的“言语立人”教育。

一、言语再现:以“意”为核心的言语教学

高阶思维是指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发生的活动。高质量的言语教学追求一种“言意共生”的境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言”为载体,以“言”为媒。发掘“言”背后的“意”,实现一种“言意互转”。言语再现是指在言语发现的过程中对言语的感知、获得。言语再现能助推学生的言语发现,是学生在言语发现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依赖于学生的言语感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视觉化的策略,去激活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对“意”的分析、领悟与评价。

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杨梅》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了三种杨梅(未熟的、半熟的、熟透的),引导学生从颜色、味道、形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感知;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闻一闻,甚至引导学生尝一尝,从而增加学生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杨梅的多重感知,让学生形成对杨梅整体的具身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杨梅,并在深入解读文本后,将自己的具身认知与文本解读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语言描述与课文文本中的描述结合起来,从而于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听说读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言语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能对课文中的言语描述对象等产生深刻的认知。言语再现,就是将课文中的言语转化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让其对课文中的言语形成深刻的认知。从作者对杨梅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杨梅的一种喜爱之情。更深层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杨梅的描述,让其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一种作者情系故土的情怀。当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的“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过来品读“言”。这种回溯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价,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言”到“意”,又从“意”到“言”。以文本的原生价值为引导,以文本的育人价值为核心,做到了言与意的互相转化。让“言语立人”得以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要以“言”为载体,深入发掘“言”背后的“意”,从而通过文本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等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教材中的“双线组元(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特质,突出“意”的确立。如此,“言语立人”的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二、言语发现:以“思”为核心的言语教学

儿童时期是发展个体言语素养的关键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发现,关键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言语敏锐性、敏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言语规律、要求等。指向言语品质生长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呵护学生的言语行为,适当挖掘其言语潜能,尊重其言语个性。言语发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言语意识的觉醒,使其言语意识走向自觉。

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言语发现,促进其言语理解。如“怎样的死重于泰山?”“怎样的死又轻于鸿毛?”“为什么说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潜入文本之中并有所发现。如有学生认为,“死而后已,为民造福,重于泰山”;有的学生认为“为反动势力卖命而死,轻于鸿毛”等等,正是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不仅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习的相关文本,让其认识到“死重于泰山”不是停留在简单的道理层面,而是由具体的形象支撑,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方志敏》《纪念白求恩》《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这些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几个维度,对相关的具体的人、事等进行思辨,这种思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性思维。通过对具体的人与事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泰山之死”“鸿毛之死”,学会对相关的人、事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

言语发现,是学生言语成长阶段的一个启蒙时期。言语发现,让学生作为文本解读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言语感知、言语思维以及言语想象,去把握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言语发现能力可以反映出其自身言语思维力、想象力的高低。

三、言语表现:以“人”为核心的言语教学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语文来育人。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言语性”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确证与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回归言语性的语文教学本源,借助于言语来塑造人、健全人。总之,语文教学要以“立言”的方式“立人”。通过“立人”,培育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创新力。

言语表现是言语的外化,是一种积极的语用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言语表现欲,调动其言语表现积极性,引导其言语表现,让其言语表现从言语模仿走向言语创造。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关注作者的写作形式。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中的“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将这一字去掉,并进行对比,从而使其体会作者写作的绝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文本进行品词析句、字斟句酌的基础上,教会其仿写、创写的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言语练习,使其言语质量得到优化和提高。言语实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仿写、创写等。言语表现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超越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以及技术主义。

言语表现彰显着学生的本质力量,是其生命实践活动的确证与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迁移、应用和创造,通过言语表现,来彰显学生感受、体悟自然、社会以及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质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特点等来引导其进行言语表现。

指向学生言语发展的语文教学,着力于积累学生的言语经验,培育其言语高阶思维,塑造其言语表达品质。言语性的教学,让语文教学从“非语文”“泛语文”中解放出来,彰显语文学科独当一面的育人之道。从言语性入手,能够很好地发挥语文学科教育人的作用,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杨梅言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欢杨梅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杨梅
腊月杨梅红
杨梅
关于冬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