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张华
小学语文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尝试“启润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原则,积极营造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范文,并在理解、记忆和创新的基础上吸收人文养料,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感知浓郁的文化味。所谓文化,主要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所学内化成一种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成為其内心追求。
一、创设文化氛围,发挥直觉优势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汉语言文字时往往遇到各种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优雅的文化氛围,才能提升学生的直接效应,具体措施如下:
(一)情境渲染,妙趣横生
人教版所选作品情感比较丰富,教师在范读文本时常常会热泪盈眶,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不足为奇,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就开门见山地播放了大合唱《长征组歌》,学生一边聆听雄浑的乐曲,一边思索,眼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英勇杀敌的情节,从而为深层次完成阅读鉴赏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如,引导学生欣赏《月光启蒙》中妈妈给孩子吟唱歌谣的时刻,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应的画面,意蕴悠长的吟唱深深打动了学生,并为师生开展深度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意境。
(二)形象感知,触类旁通
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作品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远,或是出现我们不常见的事物、场景,如果仅靠教师纯粹的语言描述,很难形成师生共鸣,内化成他们的自主意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由于对这个人物并不熟悉,难免会出现对课文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一段詹天佑一生业绩的剪辑画面,以利于学生初步理解这个人物的相关时代背景。然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突破修造铁路难关的原因,教师运用了简笔画这一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将修路方案用简笔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填补了文字比较枯燥难懂的缺点,将京张铁路的设计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教学效果喜人。
二、强化感悟点拨,促进文化素养
学习汉语不能一蹴而就,要用心去“悟”。正如陆九渊在《读书》中的描述:“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这里的“涵咏”是指“悟”,教师引导学生去“悟”必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从整体上悟或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悟。因此,教师必须从以下两个细节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含义深奥的语句,逐步提升文化意识。
(一)以读促悟,立竿见影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多多朗读佳作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学生的阅读视野越宽广,创新思维能力越活跃,领悟文本意境也越深入。 当然这种“读”不是要学生一遍又一遍毫无目的地读书,而是充分发挥每节课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读”最少的遍数达到最高领悟程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层次地朗读。
(二)以疑促悟,引人入胜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其大意是应该提出问题之处却没有疑问,跟没有学一样,学习就应该质疑,犹如走路一样要到南山去,就应该清楚走哪条路,如果像没事一样稳坐在那里怎么会有疑问?可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疑惑,教师需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我解疑,这便是学习中的“悟”,这种自我发现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的“悟”,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从而促进感悟、内化:
1.紧扣课题大胆质疑:标题恰似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学生可以以一斑窥全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诸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借”字,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借”字的特点内涵——谁向谁借?怎样借?有没有借到?为什么能成功?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后,就能让学生轻松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
2.围绕关键内容质疑:教师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先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高尔基信中的“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围绕“在这里美好的仅仅是鲜花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他们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美好的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
3.针对反衬处质疑:《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如此描述洪教头:“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这些佳句刻画得惟妙惟肖,反衬出主人公林冲彬彬有礼的形象。
三、注重日积月累,品味浓郁文化
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内化语言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把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作为革新的重点,这个环节必须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为全面提升道德情感夯实基础:
(一)主次分明,注重课内积累
当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就要督促其至少花一刻钟阅读、分析范文,并摘抄比较经典的佳句。同时,通过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中华文化的精粹,从而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放开手脚,加强课外积累
1.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自主阅读活动就是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可以读课文配套阅读教材,可以看童话书,可以背古诗文,但不管你读什么都要做到以下要求:一是在阅读中“读、思、画”相结合,要会提出问题,有批注感想;二是要有摘录,可摘录好词、好句、古诗文、名人名言等。
2.进行主题阅读活动
主题阅读活动就是针对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和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诸如教师在平时组织“古诗大擂台”“成语大比拼”“比一比谁懂的格言多”等活动,有利于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增长阅读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运用知识迁移,提高表达能力
迁移,就是学以致用,就是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学会、学好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活动,逐步让学生把阅读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
首先,系统性复述课文。这个环节主要采取如下形式:1. 原始式复述,要求学生在复述时完全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力争做到没有遗漏与添加;2. 详略式复述,较长的文章要求学生把故事的主要情节或自己喜欢的章节详细复述出来;较短的文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增添有关内容复述出来;3. 改述式复述,主要是通过改变文体,把主要内容复述出来,如课文《郑成功》等。
其次,课堂片段小练笔。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概括式、想象延伸式和模仿式,只要应用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烟无常形,教无定法,贵在有效。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求知需求和文化背景,为培养其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