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避事平生耻

2023-06-20 14:32胡森林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耻感官德平生

胡森林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关键词“担当”和“责任”,对党员干部来说,既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官德在今天的延续。

中国古人对官德进行过深入思考和全面阐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其中,勤勉尽职、担当尽责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官德的起点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展示的过程体现于外在的行为当中,作用的结果是取得于国于民有益的业绩。衡量官德高低的重要标尺,不是看一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而是看这个人有没有认真做事,是否敢于负责、敢于担当。

“为官避事平生耻”,就是强调为官从政者应在其位谋其政,“避事”而不积极干事,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这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引入了官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当中。知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是儒家文化中人性的基本特质。这种“耻”是内在的,靠人的自觉性进行自我监督。

以为官避事为耻,体现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人们赞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推崇“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气魄,嘉许“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果敢。历史上,骂贼而死的颜真卿、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都把当官却不敢任事、逃避责任视为最大的耻辱,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尊重。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传统官德中“避事”的“耻感”转化成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接续奋斗的使命感,对事业“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自觉付出最大的努力、挑起最重的担子。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无私无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对改革发展之事,殚精竭虑、奋发有为、除弊兴利;对群众忧心之事,心系民瘼、救民倒悬、纾难解忧;对邪恶不平之事,憎爱分明、仗义执言、惩恶扬善;对违法乱纪之事,铁面无私、严肃法纪、严惩不贷。这些,皆是为官者应有的本分。

当前,大部分干部能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面对责任、遇到困难时,变得躲事避事、畏首畏尾、不敢作为,缺乏担当和斗争精神,做起“太平官”,甚至成为“躺平式干部”。对这些人,既离不开组织的严格管理、社会大众的监督,也需要激发由知耻感所生发的内生动力和行为自觉。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越是面对新的挑战,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领导干部激发担当精神,勇于闯关夺隘,敢于啃“硬骨头”。党和人民的事业,呼唤敢想、敢做、敢当的“先锋”和“闯将”,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修正“不想为”的消极思想;强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祛除“不敢为”的躲避心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克服“不能为”的“本领恐慌”。各级组织也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能上能下”新常态,让干事者受到重用,让避事者没有舞台,使广大干部以干事为荣、以“躺平”为耻,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汰;用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在不避事中破难题、在勇担当中成大事、在善作为中解民忧。

(作者系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 颜学静

猜你喜欢
耻感官德平生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甘为艺术付平生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再谈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平生无别欢,与卿长相守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