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丽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个中心,至今带给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英美文学作品为读者了解英美文化提供了窗口,凝练着英美文化的精髓。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读者通过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既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强化文学评鉴能力,渐渐地增加对英美文化的理解深度、广度,深刻体会西方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笔者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其次详细阐述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和作品赏析的有效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之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
每个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红字》中的“清教”(基督教的教派之一)爱情,始终震撼着读者的内心,鲜红的A字更是使人印象深刻;又如《呼啸山庄》中荒涼而美丽、狂风暴雨般的环境,极致而浓烈的亲情,摧枯拉朽般的爱与恨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带给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这些作品除了具有自身的特色,还具有很多共同特征。
(一)人物形象鲜明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极其鲜明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通常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通过其所塑造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神态等传递给读者,将内心世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感悟人物形象时,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倔强、坚强的老年渔夫圣地亚哥,让读者透过这一人物形象看到了人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为身处逆境的人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部作品留给了人们永恒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懂得了信仰是生命的支点;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生命,其赋予人们直面挑战、藐视痛苦、坦然接受苦难的力量。肉体固然可以被毁灭,但内在精神依然不屈地活着,这样的人物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人物形象来激励人们。
(二)文化背景宏大
英美文学作品能折射出宏大的文化背景,透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影子,并从中体会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们在金钱代表一切的繁荣奢靡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处于极度空虚状态。作者通过故事向人们传达了物质生活同精神生活同等重要的主旨,警醒人们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是依赖他人援助或者特定的社会阶级。虽然盖茨比对爱情的憧憬令人动容,但他的爱是荒唐而悲哀的。他认为金钱是通往天堂的阶梯,而不知道自己的爱情天堂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想。当盖茨比选择为爱人黛西承担一切责任的时候,殊不知黛西已经将车祸的全部责任推到了他身上。盖茨比极其渴望回到过去重温旧梦,但黛西早已远远地离开他,他的灵魂也会像他的身体那样慢慢地消失,这是盖茨比的悲剧。然而,这种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金钱至上社会的必然结果。读者可以从主人公身上看到金钱对人的头脑、心智的影响,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这其实就可以视为现实社会的缩影。
(三)表达手法独到
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以各种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以此来将所思所想寓于人物形象中,间接传递给读者;而且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大都比较复杂,人文素质比较丰富。丰富的语言和独特的修辞手段使英美文学的魅力大放光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就对美国“民主选举”进行了尖锐的嘲讽,揭示了候选人为赢得大选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丑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二、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
地域文化背景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势必会存在差异,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但也令作品各具特色、各有魅力。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有利于读者领略西方国家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富含欧洲特色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含有欧洲方言,并且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了修饰、润色、提炼,最终呈现在作品中的语言简洁而优美,从而提高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艺术底蕴。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应用了十几种语言,如德语、拉丁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等,使作品本身陌生化的当下性更加强烈。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从而深刻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观。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读者全面地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哈姆雷特》是一部极富戏剧性的戏剧作品,它的表达方式也很独特,描述了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之间的战争。莎士比亚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语言的使用范围很广,他将自己的真实生活和作品进行了融合,使作品的内涵变得更为深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深入地剖析故事及人物的悲剧意义。
英美文学创作者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从最初的浪漫主义到后来的深入思考,不断分析潜在问题,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样子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强调戏剧独白
英美文学作品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作品中有大量的自述,使作品充满戏剧性。许多英美作者是以独白的形式来表达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独白”也就成了越来越多作者的创作手法。作品中人物独白的内容,可能是对社会的评价,或者是感慨某个人、某件事,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人物的戏剧性,也令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具有说服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独白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充分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同时也是对作品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的一种升华。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走进故事情节中,与角色和作者间接产生情感共鸣,切实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文化气质、审美特色,这就是为什么读者在阅读后会倾向于表达肯定观点的原因所在。
(三)突出文化意识
英美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若选择融入方言,通常都会选择具有交际性、实用性较强的方言,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的语言更生动、更接地气、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作者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综合考虑时代背景,将作品故事背景同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文化这项要素将作品的语言特色凸显出来,赋予作品语言更加深厚的内涵。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为了深入了解作品主旨及内涵,读者需要以文字为媒介与作品展开深度沟通,立足于作品的语言特色多维度剖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跨文化视角来阅读,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语言犀利精辟
英美文学作品受到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的影响,内容细节处有些许神话色彩。除了这些,作者还会大胆地运用一些精辟犀利的语言来抨击当时的社会,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也正因为此种语言特点,令英美文学作品兼具了冲击性、趣味性的特点。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运用了犀利的语言,在描绘人物时进行大胆构思,以三条线索为支点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将夏洛克老于世故、贪得无厌、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运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才让这部小说得以长盛不衰,成为经典。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将犀利的语言应用于创作中,这与当时文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契合的,是切中时政、传播正能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有效方式
(一)尊重文化差异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以特定文化、时代作为背景,因此与其他作品之间会产生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等,这些都属于文化差异。风俗差异是各个民族在长期聚居、经济交流中形成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在中西方的体现则更加显著,如西方将个人主义视为自由、平等和民主,而在我国,个人主义则强调个人至上,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带有一些贬义色彩。英美文学赏析也会面临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读者在阅读时会与文学作品的思维进行碰撞,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因此读者应自觉树立跨文化意识,始终以赏析的、客观的眼光去解读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创作手法,不能将阅读停留在字词、段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同时一边阅读一边经常性地总结、整理、对比、思考,有效积累,尽可能多地了解西方文化,确保精准解读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正确掌握作品主旨,通过阅读的过程不断提升语言领悟能力、赏析水平。
(二)多角度解读
真正的文学赏析活动,通常先是细读文本。作品选读的方式尽管是精选其中的精彩片段,但终究破坏了作品本身的整体性,极其容易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比如,读者如果只阅读《哈姆雷特》中关于“是生存还是死亡”的片段,就很难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只有细细品读莎士比亚的剧本,才能了解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进而从整体角度多维度感受体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以爱尔兰文学作品《牛虻》为例,作品讲述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终生都在为了实现国家独立而奋斗,无果后最终牺牲的故事。牛虻、神父和教会是故事中的三条线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讀者在进行品读赏析、审美研究时,一定要分别站在三个主线上进行。当以牛虻为主线时,读者就要着重关注牛虻的内心独白,了解其在理想、道德间的冲突,从而了解他的这种矛盾心理。
(三)挖掘民族思想
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工具,形象、客观、现实的艺术,英美文学也是如此,经历了模仿、创造,最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若要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就需要读者基于作品主线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对作品中的民族思想展开深度挖掘,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的赏析度更加完整。以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为例,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应用了高超的艺术表达形式,将自己对革命的无限热情寄托给人物,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时代背景图。针对这一作品,读者在阅读时便需要提前收集关于作品创作背景的资料,了解作者约翰·弥尔顿艰难的生活经历,看到作者将人生中琐碎平凡之事与严肃崇高之事结合起来。通过此种赏析方式,有助于防止读者因与作品时代相距过远产生理解偏差,这样才能使读者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时代气息,获得崇高感与归属感。
(四)加强与作品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论是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又或者是社会阅历均存在极大不同,这样造成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英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底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展开深层的探究,或者与他人进行讨论,才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作品,进而与作品本身建立情感共鸣,做到正确把握作品主题及思想。就拿《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作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故事以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的诚挚相爱为主线,但因为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最终二人为爱殉情。虽然这是一部悲剧作品,但两位青年主人公的爱情并不可悲,因为相爱让他们有了直面家族仇恨、挑战生活阻碍的力量,尽管最终生命终结,但在道德层面取得了胜利,最终两个家族不再敌对。莎士比亚通过展现亲情与爱情的冲突,以此来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将当时社会缩影集聚在作品中。因此,读者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在与作品、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客观全面地评价作品。
综上所述,文学艺术与人生终极意义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生命的具体外化体现,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启迪智慧,开阔文化视野,从而摸索到适合我国文学的创作及方法。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其实可以视为读者与作品、与作者进行跨文化深度交流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读者可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艺术特征,并且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汲取养分,做到尊重文化差异,多角度解读,挖掘民族思想,加强与作品的情感共鸣,逐步提升阅读效果,充实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