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智能诊断与处方推荐技术研究进展

2023-06-20 04:40:10张领先韩梦瑶丁俊琦李凯雨
农业机械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孢子病菌处方

张领先 韩梦瑶 丁俊琦 李凯雨

(1.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2.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0 引言

作物病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种植过程中,作物会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环境的影响而引发病害,造成作物品质下降和产量减损,进而影响生产者的效益。研究和掌握不同品种作物多种病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帮助生产者对病害及时诊断、对症防治、科学用药和辅助决策,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1]。

传统的作物病害防治方案主要依赖于人工经验,基本处于定性阶段,受人为主观性判断影响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专家系统实现了自动推荐作物病害防治方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作物病害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能够根据受害作物的症状等信息逐步推断,最终得到包含诊断结果以及农药的防治方案,即病害处方。但是专家系统存在不足:①系统构建成本较高,需要收集并整理作物病害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并据此编写推理程序。由于受害作物属性包括作物种类、发育阶段、受害部位等,编写详细的推理程序费时费力。②普适性不足,大多数专家系统只能对个别种类的作物进行推理和判断,对于不同种类的作物往往需要多个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2]。

由“植物诊所”形成的电子病历(Plant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PEMRs)为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提供了新的思路[3]。现有的作物处方数据包括作物、环境和病害信息以及诊断知识,为作物病害诊断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已有的处方数据挖掘出有效信息,辅助植物医生开具作物病害处方,缓解当前作物病害处方的困境。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多项研究证明电子病历数据具有回溯性和可预测性,以及辅助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4-5]。基于此,本文对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研究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技术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

1 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技术概述

1.1 作物病害三角关系原理

作物病害的产生原因可以由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三角原理解释为环境、病原物和作物三者相互作用[6]。病害大多数是由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物引起的,加之合适的土壤环境、气候环境和栽培条件等。病原体的毒力、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和有利于感染的非生物环境决定了作物病害的表现形式[7]。对于侵染性病害,当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生长时,病原物就会侵染寄主植物。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表现病症的连续过程称为病程,具体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4个时期。病菌孢子发育过程能够表示病原物侵染过程,通过作物病菌孢子侵染特征识别与行为分析,能够为作物病害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1.2 作物病害诊断方法

作物在遭受病害侵袭时,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征均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外部表现出诸如退绿、变色、变形、卷曲、枯萎等特征,而作物内部的水分、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防御酶系统等也会发生多种生理变化[8]。通过检测病害发生后作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征变化,可以获取作物的染病情况。传统的病害症状观察法,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以及过往经验进行识别,这种方法主观性强,且对专家的依赖性较大;20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酶联免疫法,可以灵敏地检测作物中病毒蛋白的含量,但价格昂贵,在细菌和真菌病害检测方面应用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不断出现,多种传感器应用于作物病害的识别诊断中。

从病原物侵染过程和病害诊断数据获取的角度可以将作物病害诊断方法归纳为:基于显微图像的作物病害病菌孢子识别和基于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诊断,前者主要是病原物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和潜育期前3个阶段对病菌孢子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识别及其定量表达,后者是发病期对作物内外部表现的病症进行识别、定量表达与诊断。

1.2.1基于显微图像的作物病害病菌孢子识别

借助显微设备获取显微图像,实现作物病害病菌孢子的识别。可以搭建病菌孢子显微图像采集平台,平台一般由体视显微镜、光源、CCD彩色相机和计算机组成(图1)。平台能够实时采集病菌孢子侵染过程图像,并通过数据转换传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来保存孢子图像并用于实时查验,进一步通过软件系统进行病菌孢子形态特征识别和动态特征定量表征分析。

图1 病菌孢子显微图像采集平台Fig.1 Pathogen spore microscopic image acquisition platform1.光源 2.CCD相机 3.相机固定杆 4.计算机 5.显微镜 6.载物台

1.2.2基于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诊断

作物在遭受病菌侵袭后,作物色素、水分等内部物质的浓度或分布发生了改变,表现出不同的病斑[9]。研究表明,作物内部特性改变后,对于光谱的反射特性亦会随之改变,从而为作物病害的光谱特性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10],如多光谱和高光谱传感器、热成像或叶绿素荧光成像能够检测到内部生理变化,已被应用于病害的早期检测和定量识别中,RGB传感器能够根据病斑图像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等特征,结合机器视觉方法进行病害识别和定量诊断,基于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诊断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光谱成像检测植物病害流程图Fig.2 Flowchart for detection of plant diseases using an imaging technique

机器视觉技术是在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技术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技术,为作物病害识别与诊断提供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叶片的这些症状来诊断作物病害并进一步估算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基于机器视觉的设施蔬菜诊断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流程图Fig.3 System flowchart

1.3 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技术原理

1.3.1“植物诊所”形成的电子病历

针对生产中面临的病害识别诊断预警相对滞后,绿色植保技术落地难,公共植保服务难以全覆盖等问题,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4家单位,开展了基于生产实际需求的绿色智慧关键植保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年北京市首次引入国际先进的植物诊所理念,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区乡(村)三级植物健康服务体系。先后建立植物诊所115个,区级二级植物医院4个,北京市植物总医院1个,植物医生及培训师665名,服务范围覆盖全市13个区,161个乡镇,1 744个村,还辐射到河北省廊坊市、张家口市、邢台市以及天津市武清区等地区[11]。

植物医生遵循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原则,以开处方的形式,为农民提供病害诊断和防治技术咨询[12],问诊完成后的电子病历都被备份在系统中(图4),具体包括农户、植物医院、作物、病害性状、诊断结果、处方等信息[13]。

图4 植物诊所病历填写流程图[13]Fig.4 Plant clinic medical record filling process

1.3.2处方数据预处理与扩充

处方数据预处理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理解的格式的过程,这也是数据挖掘的重要一步。处方数据预处理的一般步骤是:对源数据文件整理、转换,数据清洗(删除重复值、缺失值处理、一致化处理和异常值处理),数据统计,最后对输出数据进行编码(标签编码和One-hot编码)(图5)。

图5 处方数据预处理流程图Fig.5 Prescription data preprocessing process

处方数据扩充是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获得相似但不相同的数据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中[14-15]。对于作物病害处方数据,可以使用简单数据增强(Easy data augmentation, EDA)[16],包括以下4种数据扩充方法:

(1)同义词替换(Synonyms replace, SR):设句长为l个单词,替换比例为α。不考虑停用词,在句子中随机选择l×α个词,然后在同义词词典中找到对应的同义词,最后随机选择同义词将原本的词汇替换。

(2)随机插入(Randomly insert, RI):将随机抽取的某个单词的同义词插入到句子中任意位置,重复l×α次。

(3)随机交换(Randomly swap, RS):将句子中l×α个单词位置互换。

(4)随机删除(Randomly delete, RD):剔除句子中l×α个单词。

此外,变分自动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等文本生成模型[17]也可用于处方数据扩充,以学习文本中的潜在性解释,生成具有特定语义的文本。

1.3.3电子病历挖掘与处方推荐

作为最重要的临床数据类型, 电子病历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结合的形式记录了大量关于疾病症状、统计数据、诊疗决策、药物处方以及环境特征的信息,能够提供完整准确的诊疗数据以及具备构建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18-19]。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征与病害间的深层联系[20]。

通过处方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处方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辅助人们开展处方推荐相关研究,实现智能化诊疗。有关处方数据挖掘的研究主要有病害诊断、数据检索与管理,以及智能化处方推荐3个角度。其中处方推荐是解决信息超载问题的有效工具[21],即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处方数据中的规律,从而预测问诊对象可能需要的处方。

处方推荐的思路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处方推荐思路特点Tab.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escription recommendation ideas

2 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关键技术

2.1 基于显微图像的作物病害病菌孢子识别关键技术

基于显微图像的作物病害病菌孢子识别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作物病菌孢子个体目标识别技术、作物病害病菌孢子群体目标识别技术和作物病害病菌侵染行为分析技术。

2.1.1作物病菌孢子个体目标识别技术

作物病害病菌多以有序的状态进行生长繁殖,不同时期孢子形态特点明显,但也可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形态变异和部分残缺[22]。通过检测病菌孢子,提取病菌孢子动态特征是病害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显微镜观察主要依赖于人眼观察识别,效率低下,耗时费力,且要求专业人员持续观察。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将机器视觉技术引入到病菌孢子的识别中,提高了病菌孢子检测效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病菌孢子识别算法主要通过对病菌孢子图像进行图像分割、特征提取与构建分类器模型完成对病菌孢子的识别[23]。其中在病菌孢子图像分割中,学者常用基于阈值、边缘检测[24]、区域生长和聚类分析等图像分割方法,获得病菌孢子图像,进而提取病菌孢子的周长、面积、圆形度、半径和弧长等形态特征[25],纹理特征,HOG特征,SIFT特征[26-27],Haar算子,Harris角点等特征,并结合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基于规则的粗糙集、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K-means、贝叶斯分类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病菌孢子的识别,均取得了良好的识别效果[28-29]。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剧增,上述方法在特征提取方面存在计算复杂和特征不可迁移性等不足,并且需要人为提取特征和普适性不强等问题。近年来,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图像识别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陆续实现了病菌孢子识别,识别率也有很大提高[30-31]。LI等[32]提出使用多头注意力优化YOLO v5检测黄瓜灰霉病菌孢子,对模糊、多形态的孢子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但是实际采集的显微图像中也存在复杂噪声,且病原目标物比较小等系列问题给实际应用带来巨大挑战。而且病菌孢子是一种生物,本身发育过程中存在形态变异,且由于外界因子的影响,也会发生形态变异和部分残缺,因此有必要结合病菌孢子发育过程,对不同侵染期状态的病菌孢子展开深入研究,为病害早期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2.1.2作物病害病菌孢子群体目标识别技术

在病菌孢子计数的研究中,目前大多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于显微图像处理法等。通过孢子捕捉仪捕捉到病菌孢子之后,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肉眼观测以确定孢子个数,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且随工作时间延长而准确性降低等缺点[33-34]。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PCR)鉴定DNA序列来定量检测具有客观、准确和高通量等优点[35-37],但是,基于PCR 技术的孢子计数方法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也耗费时间[38-40]。基于显微图像处理的孢子计数方法是在传统显微镜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孢子的自动计数。图像处理方法首先对孢子显微图像进行灰度化、中值滤波去噪等预处理;其次使用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分水岭分割和K-means 聚类等分割处理获取孢子目标区域[41],然后常用形态学处理消除孢子区域的背景噪声和孔洞;最后通过标记计数法、平均面积法和角点检测法等实现孢子的自动计数。上述方法对未粘连的孢子能很好的计数,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对于粘连孢子的情况,也有相关改进研究,如基于符号对数高斯混合模型相似度(SLGS)的水平集法、基于距离变换的改进分水岭算法、改进Harris角点检测法和循环标记腐蚀法[42],但对复杂的多粘连情况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不高,导致计数不准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手工提取特征的方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具有巨大优势,逐渐应用到病菌孢子定量分析[43],但是现有的通用深度学习模型在多形态、粘连和小目标孢子显微图像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识别效果,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孢子显微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作物病害致病过程与叶片上病菌孢子密度相关[44],而上述开展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孢子捕捉仪捕捉到的病菌孢子进行定量计数,文献少有探究病菌孢子侵染过程各个时期动态变化和时序演化规律。

2.1.3作物病害病菌侵染行为分析技术

作物病害是病菌、环境和寄主作物3方面的统一体,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生长时,病菌进入细胞,通过病菌分泌的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致病[45],进而引起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叶表温度和孔隙结构等发生变化[46],作物病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47-48]、抗病机制[49]以及侵染特性[50]等方面。遵循病害三角关系,在研究作物病害发病的预测过程中,应该利用环境条件与致病真菌生长发育的关系,综合考虑影响病害的主导因素(温度、湿度和结露时间),其次还有一些其他的因子(病情指数、作物是否具有抗病性、菌源数或病菌孢子浓度和栽培条件等)[51]。分析病情指数等病情预测模型大致可分为3类:①经验模型。基于生产经验、多点多年观察或从已有文献中归纳总结适宜的发病条件,通过定性、定量或数理统计构建模型表达式。使用最大空气湿度、最大空气温度、活动积温、活动积湿、累积相对湿度与气温的比值、昼夜温差等因子[52-53]。②机理模型。能够详细地描述病害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更好地了解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关系。③数理统计模型。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模型的准确率,并尝试自我学习来对病害进行模拟,如构建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等模型。近年来,BP 神经网络、决策树和马尔科夫链等机器学习方法在病害预测的应用中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缺乏综合考虑作物病害三角关系及病菌孢子侵染过程动态演化规律的研究,无法满足当前作物绿色生产对病害时序化、数字化、精准化早期预警和防控的需求。

2.2 基于内部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诊断技术

基于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诊断涉及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热红外成像的作物病害检测技术、基于多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检测技术、基于病症可见光图像的作物病害识别技术和基于病症可见光图像的作物病害严重度估算技术。

2.2.1基于热红外成像的作物病害检测技术

热红外成像技术利用作物染病后的温度变化差异来对病害进行识别区分,该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检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KIM等[54]利用数字红外热像仪研究了紫薇感染烟煤病后叶片温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在热红外图像中,健康区域和染病区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6.98℃和28.44℃,表明染病区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健康区域。LPEZ-LPEZ 等[55]通过热成像和高光谱成像计算得出冠层温度和植被指数,并分析了它们在早期发现疾病的能力。结果显示,线性模型显示出更高的区分无症状树和红叶斑块发展后期树的能力,而非线性模型则更好地将无症状植物与红叶斑块发展的早期植物区分开。MASTRODIMOS等[56]为了评估空间温度的异质性,该研究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计算了浆果表面的平均温度以及浆果表面受感染区域和未感染区域之间的最大温度差。研究发现,浆果中的真菌菌丝体发育期间的葡萄叶片平均温度明显低于健康的葡萄,而在真菌定殖过程中的最大温度差却增加了。最后将热成像的温度数据分部进行拟合得出病害感染估计因子,实现了葡萄生理状态的无损监测。FAROKHZAD等[57]使用热像仪和加热箱获取热图像,研究处于不同阶段(感染后1~7 d)的健康马铃薯块茎和被真菌污染的块茎温度,通过线性和二次判别分析方法提取并分类了一些温度统计特征。最终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动热成像的可靠、无损、快速的方法来检测马铃薯块茎中的真菌。

由于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进出口限制,我国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起步较晚。李小龙等[58]通过连续采集小麦不同生理健康状态的植株热红外图像,分析叶片温度随锈病病害接种天数的变化趋势,实现了对小麦条锈病潜伏期叶片的检测与识别。朱文静等[59]以感染叶锈病的小麦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健康组、潜伏期组和发病组的红外热图像,并利用边缘检测算法提取病斑的区域,根据病斑面积占比实现对小麦叶锈病的病害严重度分级。陈欣欣等[60]利用热红外成像技术检测受菌核病侵染的油菜,发现利用热红外图像可在接种病害24 h后,观察到微小的病斑,且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病斑面积逐渐变大;但直到第3天肉眼才可以清晰地识别出病斑,表明热红外图像可以更早、更直观、更清晰地识别出作物染病早期的病害情况。温冬梅等[61]通过热红外成像技术,记录了不同湿润持续时间下黄瓜霜霉病显症后叶片温度的变化,并分析了其温度变化规律,建立了黄瓜霜霉病流行趋势模型。姚志凤等[62]进行了将热红外成像技术用于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的可行性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接种病害的小麦植株冠层的平均温度会逐渐降低,叶片间的最大温差会不断加大。结果显示,热红外成像技术可观测到小麦条锈病病斑,较肉眼观察时间提前,可实现基于热红外成像技术的小麦条锈病早期检测。

热红外成像能更容易地观察到被病害侵染叶片的温度变化,将其作用于农作物病害检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热红外成像受到光照、环境干扰较大,且由于热红外图像的像素质量限制,图像存在边缘模糊、信噪比较低等缺点,因此,基于热红外图像技术的作物病害诊断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展开。

光谱成像技术是基于成像学和光谱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同时从光谱维和空间维获取被测目标的信息等。一幅多光谱图像是由一系列灰度图像组成的三维数据立方体,二维图像记录了样本的形态信息,三维坐标则记录光谱信息,映射出叶片每个像素点的组分含量和内部特性,有利于病害的精准定位以及早期诊断。

刘鑫等[63]用波段指数法提取多光谱图像的特征波段进行彩色合成,能快速获取马铃薯叶片的最佳波段。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将多光谱相机与无人机结合[64-65],大面积诊断病害,相关文献表明将该技术应用在病害检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2)。

表2 基于多光谱成像的作物病害检测研究成果Tab.2 Research results of crop disease detection based on multispectral imaging

2.2.3基于病症可见光图像的作物病害识别技术

按照特征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以往的基于病症可见光图像的作物病害识别技术研究划分为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研究多是分割病斑、提取病斑特征、构建病害识别分类器的一个流程,目前文献研宄已表明此类方法己经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表3)。首先通过条件随机场[76]、Otsu分割[77]等分割方法获得病斑图像,进而提取病斑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70-71,78],基于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决策树等分类模型识别病害类别[72,76-77]。所有上述用于病害识别的方法都是基于从病斑图像中提取的手工设计的特征,而人工设计的病斑特征难以完整的描述病害类别间的差异,容易出现图像语义鸿沟问题。这些局限性直接导致了该方法很难满足实际场景中病害识别的要求。

表3 基于机器学习的病害识别研究成果Tab.3 Research on disease recognition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层层映射,来自主学习图像像素特征、底层特征、高层抽象特征直至最终类别间的隐式表达关系,更加有利于捕获数据本身的丰富内涵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复杂的人工设计过程。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新的契机。现今,卷积神经网络已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73],如植物病虫害识别分类[74-75,79]、植物器官计数[75,80]、杂草识别[81]等农业领域,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病害识别问题中,基于AlexNet、VGGNet、GoogleNet和ResNet等架构,结合迁移学习方法训练病害识别模型[82-86],实验证明,迁移学习能够提高模型的准确率。除了现有CNN架构的应用之外,还提出了几种定制架构用于作物叶部病害检测,如三重损失的FSL网络[87]、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88]、无监督卷积自动编码器[89]、注意力机制优化的网络[90],在简单背景下的病害图像中均取得了较高的识别准确率。采集自建的数据集应用于特定作物类型病害的研究也很常见,翟肇裕等[91]也做了相关研究和综述。但是实际环境下的图像背景复杂、光照条件多样、病斑小且不明显、病斑与背景对比度不大,两者很难区分。现有方法在面向实际场景复杂背景和噪声条件下的作物病害识别时,识别准确率往往会大大降低,识别速度也会变慢,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2.2.4基于病症可见光图像的作物病害严重度估算技术

一般在衡量病害发生程度时主要有两个指标:发病率和严重度,发病率是指同类被侵染的单位(叶片、植株、茎、果实)占同类总测量单位的百分比(0~100%),严重度则指病害的严重程度,对叶部病害来说,通常使用定性量表和定量量表进行评估。其中,定性量表使用描述性术语将病害严重程度描述为几种类别,如轻度、中度和重度。定量量表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即病斑面积与整个叶片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更进一步,则是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期,高科技、新材料的大量涌现,加上信息爆炸和传播的全球化,艺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介入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早期与综合材料艺术发展轨迹重合的现成品艺术在此一阶段发展成独立的装置艺术。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综合材料作为教学科目普遍进入艺术院校,成为必修和主修课程。这些都说明综合材料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通过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作物病害的严重度评估,该方法具有相同的评估程序[92]。李井祝等[93]利用扫描仪扫描黄瓜霜霉病叶片得到扫描图像,采用线性运算得到病情指数,平均识别正确率达到98.3%。鲍文霞等[94]提出一种滑窗最大值特征提取方法,对分割后的感染小麦白粉病的叶片图像采用滑窗法提取HSV颜色特征和LBP纹理特征,以此来识别叶部病害的严重度,准确度显著高于传统方法。GALLEGO-SANCHEZ等[95]开发了一个开源且用户友好型的脚本工具RUST,基于颜色特征半自动评估叶锈病。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严重程度的计算结果依赖于图像分割技术,且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基于简单背景的叶片,有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单一的病害种类,难以应用到实际农业场景下采集的多噪声、复杂背景的病害叶片中。

深度学习在病害识别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病害严重度估算方面也有应用。将定性量表和定量量表估算严重度转化为计算机学科问题,可以将严重度估算方法划分为基于分类、基于回归和基于深度分割的严重度估算方法,严重度估算研究成果如表4所示。基于分类的方法是指通过定义严重度的类别或区间将其转化为分类问题,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建立输入图像与严重度类别的关联关系。文献[96-100]将病害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识别,取得了准确的结果,但是病害的分级难以具体量化病害严重度。基于回归和深度分割的严重度估算方法可以得到百分比的病害严重度,更具有说服力。基于回归的严重度估算方法是将输入的病害图像直接与严重度百分比对应起来。张领先等[101]构建一个CNN模型估计黄瓜霜霉病的严重度,以手动去除背景的病害图像作为输入,证明了CNN的准确性优于浅层机器学习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919 0。然而,这种方法对背景噪声比较敏感。基于深度分割的严重度估算方法是指通过语义分割或实例分割方法为每个像素分配适当的标签,实现病斑、健康叶片的自动化分割,以获得百分比的严重度。常用的分割网络包括DeepLab V3+[102]、U-Net[103]、PSPNet和Mask R-CNN。相关研究表明语义分割模型在病害严重度估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然而当数据量较小、图像存在大量复杂背景干扰时,这仍然是一个挑战。

表4 基于深度学习的严重度估算研究成果Tab.4 Research on severity estima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基于深度学习严重度估算的思路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基于深度学习的严重度估算思路特点Tab.5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ity estima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2.3 基于电子病历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技术

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实体关联的病害机理解析、基于诊断推理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基于交互式语义匹配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以及面向农户的作物病害在线问诊。

2.3.1基于实体关联的病害机理解析

作物病害积累的基础数据可以提供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阶段、用药方案等重要信息。作物病害处方数据包含的作物信息、环境信息、病害信息对于作物病害机理解析间接提供了全方位真实数据源,同时基于宿主、病原体和环境的传统流行病学和植物病理学知识为处方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知识图谱作为一种语义网络,具有可扩展性强、支持智能应用等优点,因此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问答系统、智能推荐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的本质是一个由大量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大规模知识库。知识图谱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作为一个庞大的基于知识系统,它相比于结构化数据库可以敏锐地获取领域实体间的复杂关联关系,并将其可视化展示,同时还可将分布于不同信息系统中的零碎知识连接起来。知识图谱基于图模型将知识抽象,可以为各领域提供简洁和直观的知识展示,其中边和路径可以捕获实体之间不同的、潜在的复杂关系[104],解决了碎片化数据存储和关联关系挖掘的问题。

现有的研究已经从各种数据源中确定了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实体[105-107]和关系[108-109],如图6所示。在下游任务中,知识图谱可以与机器学习等算法相结合,实现处方推荐[110-112]。同时,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面临着高计算复杂性、缺乏长尾实体、规则冲突、扩展困难和在非结构化EMR中应用的局限性等挑战[113]。

图6 作物病害知识图谱部分展示Fig.6 Part of crop disease knowledge map

2.3.2基于诊断推理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

处方推荐与作物病害的诊断息息相关,一些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或者基于特征融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方法挖掘电子病历信息,实现作物病害的准确诊断,最后结合规范的病害治疗方案来实现有效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

(1)机器学习方法

机器学习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能够代表一类事物的规律,从而对事物进行预测、分类和推荐,是挖掘处方数据中有效信息的有力工具。机器学习算法具有计算时间短、精度高、可移植性强的优点,各种有监督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应用于疾病诊断的研究。例如,VENKATESH等[114]使用大数据预测分析模型,基于朴素贝叶斯(BPA-NB),对不同的诊断结果概率分类,进而给出治疗建议,对于UCI机器学习库中的疾病数据预测准确率为97.12%。WANG等[115]基于处方数据开发的智能处方系统能够从药物信息中提取特征,根据问诊对象的症状预测药剂,对于同时确诊多种病的问诊对象减少重复药剂,给出适当的处方,能够减少14%潜在的重复处方。GALVEIA等[116]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分类器模型,用于推荐诊疗建议。

但是随着现实应用场景中数据量的激增和多元化,尤其是面对作物处方等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数据,传统的分类算法已经不能契合现存实际问题的需求。集成方法被认为是增强机器学习效果的高级解决方案[117],尤其对于分类问题具有较强的优势[118]。集成学习通过利用基础算法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分类准确度、泛化能力和鲁棒性[119]。机器学习中提出了各种集成学习算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Bagging、Boosting和Stacking。Bagging算法生成并行基学习器,并使用随机抽样(bootstrapping)训练模型[120-121]。Boosting方法依次训练一系列分类器,将弱分类器提升为强分类器,使错分的样本得到更多的关注。其代表性算法有Adaboost、梯度上升决策树(GDBT)、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在以上集成方法中,Stacking模型在分类问题上表现良好,特别是对不平衡数据分类。Stacking模型主要目的是减少泛化误差。由于单一分类器种类复杂且各具优势[122],基于不同分类器的Stacking集成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研究证明它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提高模型分类精度[117-123]。但是机器学习模型仍然没有解决EMR中的自由文本语义理解问题。

(2)深度学习方法

一些研究将疾病诊断问题转化为病历文本的分类问题,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方法挖掘电子病历信息,实现对疾病的诊断或风险评级。许多研究使用了深度学习方法,如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自动编码器(AE),帮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电子医疗记录的语义[124-126]。例如,ZHANG等[127]提出的无监督深度学习框架能够注释电子病历中的表型异常数据,并使用不同的先验分布学习文本数据的语义潜在表示,预测诊断结果与处方内容。程铭等[128]基于电子病历数据,构建混合注意力机制模型,分析病历文本之间的语义关系,展开处方推荐,同时采用自注意力机制从病历文本中识别特定病种的病历表示,将二者进行有机地融合,生成最终的病历表示,最后构建多标签分类器进行处方推荐。

深度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大量带有标签的电子病历数据,在医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基于植物电子病历的作物疾病诊断中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原因在于CEMRs需要由专业的植物医生进行标注和记录,导致样本量小。变换器和预训练语言模型[129]的提出为解决训练数据的局限性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预训练语言模型可以从大量的语料库中学习通用的语言表征,而不需要人工标注[130]。一些研究在任务领域的数据集上对语言表示模型进行了领域适应性预训练[131]。例如,DING等[132]提出基于作物疾病领域BERT和RCNN(CdsBERT-RCNN)的作物疾病诊断模型,为进一步实现基于诊断推理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打下基础。

(3)多输入多输出模型

植物电子病历不是简单的文本描述,而是经过科学设计的、符合植物病理学中病害诊断基本原理的规范结构,包含结构化的地理、时间、环境、分布等特征。研究证明,病害发生的环境特征、时空分布等信息对病害的准确识别意义重大,但是这些信息在病害智能诊断的研究中尚未得到有效利用[133-134]。如果仅聚焦于植物电子病历中的单一类型数据,仅对问诊记录文本或者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抽取,将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损失。丁俊琦等[13]提出基于多类型数据融合的病害诊断模型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得到诊断结果后,可以进一步实现处方的推荐,即用药名称和数量的确定,一些研究使用多输出(Multi-output)方法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此功能。以多输出结合机器学习进行预测的方法在声学、力学以及通信领域被广泛应用。ZHOU等[135]将多输出支持向量机(M-SVM)和多任务学习(MTL)算法相结合,通过解决区域预测中常见的误差积累问题,有效提高区域多步提前预测的准确性。应启帆等[136]通过对单种粒径预测的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进行组合构建多输出回归算法对粒径分布进行预测。

2.3.3基于语义匹配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

语义匹配是NLP领域的基础问题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推荐系统和问答系统等下游任务。基于处方内容语义匹配的处方推荐方法是通过对处方文本展开分析,根据历史处方数据生成推荐列表,推荐结果更具多样性,可扩展性更强。语义匹配包括交互型和表示型两种匹配方式。

(1)交互型语义匹配

基于文本相似度的处方推荐方法是通过分析处方文本中的语义信息,计算向量得到语义相似度,生成推荐列表。ZHANG等[137]提出的电子病历相似度计算方法,根据检查项目将电子病历划分为不同部分,筛选有效部分后运用词向量与词移距离(Word mover’s distance,WMD)计算相似度,最后利用KNN聚类对电子病历间的相似性进行评价,与LDA和LSI等传统的疾病分类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召回值,能够改进处方推荐效果。赵明等[138]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GRU)构建病虫害问句分类模型,利用问句的语义信息,辅助实现番茄病虫害智能诊疗。YE等[139]使用词嵌入将处方文本语义上相似的词投射到向量空间中的邻近点,提升了诊疗系统的检索与决策支持功能,证明使用语义相似的术语,可以更快速地检索和推荐诊疗建议。邱硕等[140]使用聚类的方法挖掘电子病历中的处方关联,依据问诊对象相似度实现处方推荐的多样化,同时程序执行时间有所提升。对于文本相似度计算,深度语义匹配模型(DSSM)通过多层次的语义分析表现更好。XIE等[141]提出的主题增强的语义匹配模型在有关语义匹配的问答库任务中获得了21个系统中的第3名,表现出较强的语义分析能力。LARIONOVA等[142]基于推荐系统构建DSSM,学习推荐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对不同类别内的推荐对象进行排序,结果表明,DSSM相比传统相似度推荐方法显著提高了推荐的总体质量。交互计算更好地把握了语义焦点和上下文重要性,但是计算成本很高。

(2)表示型语义匹配

基于表示型语义匹配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方法核心是句嵌入,在表示层将文本转换成整体的表示向量之后再进行匹配。在推荐系统中,基于表示的模型可以通过句子嵌入对文本预处理,构建索引,大幅度降低在线计算耗时。基于BERT,REIMERS提出了Sentence-BERT[143],它是目前最常用的BERT式双塔模型,效果较好,提供方便的开源工具,可以有效缓解处方推荐中的在线计算耗时问题。GAO等[144]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句子嵌入的对比学习框架(SimCSE),包括无监督和有监督的版本,实现了基于对比学习和辍学数据增强的句子级语义表示的SOTA性能。

2.3.4面向农户的作物病害在线问诊

问答系统的应用涉及诸多领域,如医药、电力、交通等各方面[145]。问答系统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完整的体系。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多为上网搜索、电话咨询和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张博凯等[146]基于网络爬虫得到的大量农业问答知识数据形成的语料库,结合命名体识别和知识图谱查询推荐算法,设计实现Android端的智能问答机器人,为农业领域智能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张领先等[147]开发了面向移动终端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系统。用户输入受害作物的症状描述后,系统输出诊断结果及相应处方,实现了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

3 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研究难点与发展趋势

3.1 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研究难点

国内外学者在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难点。

(1)目前,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实现病原物的持续监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病菌侵染作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病菌孢子形态和数量在侵染过程中会受到作物抗病性以及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使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准确提取与分析病菌孢子形态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病害三角关系等成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尤其是病菌孢子交叉、遮挡、动态变化等特点导致病菌孢子定量化识别困难等。

(2)热成像和多光谱成像技术能够根据内部生理变化检测发病期之前的早期侵染。但是热成像受环境影响较大,检测植物病害时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而对于多光谱成像,许多学者采用光谱指数或者需要选取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等处理,过程复杂且受限于人工选取特征。文献[148-149]证明通过结合各种传感器系统中包含的丰富光谱,空间、结构和热信息的优势来改善植物性状估计。因此,研究基于多源图像的病害早期检测方法,提高病害侵入期的检测效果。

(3)卷积网络有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作物病害识别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害种类。但是现有研究大都针对公开数据集,部分自己采集的数据也都是简单背景,在实际应用时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识别精度不够,因此,针对农业领域复杂背景,高精度、泛化性强的病害识别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作物病害严重度定量估算效果受病斑分割和特征提取的影响,分割操作繁琐,易受光照影响,提取特征又有一定的主观性,会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因此,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化作物病害分割方法,可以提高分割精度并计算作物病害严重度。

(5)目前关于作物病害的研究大多以设施温室(小气候)环境为基础,多停留在单一数据源的获取或基于单一作物的小尺度分析,而缺乏从宏观角度基于数据挖掘解析病害三角原理的研究。而作物病害处方数据几乎未被应用于辅助处方推荐,其中包含了大量区域性作物信息、环境信息和病害信息及其防治知识,可以解决多源数据采集难的问题。

(6)基于诊断推理的作物病害处方推荐鲜有研究。与常规推荐算法使用的场景不同,处方数据大多为结构化数据,且为多变量数据。Multi-output 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声学、力学以及通信领域,但是在作物病害治疗方案推荐方面鲜有研究。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根据采集的环境信息及作物生长信息辅助病害诊断,即对应计算机领域的多分类问题,其中集成学习算法对于不平衡数据集的处理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还未有研究从多尺度角度利用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根据病害发生机理进行病害诊断的研究。

(7)基于语义匹配的处方推荐方法的推荐结果更具多样性,可扩展性更强。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大多是生物医学领域,农业领域的应用偏少,实现深度语义匹配在农业领域的处方推荐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病害治理效果。因此,基于语义匹配,尤其是表示型语义匹配的处方推荐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8)对于我国区域作物生产和小农户分散种植国情,由于受到数据获取困难和物联网技术实施成本高以及作物病害发生态势复杂和传播途径多样等因素的限制,多应用场景、时空迁移和多目标决策的作物病害早期诊断、预测与主动防控成为难点。因此,基于电子病历多模态数据的作物病害关联挖掘与多目标决策研究,将对农业病害防治领域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为实际应用复杂生产场景作物病害早期预警与主动防控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3.2 作物病害诊断与处方推荐发展趋势

(1)开展作物病害早期检测以及定量识别诊断方法的研究是必要的。在病害发病之前,深入挖掘可见光、热成像、多光谱图像数据对病害早期特征的解析能力,同时探索多源图像对侵入期病害检测的新思路;在病害发病期,提高复杂背景下病害的识别精度,准确量化病害严重度,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对提高作物病害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作物品质有重要意义。

(2)针对作物病害处方推荐过程中,存在由于作物病害致病机理复杂、作物品种及病害种类多、病害病症动态变化等特点导致缺乏可行的数据挖掘技术等问题,以作物病害处方为研究对象,针对电子病历数据特点,开展基于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的作物病害致病机理解析、诊断推理、处方智能化推荐及其应用策略研究;攻克基于知识图谱分析、大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推理等关键技术在作物病害处方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可视化分析作物病害病症形态特征、时空变化及其与种植环境和作物品种的病害三角关系,从区域宏观视角解析作物病害致病机理及其与特征间的关联关系,面向不同实际应用场景需求实现作物病害精准诊断与处方推荐。研究成果可为作物种植智能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推进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猜你喜欢
孢子病菌处方
人间处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34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4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学生天地(2016年14期)2016-05-17 05:45:46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处方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