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真
一、单元作业的设计
(一)课标要求分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教师充分注意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缩创活动;在音乐中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会了一些课堂的纪律要求,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行为习惯有待加强培养。经过一年多的学校学习,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音乐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处理好审美教育、思品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作业目标设计
本单元作业设计是在“双减”背景下,依据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和创造”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布置,力求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
1. 作业层次
主要分为“演唱”“感受”“表演”三个板块。基于单元一体化的视角,各板块的作业既独立承担功能,又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统一的作业体系,促进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
2. 作业模块
作业大致分为“唱一唱”“想一想”“谈一谈”“演一演”四个部分。
3. 作业评价
遵从作业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开放性”“灵活性”“創造性”“层次性”八大原则,分类、分层布置,做到难易适中、层层递进,可操作性强。在多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作业内容
音乐作业设计既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学科的兴趣,又要减轻学生学习音乐的压力,从而让学生在小学科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根据单元内容,作业以“双减”政策为依据,将作业分为课时作业和课后作业两大类。课时作业需在课内学会和完成;课后作业与评价分为三类:
1.“小小歌唱家”栏目为基础题:将学习的歌曲,唱给家长听,准确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
2.“小小创作家”栏目为实践题:通过自制乐器、编创手势舞、结合歌曲,画出自己喜欢的音乐故事等多种形式对歌曲进行编创,给音乐作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小小探究家”栏目为探究题:通过深度挖掘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文化、结合日常生活感受音乐,拓展音乐视野,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二、单元作业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扩展。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练习的设计、布置,引导学生很好地展开自主有效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作业中发现薄弱环节,继而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引导下一步学习,使课堂更加有实效。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从而达到轻负高效的目标。
对于减轻作业负担,不能机械地在量上减法,而是从根本上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实施效率。作业是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始发环节,对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了学情分析,才能更加明了设计作业的轻重。第二步是研究和深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力、素养,这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学科教学达成“由知识生成能力并涵养品格”的最终目的。第三步是发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及其具体标量,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最后一步是评价,也就是根据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视结论,有针对性地完成作业设计评价,使之与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连续不断的续动过程,以谋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二)效果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基本完成课时作业,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为课后作业,考虑到学生水平的不同,笔者将它分层、分类:第一类作业是让学生将学会的歌曲唱给家长听,因为是在课堂上学唱了歌曲,比较容易,相对学科素养来说作业难度不大,学生完成度也相对比较高。第二类作业是自制乐器,动手制作萧,学生会比较喜欢。有些学生制作的萧,吹出来音色很好听,也能听出音阶;但是有些学生限制于一些条件,并不能完成;有些学生完成了萧的制作之后,却因为不懂方法而吹不出。第三类作业相比较来说有一定难度,要寻找更多的资料,比如:汉族民歌除了《萧》还有什么?它的地方音乐特色是什么?这些都要学生更广泛、更深度地去挖掘音乐的深度,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设计了分层作业,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有兴趣的其中一类来完成,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作业可选,从而保障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权,让学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
三、作业设计案例的实施价值
确定作业形式是作业设计又一关键步骤,基本要领是契合具体学情、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目的是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任务。作业形式是作业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很难以逻辑维度进行区分。笔者认为在选择作业形式时把握好四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个人智力特点及外部学习环境差异的影响,或多或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风格,因此,学生作业形式就要有所区分,因人而异,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着眼于特定的学习内容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加以呈现。学习内容与作业形式高度关联,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作业形式。作为艺术类学科,应更多选择赏析、模仿、创作、训练等作业形式。
(三)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定的学习方式对于作业形式也有重要影响,如在器乐演奏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设计更多的交流分享、实践等作业形式。
(四)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作业形式存在客观影响。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作业形式,多种形式,分层、分等级地布置。
四、结语
作业形式与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呈正相关,恰当的作业形式有利于作业目标的达成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反之,不恰当的作业形式会降低作业实施的效果,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会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