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
引言
2014年8月5日,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座无虚席,大型现代吉剧《焦裕禄》在首都1000余名观众的热切期待中拉开大幕;2016年12月21日,吉剧《生母养母》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全剧播出;2018年,吉剧《黄大年》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省委、省政府启动吉剧振兴工程以来,吉林市依托地方文艺院团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精选主题、讲好故事,陆续创作推出《焦裕禄》等原创剧目7个,其中《焦裕禄》《黄大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生母养母》《魂系长白》《幸福花开》等6个剧目在央视平台全剧播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经过多年的持续培育打造,吉剧原创剧目创作已成为吉林市又一“现象级”地方文艺品牌。
坚守初心,在新时代扛起吉剧振兴职责使命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吉剧振兴,吉林市具有良好的基础。作为东北二人转的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吉剧母体艺术二人转在吉林市民间深受喜爱、广为流传。自2000年9月成立以来,吉林市戏曲剧团始终致力于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演出足迹遍布北京、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海南等省市,是一支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排的二人转剧目《胡知县断案》荣获第九届文华奖新节目奖,曾五次蝉联“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大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13年省委、省政府振兴吉剧的号角吹响后,吉林市戏曲剧团被首批命名为吉剧创作演出基地,剧团上下敏锐地意识到,推动吉剧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唱响吉林”的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是国有文艺院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传统优势、培育吉剧原创剧目创作生产品牌必将为剧团做优做强赢得先机。“心中有目标,脚下有方向。”本着振兴吉剧、培育地方文艺品牌的初衷,吉林市戏曲剧团厉兵秣马、积极谋划吉剧原创剧目创排。2014年恰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学员、好干部”的号召。吉林市戏曲剧团再一次以独到的眼光,抓住机遇,成功创排大型现代吉剧《焦裕禄》,自此开启了院团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万事开头难。吉剧源于二人转,但并不等同于二人转。相较于曲艺范畴的二人转,吉剧创作对剧本、音乐、导演、表演、舞美等有更高的要求。吉剧《焦裕禄》创排之初,作为长期从事二人转、小吉剧创作演出的吉林市戏曲剧团,原有创作团队不足以独立承担剧目创作生产任务。如何破题?吉林市党委和政府文艺文化主管部门,遵循“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吉剧振兴发展基本方针,积极推动吉林市戏曲剧团与舞台经验丰富、享有“吉林市流动的城市名片”盛誉的吉林市歌舞团联袂打造原创剧目,并整合全战线优势资源全力支持院团剧目创作生产。“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2014年吉剧《焦裕禄》成功登上演出舞台,6月在吉林市首演,8月在国家大剧院公演,之后又相继在吉林、海南两省巡演,年内共演出220余场,现场观众达10余万人。2014年10月15日,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全剧播出,被列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百部经典剧目,成为吉剧振兴工程启动以来,第一个登上央视舞台的吉剧原创剧目。
再接再厉,佳作连连。吉剧《焦裕禄》的成功创排,为吉林市吉剧原创剧目创作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创作人员以原创剧目带动吉剧振兴、培育地方文艺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继大型现代吉劇《焦裕禄》之后,吉林市戏曲剧团、吉林市歌舞团陆续推出《生母养母》《黄大年》《情感快递》《魂系长白》《幸福花开》《春天里的守望》等大型现代吉剧原创剧目。其中,吉剧《黄大年》再次荣登国家大剧院舞台,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国庆戏曲演唱会、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等国家级文艺演出活动;吉剧《情感快递》被国家文旅部列入《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生母养母》《魂系长白》《幸福花开》等6个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全剧播出。平均每年创作一部大型原创剧目并大多被央视平台选中播出,对地市级文艺院团来说实属不易。吉剧原创剧目创作,已成为吉林市继“吉林市歌舞”之后又一“现象级”地方文艺品牌。
坚定导向,为新时代立传画像培根铸魂
聚焦现实,记录时代之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党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自觉把握时代现实、深刻提炼时代主题,始终是吉林市吉剧创作团队首选的创作方向。近年来,他们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作了一批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原创剧目。吉剧《幸福花开》通过讲述农村基层共产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努力建设共同富裕、文明美丽新农村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呈现在吉林大地上的农业新发展、农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和美好幸福新生活。吉剧《情感快递》,以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国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团结一心、战胜困难、迎接春天的故事,热情讴歌了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以精品剧目反映时代发展的洪流大潮、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贡献了文艺力量。
赞美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先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魏拯民,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以坚定的革命意志、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率领抗联将士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用生命铸就了高昂激越的撼人悲歌;“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干部楷模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筚路蓝缕、战天斗地、治沙脱贫,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吉林市吉剧创作团队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中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用情用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推出了吉剧《焦裕禄》《魂系长白》,将红色文化搬上舞台,用与群众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的吉剧艺术形式,塑造经典红色人物形象、传播红色文化价值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引发人们形成思想共鸣、情感共鸣、心灵共鸣。
致敬模范,弘扬民族精神。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近年来,省内也涌现了一大批品格高尚、令人敬佩的典型模范人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黄大年,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的先锋模范谷凤杰,她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无怨无悔地扎根基层,以满腔热忱和忘我的精神,一心为民办实事、谋发展、解民忧,让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每个模范人物身上都发生过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是文艺创作的生动素材。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和模范行为,吉林市吉剧创作团队分别以黄大年、谷凤杰为人物原型,创作推出了吉剧《黄大年》和《幸福花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声情并茂地演绎了模范人物荡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立体丰满地塑造了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诠释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精益求精,以精品奉献人民服务社会
讲好故事,思想上求精深。原创剧目能经得起人民评价和时代检验,不仅要找得准选题,还要讲得好故事。吉林市的吉剧创作团队,在每次创作过程中都能坚持从生活深处找灵感、讲故事,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精雕细琢,潜移默化地把地域文化融入人物和情节之中,力争用接地气的真情实感讲好精彩故事。在创作吉剧《黄大年》时,主创团队先后7次到黄大年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吉林大学体验生活、收集资料,与其家人、同事和学生深入交流,感受他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深入挖掘黄大年至诚报国的思想基础,全身心揣摩感悟黄大年的内心世界;3次对剧情架构进行系统重置,最终将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风筝”作为该剧的情感线索,使其家国情怀得到更加生动的展现;在事迹取舍上费尽心思,没有把这部戏设计成为个人的、单纯的“英雄赞歌”,而是将黄大年教授的领导、同事、学生、家人的戏份进行合理平衡,用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艺术手法彰显黄大年教授的人格魅力,特别是选择了一部分关于家庭的亲情戏,最终将黄大年教授不仅是怀揣爱国梦想、铮铮铁骨的赤血男儿,同时也是极富浪漫的、极有爱心的好丈夫、好爸爸的人物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带好队伍,艺术上求精湛。“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剧目在舞台上的每一次精彩呈现,都是演职人员的倾情奉献,吉林市吉剧原创剧目的成功得益于有一支过硬的演职人员队伍。2012年完成转企改制后,承担主创任务的吉林市戏曲剧团、吉林市歌舞团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机制,多次邀请著名导演、艺术家为演职人员授课,经常组织演员到国内知名艺术团体进行现场学习观摩。在总结过去市场化运营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演职人员工资与工作业绩、演出质量、担任角色、剧团效益紧密挂钩,在分配上向有突出贡献的演职人员倾斜,激发了院团的创作和生产活力,在内部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体制机制的激励鼓舞下,演职人员不愿放弃每一次参加惠民演出以及国家、省、市大型演出等锻炼、提高、完善自己的机会,特别是在吉剧创排过程中,演职人员会主动开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风活动。吉剧《幸福花开》创排期间,演职人员曾利用1个月的时间走进乡村,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剧本创作的现实背景,准确把握全剧的戏剧冲突和逻辑脉络,实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与情感世界,使剧目的艺术表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实现剧目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
抓好融合,制作上求精良。作为新兴的地方剧种,吉剧还处在发展阶段,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继续探索创新。多年来,吉林市的主创团队坚持把“彩撷众华”的探索和“融合提煉”的实践贯穿创作全过程,使原创剧目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拓宽了吉剧的观众人群;更加适应电视、网络等平台播映需要,拓展了吉剧的传播渠道,让吉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早在首部剧目《焦裕禄》创排之时,创作团队就充分发挥吉林市戏曲剧团、吉林市歌舞团各自的优势,将现代歌舞与传统戏曲完美融合,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创排《黄大年》的时候,他们又在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坚持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前提下,突破了男腔嗨调瓶颈;同时调动丰富的音乐手段,有效借鉴运用歌剧式、音乐剧式、流行歌式音乐元素,强化了烘托情境、刻画人物的功能与色彩,使戏曲音乐语言既有鲜明个性,又不凝固封闭,达到传统与现实交相融汇的外化效果。在《情感快递》的舞美呈现上,他们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科技包装来为吉剧服务,根据剧情要求和情节安排,利用LED等现代舞美手段设置虚实多个空间,将写意与写实进行适度结合,营造了有利于人物表演和故事充分表达的别具一格的舞台空间。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吉林市的主创团队通过原创剧目让吉剧这一受黑土地文化浸润沉淀而成的地方剧种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
启示与思考
以原创剧目带动吉剧振兴,要用好政策“指挥棒”。吉剧振兴工程启动以来,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回顾吉林市原创剧目的创作历程,省市两级部门在策划立项、创作生产、打磨提升、交流推广过程中对主创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创排经费方面,省委宣传部将剧目创作作为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扶持方向,省文旅厅积极指导帮助申报国家艺术资金……为创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增强了主创单位创作的内生动力。要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针对地支持吉剧扬长补短,不断繁荣发展。
以原创剧目带动吉剧振兴,要建好人才“硬支撑”。“有高人不愁无高艺,有高艺何患无知音。”吉林市原创剧目的成功源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从市级层面统筹优势人才资源全力支持院团艺术创作;同时承担主创任务的院团自身完善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机制,深化内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锻造了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演职人员队伍。推动吉剧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要着力在编剧、导演、音乐、表演以及管理等方面培养一批名人、名家、名角,为吉剧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原创剧目带动吉剧振兴,要唱响时代“主旋律”。“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吉林市吉剧创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深植于时代沃土,从人民实践中汲取营养,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文艺作品才能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要持续深入开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吉剧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剧目,让吉剧更好地扎根关东大地、唱遍大江南北、唱响国际舞台。
以原创剧目带动吉剧振兴,要遵循发展“总方针”。“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是老一辈吉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吉林市吉剧创作不偏离剧种特色艺术方向的“灯塔”。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坚持学习研究母体艺术“二人转”本质特性、受群众欢迎原因以及戏剧观念和舞台方式,保持剧种艺术特色,把握住“不离基地”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进行“采撷众华”的探索和“融合提炼”的实践,让吉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姜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