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伊好秦超杨英军王梓
(1.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2.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社区儿童游憩空间是满足儿童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帮助儿童培养思维逻辑和社会认知,有助于儿童性格完善和意志锻炼的基本场所。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是学界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社区儿童游憩空间的建设依旧存在安全性差、年龄分段不明显,甚至缺乏儿童活动游憩空间的现象[1]。亲生物设计是通过结合儿童自身的亲生物性,合理提取、运用自然形式或特征使其对儿童的身心产生积极的健康效益,作为疗愈性景观中的理论之一,有着较大的实践空间和发展空间。
亲生物性是指人类在自然中长久生存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天性,表现为人生而渴望与其他生命形式发生联系的一种本质特征[2]。亲生物设计以人的亲生物性为基础,架起一座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桥梁,既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又通过与自然连接对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亲生物性”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于1964年正式提出,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1984年出版《亲生物性》[2]一书将这一理念推广开来,被众人所熟知。2006年,亲生物性被正式引入设计领域[3]。2008年《亲生物设计:将建筑赋予生命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将亲生物设计正式命名,并确定其概念:指从自然中汲取经验,通过对自然的重现、利用、模拟和提取等手段,创造能够支持和复兴人类亲生物天性的人工环境[4]。
在亲生物设计方法研究中,2008年史蒂芬·凯勒特在最初将亲生物建筑总结为6大类别70项特点[4]。经过数十年的归纳整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威廉姆·布朗宁等在2014年将设计元素整理为空间中的自然、类比自然、空间的性质3个类别和与自然的视觉联系、非视觉链接、自然形态、自然材料等14种应用模式[5];史蒂芬·凯勒特等于2015年将亲生物设计模式归纳梳理为直接性自然体验、间接性自然体验、空间和场所的体验3类,相比于史蒂芬·凯勒特的研究修增为光、空气、自然系统、信息丰富性、有组织的复杂性等24种应用模式[6];2021年,王诗琪等通过整合以往学者的文章,归纳为直接自然、间接自然和人与自然作用关系3大类[3],其中包括自然光、水、火、自然系统、时间变化、自然丰富等26种设计要素。
在亲生物设计领域中,最早于2008年将人类的亲生物设计应用于建筑设计[4],使人在建筑中感受亲生物的体验;2015年探讨该理念在康复性景观中的应用[7];2016年提出该理念在高层密度城市下的应用模式,并阐述其可行性和发展前景[8];2019年将亲生物设计理念实践于现代乡村景观[9];2021年探索亲生物理念在中学校园疗愈性景观中的应用,以增加使用者的健康效益[10];此外,也有学者讨论该理论在移动UI界面等其他方面的相关应用[11]。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儿童游憩公园开始建立以来,相关理论和建设模式仍处于完善阶段,以儿童行为心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也尚处于欠缺状态[12]。将亲生物设计理论融入社区儿童游憩空间,结合人的进化理论,探索能够帮助儿童疗愈身心、提升幸福感的游憩空间。亲生物设计与仿生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所倡导的理念类似,都是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目标,合理地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3];亲生物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自然环境引入,而是更加精确地提取和运用能够激发儿童自身亲生物性并产生一定积极健康效益的自然环境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成长需求不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设计方案应当注重其差异性,小龄儿童需要接收对身体感官、心理感受和大脑等方面充足的刺激促成大脑发育,设计需要能够调动儿童的感知系统,满足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大龄儿童则注重复杂性和合作性,培养思维能力、互尊互爱意识和对外界良好的认知。同时,也避免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游戏期间互相干扰,营造舒适的游玩体验。
在充分尊重儿童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各年龄段的发育特征和内在需求,使儿童在与自然细微的接触中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在人际交往中合理处理自己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当的情绪处理和情感表达,并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合理提取当地文化元素引入其中,使得文景融合的同时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各项自然资源,将自然元素或自然特征进行提取、模拟和整合,全面调动儿童身体感官体验与身体实践,以激发儿童本自具足的内在丰盛。自然是儿童天然的栖息地,儿童时期也是最容易与自然产生链接的时期,亲生物设计通过多方面引导儿童与自然进行接触,从中了解自然之美、学习自然之德。
亲生物设计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气候、地貌等自然状况合理改造,并且提倡建立对特定地域的情感认同[13],有助于产生对感地区的安慰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既考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满足人对自然的实际需求。创造自然元素与场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整合性自然环境。
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时期,自我保护意识和规避能力较弱,在游憩空间设计中,应对植物的选择、交通的安排、材质的使用等细节方面做危险预设,坚持以安全、绿色、环保为准则,以便捷、舒适为游憩设施的选择标准,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将危险因素适当优化运用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尊重儿童喜欢冒险的天性也尽量提高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
根据多位学者的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提炼出3种作为本文探讨的亲生物模式,包括直接自然体验模式、间接自然体验模式和自然空间感体验模式,见表1。
表1 亲生物理念下社区儿童游憩空间的3种应用模式[3,15]
直接自然体验模式指的是将自然直接引用于空间,通过调动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与自然真实的直接接触,从而达到一定健康效益的应用模式。直接自然体验模式的组成要素有自然光、水、火、动植物等单项要素和自然系统等系统要素。儿童作为向外界探索,心灵成长蜕变的关键时期,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塑造对自然环境的基本认知、情感和敬畏,同时能够培养儿童对外界的认同感,感受生命之奥秘。
间接自然体验模式是指将自然中的自然材质、自然图像、自然形式、自然变化过程以及仿生设计等自然元素进行模拟,与自然之间的间接体验、自然类比的儿童空间给人以情感暗示,回忆起曾与自然相似的体悟,从而引导形成对自然的积极情绪,有助于儿童提升思维,培养认知、注意力、想象力等[13]。
该模式是指在人工环境中模拟出能够激发人与生俱来所向往的空间体验感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包括神秘感、冒险感、庇护与瞭望感以及场所情感连接。如,人生而向往未知神秘的空间、“庇护”和“瞭望”空间源起于早期人类防御猛兽和恶略天气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偏爱能观察且隐蔽自己的空间,意味着控制感和安全感[6]。这些与生俱来的空间体验感有助于儿童充分调动感官尽情向外探索,激发自身的博爱、浪漫与热情等。
广州大鱼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石西路,建设于2018年,占地面积2.6hm2。该项目通过将原有的工业景观引入森林、湿地、大鱼等元素形成游憩空间,中央的“影·鱼”雕塑直接引用水面形成的雾气与光影融合构成梦幻氛围,可亲密接触的湿地花园、绿植景观与工业元素的融合、缓缓的草坡、小屋边的竹林构建自然体验,通过感知花的气味、河流的温度、林木对皮肤的触觉、风对皮肤的触觉、阳光照射身体的触觉等大量的感官刺激,多维提升感知力和协调能力。公园中多次引用鱼的形状,制成雕塑、建筑等,增加空间趣味性,让儿童在游玩中间接体验鱼的灵动。并在“大鱼”互动设施中提供滑、攀、钻等冒险空间体验,充分利用喜欢神秘和冒险的特性,在游戏中培养积极情绪、恢复注意力等,林中的小屋、隐蔽而又前景开阔的小道充斥着庇护和瞭望感,以满足儿童对自然空间感的需求。
成都麓湖云朵乐园是麓湖生态城内介于市政道路与湖面之间的滨水带状绿地,社区主题为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内搬进来的居民。项目结合直接自然体验模式、间接自然体验模式和自然空间感体验模式3种模式建设游憩空间,以一滴水的各种形态为基础,汇集云、雨、冰、雪、溪流、池塘等融入活动空间中。如,用不锈钢材质打造出感应发生装置以及反射效果模仿水滴的声音来表达“冰”这一意象,将水的形态放大,让儿童感知水的特点,在细微处体会自然的奥妙;白色云型的弹跳装置让儿童似乎真的在云里翻滚;安装风动叶片、数字水幕,模拟雨云效果,营造苍山云化雨落下的景象。有助于儿童在感受自然变化中提升认知、增加与自然的连接等。在湿地公园中,可近距离直接与自然元素接触,观察各种水生植物、蝌蚪和鱼等,学习的同时提升对地区的归属感。跨越湿地的仿木纹桥形成过渡性空间,利用原有的山坡地形构筑白色水墨石滑坡,漩涡爬网、旱喷广场、跳跳云等形成冒险性、互动性空间,帮助儿童进行社交、舒缓恐惧、产生愉悦感等。
Springsiedlung社区位于德国柏林,属于柏林市中心的大型居住区。社区中共计有4000m2被重新定义为社区游乐场,包含岩石游乐场和邻里游乐场2个主要游戏中心。相连2个游戏中心的桦树林和草坪,用木桩做装饰形成野餐场所,游憩空间内大量采用木材、岩石和沙等自然材料融入社区自然环境中。互相嵌套的木制游戏立方体搭配彩色的有机玻璃“窗”形成木制城堡,营造林中嬉戏的氛围感、舒适的空间情感体验,游憩空间提倡野趣、多功能和多感官。设施周围分散布置自然的秋千、攀爬绳、攀爬墙等营造冒险性的空间体验感,引导儿童在群体中社交、解决困难以及形成发散思维。场地中种植对昆虫友好的芳香植物,果实可食用的灌木,引导儿童对自然进行观察和学习,建立儿童与自然环境、自然材料的连接。道路周边的开放空间节点中,也相应地为看护的家长提供活动空间。
社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儿童户外交流互动、肢体舒展、接触新鲜事物、探索自然的主要场所,是相对可达性较强,儿童在学习之余、校园之外的主要户外活动空间,对儿童身心的高质量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亲生物理念3种设计模式的分析,以儿童的天性和必要性成长需求为依据,探讨其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作用。亲生物理念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关注,但目前在国内其实践应用领域正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以引用国外理论为主,对于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的探索,我国近年来有关自然教育的文献也正逐年上升,其中以亲自然为主题命名的探索较多,还未形成相应系统的理论体系,希望经过实践能够探索出符合我国环境特点和儿童性格特征的亲生物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