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3-06-19 08:15付涛彭怀贞
食品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升本双高应用型

付涛,彭怀贞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园林绿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宁波 315100)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如吴伟等[1]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认真解读与深刻分析。金祝年等[2]提出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李长友等[3]对一大批成熟的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总结,为我国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借鉴。冯锦敏[4]提出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联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并从校企合作模式建设、“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以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探讨了具体的对策,积极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甘益慧等[5]指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四个方面的局限性: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模糊、培养过程单一、管理体制有待改进。此外,赵志伟[6]、赵锋[7]、洪林等[8]都对我国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迈入“双高计划”时代[9]。“高标准”是“双高”建设的基本立意,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如何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完成“高标准”任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协同创新中心在“双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1 有利于吸引真正的优秀教师人才

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各大城市、各个高校陆续加入到这场人才争抢大战中,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吸引、留住那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尤其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甚少,既没有实验室这样的硬件条件,也没有科学研究的软性条件(科研氛围),自然很难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但在协同创新中心下设有重点实验室,实验仪器应有尽有,科研氛围比较浓厚,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可以满足正常科学研究所需,尤其作为“双高”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政策、资金等都会有所倾斜,最终也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10]。

1.2 有利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培育

目前职业院校“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比较严重,培育出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单单依靠课堂“说教”效果甚微,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不能仅仅只懂课堂教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活动,对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都至关重要。因此,协同创新中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育人先育己”,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习、锻炼、交流与沟通,最终自身综合能力也会得到质的提升。

1.3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应大力倡导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万事万物均有联系,一旦思维开阔,便可举一反三,高职院校也有不少素质高、基础好、有潜力的学生,他们渴望拥有高人一等的思想、知识和技能,渴望打开思维的大门。在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下,依托重点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参加各类学生竞赛、积极申报项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不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双高”院校的高级目标。

1.4 有利于真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应用型人才极为短缺,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最近如此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原因。专科和本科是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高职扩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下滑,再加上社会上“重视本科,忽视专科”的普遍思维,如何让广大专科学校发挥它应有的职能成为亟待解决问题。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聘请行业大师、匠人、技术能手等人员,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现代师徒制班、订单式培养班、技师班,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行业一流的技师型应用型人才,回归专科教育的本职。

1.5 有利于继续深造的“专升本”人才培养

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做好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积极宣传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扩招,因此,高职院校对专升本人才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双高”校如何为本科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学生呢?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专门有针对性地对专升本考试科目的课程学习进行辅导,在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发现解决问题等科研能力上加大投入,大力开设通识性课程的学习,努力为本科院校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强硬、有一定创新精神和技能的高素质正能量的学生。

1.6 有利于资源整合,形成多个科研团队,更易出重大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机构的深度合作,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以校内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成立相应教师科研团队,对于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等重大问题,共同探究科学与技术问题,解决社会、企业难题和卡脖子等问题,更易出重大科技成果[11-12]。作为“双高”校对科研成果要求的比重要显著高于一般高职院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协同成立科研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共同攻坚克难,依托科研成果为当地企业技术提升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原动力。

1.7 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每年有大量学生毕业,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然十分紧缺,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闭门造车,课程设计与社会严重脱节,缺乏和企业深度合作,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双高”校必然承担着更多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加大与企业在项目和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前期主要通过项目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校企共创科技成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企新型关系,以此加深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后期随着深度合作可以与企业共同育人,以成立学徒制班、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8 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具有社会服务职责,尤其作为“双高”校更应把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普知识、热心公益宣传和主动提供专业服务等作为自身承担的社会义务。以协同创新中心名义,依托中心校内外优秀教师承担政府各类的培训项目,线下实地培训,解决农民、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此外,派实践经验丰富教师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或指导员,指导村民科学地生产实践,规划乡村未来发展,最终帮助贫困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此外,经验丰富的中心成员依托自身优势到企业开班讲座、做访问工程师、下企挂职锻炼等都有助于提高“双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1.9 有利于提高社会知名度

一所高校如何吸引优秀学子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其社会知名度,尤其是“双高”校下拥有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必然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到校学习。协同创新中心与社会其他研究机构、企业等协同、合作共同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解决生产一线难题,解决社会关心问题,解决科学未解之难题,为行业培养出一流创新应用型人才,为未来大师级别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定基础,奠定学生对母校的认可度,打造职业教育中的“黄埔军校”,提高“双高”院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1.10 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的深入融合

“双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可以很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是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不竭动力,科研做得好能够反哺教学,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根据自己亲身实践可以更深入、更自信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代入感也更强,学生对原本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可能会逐渐产生兴趣,这对实际教学效果也大有裨益。在协同创新中心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走科研与教学相长之路,以研促教,让科学研究成为我们育人的一种高级行为。

2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双高”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高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随着“双高计划”的提出以及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改革,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双高”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2.1 工匠类人才的培养

“双高计划”强调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双高计划”建设时代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而创新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改革前行的新动能,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有效融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笃行“三全育人”的教育使命,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切身认同感[13]。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尝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其核心是学校和企业“双重主体”育人,学生“双重身份”学习,毋庸置疑改变了传统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虽说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由人才培养结果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全面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但由于企业积极性不够以及师资缺乏等因素,很多试点工作虎头蛇尾,流于形式,最终不了了之,效果不显著[14]。

工匠类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培育出的主体人才,目前社会上各行各业在生产一线的人才尤为紧缺,因此,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培养这一类型人才,加大实践课程力度,建设出集实践教学、企业真实生产、社会培训以及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聘请优秀企业家定期到校讲课,以协同创新中心中的企业为主,大力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互派经验丰富的人员到相应单位挂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建立产学研联盟,成立师徒制班、订单式培养等。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与省内多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立师徒制班,按照企业需求共同培育相应人才。此外,为了培养更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立大师工作室,如插花艺术大师工作室、盆景制作大师工作室、植物组织培养大师工作室、植物组合技艺大师工作室等等,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每周定期到校指导学生实践,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辅相成,依托省级、国家级大型比赛,着力培养行业内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多高质量技师型人才。

2.2 创新类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观念所限,只重视本科院校,却很少提倡专科学校的大学生也来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忽略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科研能力的培养,无形中给专科学校本身在推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改革中增加了难度。科学研究的根本是培养创新精神,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广大专科学生,可借助于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5]。

创新类人才的培养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尤其是“双高”院校不断努力的方向,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如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可以把这类人才聚集在一起,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学生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不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下重点实验室,结合老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者学生自主课题(每年学校都有相关创新创业等项目),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减轻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压力,节省教师宝贵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培育高质量应用性人才,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此外,通过学生融入到科研工作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高都有极大帮助。这对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均有利,可谓“共赢”。此外,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关心社会焦点问题,鼓励学生多深入生产一线,鼓励学生多将自己创新型想法付诸实践,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2.3 专升本类人才的培养

学历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因此,对于部分成绩好、爱学习而且有继续深造的愿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进行专升本,这类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强,理论知识稍好,可以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让他们进行项目申报,或者教师带领他们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为今后的本科学习乃至研究生学习,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学生可以一边准备专升本,一边跟着老师做科研,相辅相成。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和谐、完善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每周由资深教师免费为专升本学生进行专升本课程学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提高学生做题、答题能力,免费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资料。此外,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下重点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制度与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和谐、舒适的学习和实践(实验)场所,鼓励专升本同学成立兴趣小组,多到实验室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提前接触本专业相关先进仪器和设备,做好老师助手,能从事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为后面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科研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专升本同学确立一定的目标与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去专升本,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专升本人才。

2.4 通识性人才的培养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改革课程设置,大力开展通识性课程的学习,打破学院间课程壁垒,实现交叉学科的学习,以达到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综合目的。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综合素质拓展班,该班课程独立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学生选修有相应学分,每周1~2次课程,均为通识性课程,聘请跨专业优秀教师或企业、行业优秀人才进行授课,课程主要围绕着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开设,以培养学生能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为宗旨,最终培养出很“正”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毕业生。

四类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学生有余力可以跨模式学习,鼓励、提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图1)。

图1 四类人才培养模式

3 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的协同创新中心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还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组织制度不灵活、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以及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其中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受到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应当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逐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创新的全民思想观念;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理论结合实际,科教融合,多开设通实性课程;加强各协同单位之间沟通,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重视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等。因此,依靠协同创新中心完成“双高”建设的“高标准”育人任务,还需要在制度、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措施保障。

3.1 制度保障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一个科学健全、合理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中心文化建设,构建一个积极、健康、和谐、良性的竞争环境,可以让广大教师更好地协同、合作。

3.2 人才保障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内培外引”等方式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教师队伍,大力开展双师建设,培育一批既能上得课堂,又能下得企业的双师队伍,既懂教学、又懂科研的优秀教师队伍。

3.3 资金保障

学校、各级政府应加大协同创新中心资金的投入,为“双高”院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实时更新实验室仪器等硬件设施和有关专业软件系统,确保各项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的许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重与社会脱节,造成高职毕业生过剩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作为“双高”院校理应针对这一社会顽疾进行彻底改革,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只注重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开展严重不够,难以培养出真正应用型人才,借助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大平台,针对不同学生重新进行人才的分类培养,作为“双高”院校应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工作,如科学研究、技能竞赛、实践活动、综合素养提升等,其中,科学研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提升最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专科学校学生科研队伍,从高年级逐步向低年级发展,从建立科技小组,组织课外科研活动,开展科技竞赛,到组织专题攻关,直接面向学校和社会服务,从而达到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蓬勃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课堂宗旨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严谨的学风,活跃思想,激发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而且其相关成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产生荣誉感和科学热情。

猜你喜欢
专升本双高应用型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