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6-19 13:09朱萃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碳价交易市场配额

朱萃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碳减排的承诺目标,世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5个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正式运营,另有22个ETS计划在近期投入运行。目前ETS所涵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7%,累计交易金额超1610亿美元。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了碳减排的行动。总体来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2002—2012);二是建立分散的试点碳交易市场(2013—2021);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至今)。本文分析了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年来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上线交易,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发电行业是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涵盖重点排放企业2162家。这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经过一年时间的市场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在第一个履约期内,全国碳市场的履约完成率达到99.5%,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基本达到碳减排的目标预期。(2021 年 7 月至2022 年 7 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情况详见下图):

总体来看,这一年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交易活跃

在第一年的交易时间内,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超过数年来各地区碳交易市场总计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的1/3,体现出比地区碳交易市场更为活跃的市场交易氛围。从上图的数据来看,交易量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履约期到期前的年末最后两个月。可以预见,随着纳入全国碳排放配额管理的行业和企业范围的扩大,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配额的进一步规范化,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的交易量还会进一步快速增长。

(二)运行平稳

目前湖北和上海分别牵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的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全国碳交易系統相关工作,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全国碳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的工作。目前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公司已与12家结算银行展开对接,2家银行的结算渠道正式上线运行,7家银行进入业务测试阶段。启动交易一年时间中,并未发生任何交易清算结算异常情况,市场运行较为平稳。

(三)碳价上涨

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以来,交易价格在40 元 /吨至60 元 / 吨范围内波动,7月15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收盘价为58.24元/吨,较一年前的首日开盘价48元/吨上涨21%。特别是在第一个履约期到期前的年末最后两个月,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履约压力,碳价猛涨28%。上涨的碳价体现了碳排放控制的成本,传导了碳减排的压力,有力推动了重点排放单位特别是排放大户积极减排,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一)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单一

全国碳交易市场第一年的成交额和全球碳交易市场相比仍然太低,主要原因是第一个履约期交易的主体和行业非常单一,仅限于发电行业,而且是限于重点排放企业,交易产品也只有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种。在这些重点排放企业中,有不少的企业仍然对碳汇和碳排放权的核算、定价、交易等方面缺乏了解,对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还缺乏把握。另外,目前碳中和相关人才相当缺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也是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滞缓的重要原因。

(二)碳价偏低,交易活跃度不足

目前我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CEA,另一类为CCER。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配额目前由企业所在地区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免费分配。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的现状,限制了碳价的价值发现,导致了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不足。碳排放配额卖出企业基本为配额盈余企业,没有履约压力,他们既可以选择将盈余配额在市场上出售,也可以选择结转至下一年履约,通常会考虑企业自身的节能降碳成本以及当前自愿减排项目的成交价格。碳价过低会导致配额盈余企业无法通过碳交易获利从而降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而减排企业的生存空间也会受到挤压甚至被市场淘汰。所以从市场整体来看,配额需求量比较大,但供给方惜售态度比较明显,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碳价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碳排放报告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全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这一年时间,发现了多起碳排放数据核查出现问题的案例。由于直接测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本较高,国内外大部分的碳交易市场多采用参数核算的方法来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从技术角度看,碳排放数据在5%以内的偏差难以避免,但在政策标准有缺失、监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下,存在着人为操作的空间。例如我国首例数据造假案就是出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公司,该公司为了降低其碳排放量,从而减少配额缺口,通过伪造检测报告的方式,使其2019年碳排放配额缺口下降近200万吨,据此可减少开支近1亿元。而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标准边界模糊的情况下,碳排放数据造假不会只是这一例,多地陆续发现与该案造假手法疑似的情况,碳排放报告数据质量还有待提高。

三、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才刚刚起步,存在各种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碳交易立法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需要强大的顶层设计去予以不断推动。从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相关职责;到碳交易相关法规条例的出台,以明确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情况,再到碳交易相关部门的协调分工,以落实各项监管任务责任,这些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扩大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

发电行业是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未来应继续加快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确定各行业碳排放配额,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渐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根据《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的预测,如果能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进行全面覆盖,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配额总量将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从而覆盖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约60%。在进一步扩大交易主体和交易产品的同时,还应该将ESG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本模型中加以考虑和测算,才能从源头上得到企业的重视,才能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来。

(三)丰富配额分配方式,创新碳交易产品

在不同的配额分配方式下,碳减排成本的受益主体和承担主体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碳交易是否能有效发挥市场配置优势有重要影响。在碳交易市场建设初期可以以免费配额发放为主,提高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但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应该全面考虑到各个行业和地区的承受能力和减排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状况,逐步地提高拍卖分配的比重,以激发企业积极参与减排的能动性。另外,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并丰富碳交易产品,为众多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单一化的交易产品可能带来的履约风险和交易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交易的活跃度和企业参与到市场中来的积极性。

(四)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

目前我国碳排放数据质量主要依赖MRV体系,即检测、报告、核查。完善的MRV体系是碳交易市场运营的基本要素,全国碳交易市场在这三个环节都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的标准不够稳定,操作性欠缺,各企业把握执行难度较大,影响了碳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因此,未来我国还应该在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的相关技术规范方面尽快予以完善,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减少模糊空间,在形成核算标准、流程和监管体系完善之后,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才会得到保证。

參考文献:

[1]李平,饶泽炜.碳交易主要问题研究现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23(5):12-23.

[2]马明娟,李强,殷文琦,等.碳中和目标下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碳交易定价模型及其模拟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3):40-46.

[3]陶凤.碳排放交易周年:成交额明显偏低[N].北京商报,2022-7-18(2).

[4]张文娟 张雷.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10):110-112.

猜你喜欢
碳价交易市场配额
我国碳市场研究进展与前瞻性分析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考虑碳价下限的燃煤发电碳减排投资及其政策分析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欧盟碳价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欧盟碳价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