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摘 要】识字是低年级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除了从常规的识字、课文教学中进行识字活动,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识字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简洁、醒目,对识字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拟结合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有效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低年级识字教学 有效融合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除了把识字任务分解至常规的识字、课文教学中,每册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帮助学生识字。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对识字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拟结合教材、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有效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一、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概括性强、醒目、简洁,如图表、图解文字、目录、索引等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
(二)教材识字篇目情况概述
笔者整理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一至四册所有识字篇目及当中所蕴含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仅识字篇目就包含了图片、视频、音频、实物、泡泡提示语等多种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汉字身上有着天然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基因。
(三)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古人造字的智慧,决定了中国的很多文字都是有根之树、有源之水,这表明我们的识字教学一定会跟非连续性文本有所接触。
此外,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识字表、写字表,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自由阅读的需要。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灵活,容量大、范围广,是自然存在的一个丰富的识字场域,可以强有力地补充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识字,是学生大量识字的必然要求。
汉字是一种符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经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其附着的意义才能扎根于心,成为学生可以随时运用的工具。非连续性文本实用功能明显,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
二、非連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融合的原则把控
(一)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非连续性文本创设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以《猜字谜》为例,全文是两首字谜,没有一定的识字量,学生读不懂谜面,更别谈能猜到谜底。但有了“猜字谜”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受到了鼓舞,或请教同学,或查阅字典,不知不觉中识字量就增加了。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继续提供几个字谜,或者让学生自己来编写谜语。“谜语”这一趣味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识记起汉字来有激情、有动力。
(二)扎实性原则
识字,是为了服务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阅读、写作能力开发的早晚和收到的效果跟识字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使得学生必须将生字掌握扎实。
《日月明》一文,将造字原理蕴含在朗朗上口的歌韵中,向学生介绍了明、男、尖、尘等会意字。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汉字背后的造字原理讲给学生听。如教学“尘”字,尘的本意是指飞扬的微小土粒,这个“尘”字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土”,就是指的“小小的土”,学生就能够进行理解性记忆。在区分形近字时,有了对汉字来源的深刻理解,学生区分的正确率也随之得到了提高。汉字背后的造字故事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要善于用好这一资源。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这都是识字的契机。将识字活动更好地与学生生活链接,从生活中识字,能有效促进学生识字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加油站”,展示的是一张火车票,能否读懂车次、时间、首末站等票面信息,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本次旅途,这张车票就是一个适合用来进行识字教学的非连续性文本。药品说明书、课程表、公交站牌、电影票等,都是识字的好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识字储备。
三、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融合的策略探究
(一)习题、园地多元归融,整合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以《中国美食》为例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中国美食》,要求识记的字大部分是火字旁和四点底的字,以期让学生知道一般这些字都与火有关。“双减”政策下,大单元教学势在必行,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将相关教学内容重新排列整合,尤其要关注课后习题、语文园地。本课课后习题出示了“灶、焰、烫、煲、烈、熏”6个字,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这些字,再说说自己的发现;该单元的“语文园地三”中“我的发现”板块则更加明了直白,把“炒、烤、烧、煎、蒸、煮”罗列在一起,旁边附上泡泡提示语“我发现带‘和‘灬的字多与‘火有关”。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的编排都和课文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虽然在布局排版上并不连续,但内容上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把它们归融整合。
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圈一圈课文中提到的烹饪方法,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字都带有火字旁和四点底。那这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可进一步对“煎、烧、烤、爆”等烹饪方法进行细化区分,最后提出问题:“这些烹饪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看一些烹饪视频,就能自然而然得出“语文园地”中的结论。教师追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再出示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查字典验证自己的猜测,经过查一查、认一认、说一说,达成教学目标。
(二)图文、音影交互配合,链接课外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以《日月水火》为例
《日月水火》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向学生介绍象形字,全文利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呈现了4个生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初步理解“象形字”的意义,必须配合图画、古文字以及动态的演变过程,这一成套的非连续性文本,不需要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就能够理解、识记,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弥补了语言之不足。
课后,教师可以继续搜集一些课外的象形字演变素材,提供给学生自学,开展诸如“识字英雄”这样的识字比赛。这样,学生就能牢固地记住大量象形字。
(三)回归生活就地取材,开发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素材——以《姓氏歌》为例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列举了中华民族常见的16种单复姓,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一年级刚入学,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制作一张“席卡”以便于辨认,“席卡”也是学生练习识字的好道具。学完课文后,学生可以对照全班的“席卡”,看看都有哪些同学的姓氏是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姓氏因为有学习课文的基础,比较容易识记。对于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姓氏,教师可以搜集放在盲盒里,让学生随机抽取,正确认读,然后请姓氏的“主人”来说说这个姓氏的由来或自己的名字包含了哪些寓意等。用 “席卡”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来识字、拓展,一举两得。
四、非连续性文本与识字教学融合的成果考察
“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不采用考试这一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检测学生的识字水平时,运用更多样化的手段,由原先固化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逐渐向多元的高阶学习运用转变。
(一)汉字画报
汉字画报,即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一个或一类汉字的各种信息关系组合在一起,使漢字和图像、颜色、其他相关文字等建立起链接,将认读、理解、运用整合到一起。每一个汉字都要标注好拼音、音序、结构、部首,端正地书写在田字格里,以求扎实识字。其次,因字而异,可以自由选择、创造发挥的部分:找找古文字,换部首成新字,近、反义词,相关的成语、诗句、故事,选择一两个词语造句,给汉字编个字谜等,即围绕字音的认读、字源的考证、字形的识记、字义的理解、字词的运用这几个方面展开,绘制汉字画报。
《“贝”的故事》中,“贝”是本课的生字,课文介绍了贝壳最原始的作用,附有“贝”字字形演变图,还介绍了贝曾被用作饰品、钱币,由此,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课文内容即是制作汉字画报绝佳的素材来源。学生可自主查找“贝”字更具体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画一画自己见过的五彩斑斓的贝壳、精美的贝壳饰品,还可以查一查带有“贝”字部的其他汉字,了解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找资料、画画写写中,一步一步自主探究汉字的奥秘,乐此不疲。
除了围绕单字进行汉字画报的创作,学生还可以围绕一类字进行画报的编制,自行构建识字群组文本。
(二)汉字“变脸”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 “我的发现”板块,出示了“怒、恋、慌、惊”“刺、分、剪、切”两组字,意在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两组字分别与心情、刀剑有关。学习第一组字时,学生可以查找资料看看“心”是如何变成竖心旁的,还可以在对应的汉字后面画上表示各自情绪的表情包,这些汉字表达的不同情感根据表情包就能看出,生动有趣。学生制作了一份识字游戏卡,将表情包和生字进行连线游戏,这样,学生是否准确识记、理解每个字所代表的不同感情,一目了然;教学第二组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你来比画我来猜”的游戏,让一个学生识字表演,另一个学生根据动作来选择字卡并准确认读,学生饶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围绕“刀”字展开“多变的兵器——刀”的综合实践活动,看看“刀”还有哪些变形(如斜刀头),并搜集故事、成语、典故,了解“刀”字背后丰富的文化。通过给汉字“变脸”,学生识记生字乐在其中。
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对识字成果进行考察,不但可以满足检验学生识字效果的要求,还能发展学生的其他素养。对于多样化的检验手段,学生也喜闻乐见。
识字教学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有效融合与实践落地,需要教师依托这一特殊文本的载体,进行长远扎实的探索。教师要勤于发现和归融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同时启发学生善于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进行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热情,提高识字效率,为学生今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