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制度保障班级的有序运行,建章立制是学生社会性情感形成和社会性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章立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本质不在于约束,而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从而由“任性的自由”走向“约定的自由”,与他人更好地共同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班级制度;公共参与;公共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16-02
【作者简介】李燕萍,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上海,200235)教师,一级教师,上海市“百优”班主任。
班级有两大性征:班级是一个教育场域,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形成学习素养;班级也是公共生活场域,学生在其中学习公共交往、公共参与,形成公共精神,它是学生感知、理解、认同和践行公共道德的重要载体。建章立制是班级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是全體学生一起讨论、协商形成共同的约定,并在公共生活中认真维护和遵守的过程。班级制度保障班级的有序运行,建章立制是学生社会性情感形成和社会性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章立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本质不在于约束,而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从而由“任性的自由”走向“约定的自由”,与他人更好地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
一、班级会议制促进班级的民主公平
班级会议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和处理班级公共事务,它保证了班级制度的公平和公正。班级会议是班级的公共话语平台,学生通过班级会议参与公共决策,体验自己在班级生活中的价值,进而形成一种基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基于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班级发展的需要,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可以召集班级会议。班级会议的流程包括提出动议、集体商讨和全体表决。
首先,班级成员提出召开班级会议的动议,动议者需要说明制定相关制度的目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班级会议提出动议的方式有:直接向班主任提出要求,或者向班级“动议箱”内投入动议内容。班主任每周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的动议进行排序,并提交全班表决。班级全体通过后,动议者开始组织班级会议。动议者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约请会议主持人和会议书记员,安排班级会议时间和流程,确定是否邀请任课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参会,及时发布会议公告。
其次,集体商讨。班级会议上,班级所有成员都要发表观点。如在一次关于班级岗位设置的班级会议上,学生商讨班级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对班级岗位进行细致的分类,自荐和推荐适合的岗位人选。他们从班级岗位履职的角度,将不同的岗位对应到班级已有的各个部门,如课代表是小队长岗位,隶属于学习部门,讲台管理员是干事岗位,隶属于劳动部门等。同时,为了让大家有充分的体验,学生还讨论了岗位轮值制。大部分学生认为:轮岗能让自己获得挑战不同工作岗位的机会,进而发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不支持轮岗,认为轮岗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少部分人会因为对轮岗的期待而不能尽心尽责地做好本岗位的工作。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充分表达,认真倾听。
最后,集体表决。在学生充分商讨后,全体投票表决。会议表决的结果是所有学生认同班级岗位的设置,大多数班级成员支持 “班级轮岗制”,并对轮岗的要求做了细致的规定。制度通过后,我们将新的制度内容进行公示,要求大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班级会议中,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
二、班级运行机制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度
1.班级组织架构
班级的组织架构由班级会议产生,完备的组织架构是确保班级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我班的组织架构包括组织部、学习部、生活部、财政部、体育部、文娱部、纪律部、信息部,每一个部门由部长(中队长)和干事组成,每个学生都必须至少担任一个部门的干事。同时,我班推行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负责当天班级各项事务的整体协调。在“部门”这个组织下,班级全员参与班级事务,成员间分工合作,权责对等。部门架构的确立产生了良好的同伴效应,部门成员的共同目标是把本部门工作做得更好,成为“最佳部门”。
2.班级制度评价
班级制度评价必不可少,它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和保证执行的公正公平。每学期末,我们召开班级会议,学生根据班级制度一学期以来的执行情况,讨论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班级全体成员讨论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等,根据实施效果,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制度的认识和遵守情况,通过统计数据等方式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束后,我们会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班级全员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学生自主制定制度、自主实施制度、自主监督制度、自主评价制度,他们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学会治理,学会共同生活。
学生作为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在班级制度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和参与班级各项事务,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学生在和同伴交流、碰撞中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学会表达观点,感受民主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日常执行班级制度的过程中,感受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融入集体、服务集体。
【参考文献】
[1]张鲁川.班级会议:班级转型的一条进路[J].现代教学,2018(8):46-51.
责任编辑:周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