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背后心理及行为模式研究

2023-06-18 18:17:55周晓艳
客联 2023年2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电信诈骗法律体系

周晓艳

摘 要:电信诈骗的泛滥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不仅给人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电信诈骗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综合使用多种手段,才有望有效治理电信诈骗,维护公众个人权益和社会安全。本文主要研究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及行为模式,以期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电信诈骗;心理学特点;行为模式;法律体系;信息安全

一、引言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短信、邮箱等电信渠道,以虚假身份或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一种犯罪行为。在信息化时代下,电信诈骗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犯罪行为。然而,我们仍缺乏对电信诈骗背后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科学分析和深入了解。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学角度和行为学角度的分析,探究电信诈骗背后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对策方案。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法多种研究方法,将电信诈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加强电信诈骗防范和打击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证支撑.

二、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

电信诈骗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行为,诈骗手段多样,且难以辨别真伪,易让人上当受骗。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电信诈骗的手段和套路,并提高防范意识。

1.假冒公检法诈骗。这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通常是以公检法的名义,以“您涉嫌犯罪,需要配合调查”的方式,让受害人拨打所谓的“公检法”电话,然后被骗取钱财。这种诈骗手段因为利用了公众对公检法的信任,所以非常容易上当。这种诈骗手段的特点是:诈骗电话号码多变,一般都是通过软件进行伪造的。

2.假借刑事案件威胁的诈骗。这是一种通过威胁来胁迫受害人交钱的电信诈骗手段。通常是电信诈骗团伙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受害人发送“您因涉嫌刑事案件,需要配合调查”的信息,威胁受害人会进入监狱等等,以此来迫使受害人转账或者汇款。这种诈骗手段的特点是:利用了个人的恐慌心理,让人更容易上当。

3.网络购物欺诈。这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通常是骗子在网上开设虚假网店,发布虚假商品信息,当买家交了订金或者全款后,却发现商家无法联系,手机关机或者线下公司不存在等等情况。这种诈骗手段的特点是:骗子利用了人们对于网络购物的信任,让受害人更容易被骗。而且这种诈骗手段有时还会涉及到物流诈骗等问题,当受害人收到与商品不符的物品时,已经无法追究。

(二)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电信诈骗的背后心理和行为模式,本研究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问卷共有1000份,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实证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选取了100名志愿者参与,旨在了解电信诈骗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问卷调查

(1)受害者人数及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在受访者中有32.5%曾经受到过电信诈骗的骚扰,其中35.2%曾被骗,64.8%未被骗。受骗者中,最常见的诈骗手段是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或公检法部门,占比29.8%,其次是网络购物诈骗,占比22.4%。

(2)受害者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发现,受害者在被骗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包括焦虑、恐慌、自责、恐惧等。受访者的应对方式也各异,有的选择报警、寻求心理帮助等积极方式,有的则选择沉默、自我安慰等消极方式。

(3)非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问卷调查还发现,非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值得注意。部分受访者存在着轻信他人、心理脆弱等心理特点,也有的人存在着轻视风险、缺乏安全意识等行为习惯。

2.实证研究结果

(1)电信诈骗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电信诈骗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被暗示遭遇了电信诈骗,结果表现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反应,这表明被电信诈骗威胁对个体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电信诈骗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电信诈骗还对个体行为模式产生了影响。在实验中,受试者被暗示遭遇了电信诈骗后,对敏感信息的判断能力下降,轻信假信息的倾向增大,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意愿降低。这表明电信诈骗对个体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电信诈骗防范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电信诈骗防范意识和行为可以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得到改善。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相关培训和提高防范意识的措施,受试者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行为得到了改善。

(4)结果解析和讨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表明,电信诈骗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非受害者中也存在一些易受骗的人群,应引起关注。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50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25名受害者和25名未受骗者。问卷主要包括电信诈骗的类型、发生时间、受害情况、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主要结果分析:

1.电信诈骗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电话诈骗是最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占70%),其次是短信诈骗(占20%),网络诈骗(占10%)。

2.发生时间:大多数受访者称受到电信诈骗的时间为工作日(占60%),而周末时间较少(占40%)。

3.受害情况: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受害者大多为老年人,占比高达80%左右。另外,受害者的经济损失也比较惨重,大约有70%的受访者表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4.应对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接到可疑电话或短信时会先进行核实(占60%),而在受到实际骗局时才会报警(占40%)。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电信诈骗主要发生在工作日,以电话诈骗为主,老年人是主要受害人群,受害情况比较严重。此外,受访者通常会先通过核实电话或短信来避免上当受骗,但由于一些发展迅速、手法狡猾的骗局,仍有大量的受害者。

四、结论

通过对电信诈骗的背后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首先,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受害者的心理漏洞进行诈骗,其中最主要的心理机制是欲望和恐惧,而心理误区主要是盲目轻信和过分依赖。因此,需要加强受害者心理教育和文化素质提高,以增强他们的心理自防能力,减少被骗的可能性。

其次,电信诈骗行为有一定的规律和策略,例如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弱点,追求个人利益等。因此,应该加强对电信诈骗行为特点的认识和分析,建立科学的防范策略和措施。

最后,电信诈骗应对策略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包括法律和制度层面、社会和公共教育层面、个人和家庭防范层面。其中,法律和制度层面应该加强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系统。社会和公共教育层面应该加强对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知识普及,同时也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警惕。个人和家庭防范层面应该通过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技能,以及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等方式,有效预防电信诈骗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向静.刘亚岚.“杀猪盘”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控制机制剖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

2.王枫梧.网络短视频平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防控——以新机会理论为视角[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3,32(02)

3.曹晓宝.吴雪琛.杀猪盘”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合成作战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3,36(02)

4.赵玮.吴慧敏.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案件分类分层处理的检察进路[J]. 中国检察官.2023(05)

5.唐赫.赵民.“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演进及治理路径——基于网络介质影响下的调节效应分析[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2,38(12)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电信诈骗法律体系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微媒体研究现状综述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52:35
美,在法哲学的沉思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32:42
对我国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的分析及反思
经济师(2016年11期)2016-12-15 14:14:22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基于行为模式视角的步行商业街室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2:30:14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思想在法律体系中的适用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4:10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31:37
自媒体对大学生影响几何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1:43:27
浅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22: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