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齐齐哈尔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关系到青年人的职业发展和前程。高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及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高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要将学生的三观培养同就业教育摆在同一位置上。我国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巨大,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2]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与年俱增。毕业生群体人数增多,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国经济呈稳中求进态势,但是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变化,某些就业岗位减缩,总体就业压力增大。网络发达带来的各种思潮,国际环境的复杂严峻。在整体的环境影响之下,部分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观念出现偏颇甚至歪曲,造成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这就给高校教育者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炼就过硬本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光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促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让大学生实现人生发展并将所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正确择业观、成才观、生活观的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观,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加强思想引领和政策导向,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辩证分析眼前与长远发展,为自己合理定位,获得有意义的满意工作。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转化是就业推进工作的突破口,通过周到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打破常规,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新形势下,就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青年思想的多元化,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推进就业工作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具有影射能力的课程。教育者将正确的理论观念既思维内核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受到理论影响后通过自身的归纳总结以规范自身的行为,逐渐演变成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也就是三观的外化现象。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压力,学生会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候,也会有碰壁消极懈怠的情况,还有精神状态不振作不上进的时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内生求职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积极行动为未来发展谋划。通过日常关心、了解需求,情感互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解决学生的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受教育者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谐,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车间流水工作,制造出同一型号的设备,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综合发展。大学生的成才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具备的素质能力是成功求职关键,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盲目违约、简历造假、不履行承诺等不诚信行为,体现了个体责任意识不强,缺少吃苦精神和合作意识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品质。大学生出现就业落差,心理困惑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激励上进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及早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大学生就业中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求职技能、心理品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品质,提升综合素质,使其更好的面对机遇和挑战。
时代的发展使得机遇与挑战同时共存,当代大学生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讯息更多,自我意识更强,个性特点明显,对未来的思考更多。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部分大学生独立意识欠佳,缺乏求职动机,存在不合理的求职理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定位过高、择业取向功利化、思想消极和盲目跟风等问题。
在就业机会面前,学生迟迟不选择就业,对于就业市场处于观望状态,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就业期待好的方面表现出大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美好期待。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催生人们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更高质量就业是新时代大学生更高需求的一部分,他们期望找到与自己职业理想更加符合、专业知识更加吻合、能力素质更加匹配的工作,这些特征都是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标准。[4]同时,也客观表现出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态,致使错过或流失就业机会,最后有就业被迫转为失业。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市场提供岗位的认识不足,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主观期望较高。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加强国家基层建设工作,近些年国家大力出台许多惠及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边疆,建设基层。但从近些年投身到基层的大学生人数上看并不乐观。90%的大学生对基层项目不感兴趣,85%的大学生对基层工作了解不多。不愿意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和无奈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4%。[5]以上相关数据表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学生就业思想功利化,缺乏应有的担当奉献精神。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依旧受传统就业思想影响,选择工作地点处于发达地区。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学生更愿意从事稳定工作,考公、考事业单位、考研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没有从自身实际,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结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虎头蛇尾,效果欠佳。
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存在消极观念,缺乏求职动机,理想目标不明晰。在求职过程中,参加招聘会次数少,缺乏耐心和毅力,碰壁就消极,缺少自信心,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够,缺少良好心理素质。毕业生对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毕业后不想就业,不着急就业,对自己的前程不关心,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迷茫困扰大学生,使其消极面对就业,逃避自己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很难做出改变,缺少勇气走出去寻找工作,开拓未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两代人抚养1个学生,家庭经济基础使学生不着急就业,甚至做啃老族。表现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有待提高。其问题根源是存在"拖、等、靠"思想,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欠佳。
就业准备不足,表现在对专业从事的行业、岗位了解不足,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跟随周围人的脚步,缺少自己的主见和具体目标。在面对各类招聘时,对公司的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取舍,怎样选择。很多学生随考研、考公热潮,不结合实际盲目跟随。有的学生借着考公、考研的幌子,“慢就业”,没有意识到之后的竞争。网络普及带来的信息量多,选择机会多,毕业生择业呈现挑、比等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发展的。部分学生担心签不上工作,盲目签约,冲动就业,过后又出现违约的不诚信现象。新媒体时代信息量的增加,无形中焦虑感增强,担忧、紧张、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时有发生,就业心态需要不断调整。
推动大学生就业,高校需要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在就业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在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中拓宽渠道。从学生工作角度出发,立足为学生服务路径,创新网络工作路径,构建组织路径,完善机制路径四方面展开。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中,坚持为学生服务。加强思想引领,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建设。
1.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职业选择上,要将“小我”对“大我”的贡献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自觉把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大我"的需要作为实现"小我"人生价值的优先考量[6]。教会学生辩证思考问题,正确处理择业与就业、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念,了解社会就业的大环境,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主动求职,尽早就业。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成才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对毕业生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思想要适时加以引导,做好就业政策的解读,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制度以及整体环境,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尚不成熟阶段,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思想指导,帮助学生尽早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找到合适工作。
2.做好就业思想工作,开展个性化咨询辅导
大环境下的学生就业思想相对不稳,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做好思想观念转变,解决思想偏差,提高就业认识,化解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选择问题,要把问题谈到位,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自身考虑,从学生未来发展出发,耐心细致反复沟通,入情入理入心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缓解焦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择业选择,进一步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和求职意愿,做好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能力,家庭环境,调整就业期望,降低求职风险值,确立适当目标,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面试过程经常碰壁,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求职失败原因,指导学生求职技巧,面视礼仪,如何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做好就业思想工作,要接纳学生的各种问题,以真诚关心理解学生的角度,遵循青年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做好学生的求职指导和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线下投递转换为网上咨询,极大的加强了就业范围。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共享等优势,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求职平台。大数据时代,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资源。
1.依托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多渠道就业
充分发挥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好就业服务,加强线上求职指导,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资源。落实网络招聘行动,向学生推荐优质可靠网站,例如24365校园招聘服务、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双选会,精准就业信息推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求职,适应新形势,促进网上签约。由于网络面试的时间长,教师指导学生要有心理准备,耐心等待,求职中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寻问进程,而且叮嘱学生,网络招聘选择可靠网站,避免网络陷阱、网络传销非法企业虚假招聘。运用新媒体搭建就业平台,发布就业信息,针对毕业生求职需求,推荐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多渠道解决就业困难。加强网络就业宣传,鼓励毕业生到地方基层工作,为地方服务。鼓励学生入伍参军,到部队中磨练。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城乡社区岗位”等服务百姓的政策中去,鼓励毕业生升学深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2.构建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网络育人功能
相关数据显示,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许多思想都会伴随网络的传播进而影响到学生。所以要加强互联网络管理,强化思想责任建设,引领正确的思想潮流。就业机构要顺应发展潮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完善网站管理和监管,运用新媒体打造有吸引力就业公众号和网站。建立校友群、就业工作群、年级群、用人单位群,通过网络搭建人脉,积累就业资源,及时发布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依据大数据,建立招聘单位、宣讲会、就业岗位信息采集,互联网是学大生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诉求传播的渠道。要密切关注学生网上动态,通过QQ、微信、微博、贴吧等APP了解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动态,研判网络舆情,加强与学生的线上沟通与交流,运用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和咨询服务,以互联网媒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开放、及时性。
发挥同辈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激励作用。大学生渴望发展,同学、校友、同龄人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直接影响作用,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有积极意义。
1.树立就业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积极向上的就业典型教育人、引导人、带动人,发挥典型导向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挖掘身边的就业案例,扎根基层先进典型,创业典型、成功就业典型,给予大学生正面引导。鲜活的真实的故事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心。开展不同层面、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就业讲座、典型事迹宣讲、就业经验分享,渗透就业理念,加大对学生们的思想引导。运用新媒体传播宣传典型就业典型事迹,强化榜样示范效果。先进人物现身说法,通过往届学生、身边的党员、优秀学生、就业成功案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典型的精神、态度、方法,赶超先进,完善自我,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积极就业。
2.充分发挥寝室、班级作为就业思想建设重要阵地作用
寝室是同学们的重要活动场所。同学们的消息传达、信息交流可通过宿舍面对面的聊天。党团学生干部在班级就业工作中也要起到带头作用,不仅做好个人求职目标,而且带动影响身边同学积极行动到就业中。平时表现被动的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已经找到满意工作,自己也会着急,受周围环境影响,自己也不甘人后,就会为自己打算积极行动,缩短心理差距,减少后期压力。通过同辈群体,身边的党员、优秀学生的积极影响、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赶超先进,完善自我。
机制是工作的有效保障,建立“三全育人”就业机制,强化课程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有效推进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
1.建立“三全育人”就业机制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政策要求。在就业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院领导、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毕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二级学院做好五级就业包保制度,全员参与,各负其责,形成育人促就业合力。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主动性,在教学、管理、服务全程育人。建立就业制度,包括就业帮扶,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抢先抓早,提前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开展就业援助,给予重点推荐工作,确保每一个人都实现稳定就业。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育人
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低年级是生涯发展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分工,健全学生就业择业观念。任何岗位都能做出成就,大学生要立足专业,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加强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辅导的契合,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人生观。高校还应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多维度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就业技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内生动力,按时代要求有侧重地做好就业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做好择业选择,找准职业定位,实现人职匹配,保障成功就业。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保证高校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的就业,亟待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领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中,形成长效机制,全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