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御外敌”到“追求自我”:近代西藏学校体育(1888-1949)的兴起

2023-06-17 10:01王玉闯高力睿吴庚健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体育

王玉闯,高力睿,吴庚健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清末民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农奴制的黑暗以及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不断侵入,西藏经济社会进一步衰败,教育事业发展非常缓慢。自20 世纪30 年代起,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和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法令法规,并在随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把发展西藏地方的教育事业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规定:“无论出身贵贱,凡藏民之子皆可入校学习,教师的工资由西藏地方政府发给。”[1](P24)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学校体育的开端提供了条件。

一、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就以印度为踏板开始图谋西藏,并先后占领锡金、不丹,随后又通过“探险游历”、军事等手段逐步向西藏进行渗透,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西起印度,东至长江流域”[2](P71)的殖民势力范围。1888 年英国以“藏兵踞守西金,唯有即刻调兵,驱逐出境”[3](P15)为借口发动隆吐山战役,达到了入侵西藏、分裂中国的目的。1904年,在英军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噶厦政府官员和三大寺代表被迫与侵略军达成了“城下之盟”,签订《拉萨条约》,其中第九款内容规定:“西藏一切事宜,不准任何外国干涉;任何外国官员不许派员或代理人进驻西藏。”[2](P80)由于此条约中,英国侵略者所谓的“外国”也暗含中国在内,实质上否定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地位。[2](P80)《拉萨条约》的签订是对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严重损害。随后清政府派遣大臣多次进行交涉,并意识到西藏“为川滇秦陇四省屏蔽,设有疏虞,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4](P14)。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下旨“张荫棠著以五品京堂候补前往西藏查办事情”[4](P1307),开始整顿西藏事务。

张荫棠到西藏后,通过多方调查认为,“欲求(西藏)救亡之法,只有兴学练兵”[4](P1373),应“广设汉文学堂,使通祖国语言文字,兼习学兵式体操”[4](P1355),并提出“练兵兴学,以图抵制”[4](P1328)的口号,将体育(尚武)与西藏存亡紧密联系起来,提到了强国保种、救亡图存的认识高度,确定了“忠君”“爱国”“尚武”的军事体育思想,催生了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萌芽。

在英俄等帝国主义分裂西藏以及清政府在西藏的统治权受到严重削弱之际,以张荫棠为代表的有志之士意图通过教育这一桥梁将近代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文化认同的观念融入西藏民众意识中,提高民众觉悟,从而实现西藏民众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身体强健且具有爱国主义、民族自强精神的人才并最终实现国家强盛的历史使命。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兵式体操的设立使得学校体育产生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富国强兵、民族兴盛成为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责任,抵制外敌与强国强种的思想,促进了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兴起。

二、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推动力量

(一)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西藏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下孕育产生的身体活动形式。它们或是因部落冲突、地域扩充而形成的军事手段;或是因基本生存需要而形成的跑跳投等身体技能;或是因原始祭祀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娱乐活动,都成为近代西藏学校体育产生的基础。

吐蕃时期是古代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与祖国内地多方面的交流交往中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快速发展,体育项目多样化,军事色彩浓厚。吐蕃王朝采用“寓兵于民”[5](P403)的原则,从百姓中募兵进行军队力量的扩充,将源自于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骑马、射箭、抱石头、古朵等运用到军事训练中来提升兵员的身体素质及作战技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有弓、刀、矛、盾、甲胄,枪细而长,弓矢弱而甲坚。”[6](P219)并将“弓箭术、使矛术、骑术、泅渡术、驾驭术、马术、剑术、搏斗术等列为了军事训练内容”[7](P28),为“守边戍境充当斥候者,教以谋略、武艺。”[8](P167)至元朝时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抛石、跳跃、掷骰子、下棋、测算、赛跑、抛套索、游泳”[9](P103)等九种艺术成为藏族男子必备之技;明清时期,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已经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中逐步分化出来,作为竞技娱乐、强身健体的手段得以传承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为近代西藏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了现实素材。

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射箭、跑马、打枪、举石头、飞绳、弈棋等作为娱乐、健体、竞技的活动方式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个别项目被作为官方选拔人才以及教育的内容,诸如赛马和武艺已经成为孜康俗官学校学生毕业考试内容。总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未能在西藏教育中全面开展,但是却成为近代西藏学校体育萌芽的原动力。

(二)西藏教育的内部改革

清末时期的中央政府腐败不堪,国内矛盾日益加剧。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教育才能实现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语言文字为祖国与属地联络之枢纽”[10](P544),发展经济也首在“开通知识,增长才艺”[10](P544);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提出“非改制兴学无以为政为教”[10](P545-546)的思想,主张在川边地区开办官话学堂与初等小学堂,开设体操等新式课程。川康与甘青涉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为西藏学校教育提供了发展思路。

作为藏事改革执行人,张荫棠认为只有兴办近代新式学校,开通民智,训练新式军队才能提升西藏地方防御列强对西藏的侵略。针对当时西藏内有腐败,外有入侵的局面,他在《谕全藏僧俗官民筹办要政亟图自强》中呼吁“兴学练兵两事是最紧要,农工商矿为致富根本,练兵为抵御外侮根本,均非广开学堂,切实考究”[4](P1373),他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改良思潮相融合,设定了“爱国合群尚公尚武”[4](P1395)的教育宗旨,提倡国家利益至上、民族自强的理念,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了西藏近代教育,目的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培养德、智、体“三育”并存发展、能够抵御西方列强侵犯的人才。

张荫棠的教育宗旨有效地将教育、军事与西藏存亡紧密联系起来,在教育中设定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育提到了强种保国、救亡图存的认识高度,既解决了西藏军队军力涣散的问题,又通过体育促使民众“有发奋为雄之心,有誓死报国之心”[4](P1355),铸就威武不屈、爱国自强的国魂,使得外部列强对中国“莫予敢侮”[4](P1355),近代西藏教育的变革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出现。

(三)新体育思想的传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救亡图存成为国人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事情。以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改良人士提倡改革教育体制,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他们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倡教育人要“以浚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11](P13-14),将以德国体操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引入中国,倡导新的身体运动观。新体育思想将体育与文化教育二者结合,使体育承担起文武合一的重任。德智体并重的教育思想是维新派突破原有的教育价值体系,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表现,标志着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兴起。

在西藏地方,从1912 年英国驻亚东商务代表麦克唐纳(Macdonald)在亚东成立英语学校,贝尔(Bell)在江孜创办江孜英语学校开始,这些由外国人创办的学校“极力效仿英国学校办法”[12](P197),开设体操课程;同时,十三世达赖受西方文化影响,从1912 年开始陆续派出学生到日本、印度、英国等进行留学,到1934年留学学生达50人,这些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受西方教育和体育思想影响,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归国返藏后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所学带回西藏,对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在西藏的传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新体育思想进入到学校教育中,催生了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产生。[13]

三、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萌芽(1888-1911)

19 世纪初,英国通过《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拉萨条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向西藏进行渗透入侵,使得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为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维护祖国统一,张荫棠和联豫等驻藏大臣试图通过藏事改革来改变这种局面。他们认为,要改变西藏当前内忧外患局面,稳定发展,就必须兴办学校,通过教育改变民众意识,提升民众体质,增强军队军事素质;联豫也提出建立军事院校建议,“拟先设一陆军小学堂,就制营及卫队中兵弁,选其年少识字而聪敏者,约得二十余人,并调汉属之达木三十九族十人,藏番十人,又廓尔喀亦求送四人,一同入堂肄业。”[14](P254)

为保证“练兵兴学,以图抵制”的有效实施,张荫棠创办了西藏史上首个教育机构——西藏学务局,并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指导,结合西藏教育发展实际,设定“爱国合群尚公尚武”[4](P1395)的教育宗旨;在生源方面“具选十二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者充学生”[4](P1351);授课内容方面“前三年专学习汉文汉语,兼习笔算数学、兵式体操”[4](P1351),将体操设定为必修科目,每周体育课3个小时,“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15](P220);学制按照《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将初等小学学制设定为五年,高等小学为四年,中学为五年;体育教师“均用南北洋蜀粤陆军毕业生”[4](P1329);“学堂购备兵式体操器械,以备学生公用”[4](P1351);办学经费则采用西藏矿务局许可兴办的矿业收入的十分之一,将银缴官,以为地方兴学练兵之用”[4](P1350)。

从学校体育宗旨的确定,再到生源、授课内容、学制、体育教师、体育器材、经费来源,张荫棠完整地制定出了西藏学校体育的框架,并投入实施,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联豫为驻藏大臣时,西藏已经开办“藏文传习所、汉文传习所各一所,初等小学堂两所,白话报馆一所,施医馆一所。”[4](P1492)

这一时期的西藏学校体育借助藏事改革之风,从无到有产生了巨大变化,逐步进入近代西藏教育中。学校体育的出现,在当时来讲是切合西藏发展实际且又超前的,对现代西藏体育教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形成(1912-1949)

五四运动思潮的兴起,促使学校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培养目标开始由“臣民”向“国民”转变。1922 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使学校教育目标逐渐转变为平民教育,开始展现注重国民个体发展的实用教育思想。1923 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改体操科为体育课,在小学、初中、师范院校的课程中设立体育,学校体育的目标开始从发展儿童身体素质向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转变。壬戌学制奠定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理念,也对西藏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1928 年,国民政府设立蒙藏委员会,拟定蒙藏教育的工作大纲,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蒙藏教育》,开始注重藏族群众教育;1934 年,黄慕松入藏册封十三世达赖时与西藏噶厦协商,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决定开办学校,开始将创办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教育提上议程;1935年,九世班禅提出发展西藏初等教育的设想:“饬各宗谿,举办小学,教授藏文,再通过学习加授中文,及科学常识,按期选派青年,留学内地,以资深造”[16](P269),初步设定了西藏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1938 年,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在原拉萨清真回民子弟小学的基础上设立了拉萨小学,“开设国语、藏文、体育等课程。”[10](P557)并将体育课教学规定为: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训练课60 分钟、游戏课100 分钟,二三年级每周训练课60分钟、体操课100分钟,教学内容以军事活动为主,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军事技能等。1946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加大对国立拉萨小学经费投入,操场、篮球架和简易体操器械、体育馆陆续出现,使得国立拉萨小学的体育课程逐渐走上正轨,各类体育比赛开始在师生的课余生活中开展;到1948 年国立拉萨小学建校十周年的庆典中,低年级学生表演了叠罗汉,高年级学生表演了篮球赛和拔河比赛等,受到了西藏各界的广泛关注。1948年5月,国立拉萨小学校长邢肃芝主张设立中学班,并更改校名为国立拉萨学校,但国民政府此时已无暇顾及西藏事务,直到1949 年的“驱汉事件”①,国立拉萨小学被迫解散,历经11 年的拉萨小学体育教育就此终结。

西藏学校体育发展大事记(1888-1949)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还筹建了昌都小学、江达小学以及国立北平蒙藏学校、国立南京蒙藏学校、国立康定蒙藏学校等。清末至国民政府时期,西藏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短暂发展促使了西藏学校体育的兴起,如果说清末的新式学堂教育是西藏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源头,那么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则是唤醒西藏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其出发点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主权的自我维护与自救,虽然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我国近代边疆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和平解放后西藏体育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四、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内涵意义

(一)从“民族危亡”到“救亡图存”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的危机为中华民族觉醒敲响了警钟,民众认识到国民素质强弱是国运兴衰的基础,体育成为改变国民体质、强种强国、抵御外敌的有力工具。孙中山认为“体育是民族健康之本”[17](P86),并明确指出“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18](P2)。毛泽东在民族解放中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19](P1)的状况,深感担忧,明确指出了体育在拯救民族危亡、增强体质中的重要作用,呼吁要使国家兴盛强大,就必须重视国民体质。

清末的西藏,内有政局混乱,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各方势力在西藏肆意妄为,在兴学、练兵、救亡的具体表现形式下,各阶级、各社会团体的体育思想和主张都体现强国强种、民族复兴的基本价值。近代西藏在藏事改革中设定的学务局明确提出将体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规定各级学校开设兵式体操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军事训练为主,目的是注重德育体育,锻炼民众体魄,提升民众觉悟,树立保家卫国的觉悟。以张荫棠为代表的爱国志士认为,藏族和汉族同宗同源,血脉相连,以学校体育为纽带,能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军队实力,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抵御帝国主义对西藏主权的侵害。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体育的价值是与民族复兴、强国强种相融合的,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兴起也是近代西藏在民族危机背景下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诉求,从“民族危亡”到“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学校体育与近代西藏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在近代西藏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强国保种、民族振兴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诉求,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集中体现。

(二)从“强国强种”到“追求自我”的体育价值的升华

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在强国强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步从以开拓民众觉悟为目的的尚武体育转变为以训练民众、提升军队力量的国民体育。孙中山提出的“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之发达”[20],将国民体育思想融入学校体育中,意图通过体育增强国民体质,最终达到体育救国的目标。随着新文化运动思想以及实用主义思想的涌入,民众逐步认识到体育所具有的个体价值,学校体育开始强调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等品质。

新体育思想在近代西藏的传播使得学校体育逐步由军国民体育思想转变为体育育人的思想。西藏和平解放后,党的教育方针侧重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最终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的劳动者,树立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据第一位的重要作用。西藏新成立的拉萨小学以及随后成立的西藏公学等都将体育作为学生人格培养的必备课程,主张体育与教育密不可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做到体育技能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身心共同健康与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近代西藏学校体育从无到有,从强国强种的兴学练兵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促使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多元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达到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升华。

(三)为现代西藏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思路

在西藏学校体育发展嬗变的整个历史进程中,近代西藏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始终坚持着强国保种、民族复兴这一核心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代西藏学校体育不仅成为民众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载体,而且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强盛的重要工具,从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体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以强健体魄、强国强种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引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为西藏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9 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明确规定西藏各级学校要开设体育课以及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身体素质。民主改革后,西藏高校陆续成立,体育课成为为党、为国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修课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与思想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融合创新,学校体育也实现了从拿来主义到自我价值、从体育技术学习升华到体育育人的更高层面的内涵变迁。

在新时期西藏学校教育中,学校体育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整合教育资源,将德育教育元素等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效结合,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通过实践创新、合作竞争、共生效应等,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弥补改进不足;要重视教育体系中“体育”和“教育”的关联,推动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重视学校体育与思想教育的协同育人,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全员参与、多元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对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认识,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以最终达到体育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培养出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 语

近代西藏学校体育(1888-1949)的兴起是与清末西藏政局变化、社会思潮变动相联系的,是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的产物。其兴起的直接原因是近代西藏为谋求发展,实现民族富强的时代诉求,与民族自强、民族自救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国家主权层面看,通过教育改革维护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完全主权是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根本原因;从社会思潮角度看,新体育思想的涌入和推动是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形成的重要因素。近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兴起,对西藏民众的爱国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的兴起推动了西藏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成为育人的途径之一,对现代西藏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1949 年7 月8 日,在帝国主义者精心策划下,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分裂分子制造的以武力胁迫汉人撤离拉萨的事件,又称“七八事件”。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体育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