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光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中的独特价值和功能,促进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准确定位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紧紧围绕“以劳育人”,借助家校互动,丰盈劳动教育内涵,完善劳动教育框架,积极构建“以劳育人”理念下的家校共育劳动素养体系,分别从劳动素养的目标指向、内容统整、实施方式、基地建設和素养评价五个板块进行。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基于核心素养,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及快乐劳动周、假期中的劳动、职业劳动故事中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身边的劳动现象,选择适合各年级开展的主题性劳动活动,实现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相辅相成、融合共生,达成劳动育人的目标。
学校积极加强劳动体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和学校优势构建基地,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自主构建学习能力,美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建设“荷”美农场,突出种荷、观荷、赏荷等“荷”主题劳动。把劳动教育和美育、智育有机结合,拓宽“劳动+”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建设。学校开发的“水佩风裳”校本课程,以“荷”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画荷活动。
坚持“荷”美种农场的种植活动。锄地、播种、填土、浇水等这一系列在田间见到的耕作情境在校园里呈现,而种地的“主角”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变成了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孩子们在绿野农庄认识农作物,接触原生态生活,在劳作体验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种自己的菜,收获自己种的菜,吃自己收获的菜,自食其力,别有一番意义。每一次的劳动锻炼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我手创成果,编缀成一个个温暖的成长故事。
学校积极拓宽劳动活动的实施渠道,打通家校合作瓶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劳动活动,给予学生们多维度体验,享受劳动成长的快乐。
1.校园(班级)服务性劳动。每周一至周五,根据学校德育处分工,全体学生对班级教室、教室前后以及相应的卫生区进行日常清扫。每周一早上利用升国旗时间,德育处对上周各班劳动检查情况进行公布,并适时进行劳动教育。
2.职业劳动分享会。每学期,各班邀请3~5名家长代表,参加班级劳动实践活动,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让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快乐劳动周。每学期,拿出一周时间开展“餐厅劳动我参与”“我是家务小能手”“我爱我家”等主题劳动周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每学期末,组织一次校级“劳动技能比赛”活动,每班一主题,让学生全面展示劳动收获和成长。
4.节文化劳动“传统学”。学校结合中国节气或传统节日,让学生走进农作基地、社区街道等,在家、校劳动体验中“流流汗”“弯弯腰”“动动脑”,传承民族古老工艺,涵养劳动情怀,提高劳动能力,养成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全方位提升劳动素养。如,五月端午节包棕子、九月丰收节的劳动体验、中秋节制作月饼等活动。
为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劳动内驱力,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分别从参与劳动的广度、参与的频度、参与的持久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师评价,注重习惯养成。一是日常班级劳动评比。以《校内日常劳动》和《集体劳动》根据德育处劳动分工和日常检查标准落实,每周一评,成绩计入班级评比成绩。二是班级劳动课。由老师制定学期计划,每周撰写劳动学习方案,做好学生劳动学习评价。学期末抽取一项劳动技能进行展示。
2.学生评价,突出合作互助。积极参与日常劳动和集体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班本课程,表现突出,班主任每周给予1~5分乐学币奖励,积分计入“阳光存折”。学期末各班评选出3~5名“劳动标兵”,学校集体颁发证书。
3.家长评价,强度监督自觉。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由家长评价,及时反馈记录。让劳动意识融入孩子的生活。
新时期下的劳动赋予了新的意义,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鉴美,以劳创新。劳动是新时代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