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春争日,夏争时,正是插秧好时节。6月5日,在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的千亩水稻种植基地,高速插秧机和农户们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在农机手熟练操作下,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次第滑落,均匀地“栽”进水田里,一排排插好的秧苗随风摇曳,尽显生机。
神头镇多年来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但神头泉域沿河土地大多盐碱度高,便成了几十年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如今,当地以盐碱地特色农业为抓手,插秧种稻,打响“特”“优”品牌,将短板转化为优势,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石云宝告诉《科学导报》记者,从2018年开始试种50亩,到现在他承包种植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1300亩。
为了提高插秧效率,今年他增加了兩台新款式的高速机械插秧机,其中一台是卫星定位的,两台机子一天能插110亩到120亩。“这一千多亩地计划用一周多的时间完成插秧,秋收时应该能收获65万公斤的水稻,加工成大米能有37.5万公斤左右,每公斤卖20元,就能卖750万元。”石云宝高兴地说。
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得益于当地持续不断地整治河道水域,平整改良盐碱地,水质得到改善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稻田。为了充分利用稻田水域的生产能力,石云宝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尝试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形成“稻养蟹——蟹育稻”的良性生态循环。这样的种养模式替代了人工化学除草,降低了田间虫口基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而且蟹的粪便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有机肥料,促进稻米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
“咱这边的地碱性太大,水稻主要是抗碱,正好适应它的环境,螃蟹也是在碱水里养出来的更好吃。”石云宝介绍说,“今年稻蟹投放已是第3年,计划投放到150~200亩,预计收入在180万~230万元左右。”
如今,当地生产的“朔州牌”稻花香米远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将这一种养模式在盐碱地集中分布的乡镇进行大面积推广。截至目前,朔城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面积已达到3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