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薇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英语抽象名词(分为行为抽象名词、品质抽象名词、固有抽象名词)具有不可视、不可感知或不可测量等特点[1]。 同时英语抽象名词包含丰富目标语言文化内涵,往往出现在报刊文摘、法律文书、学术论著等文体中,它的出现会极大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深度理解或是对关联性信息的理解。 作为衡量语言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抽象词汇的使用匮乏也会直接导致产出的语言质量低下。 而抽象名词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导致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受阻。 因此,抽象名词是高阶语言学习者不可规避的语言学习内容。
文秋芳教授构建了POA 理论体系,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2]。 而在POA“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中,促成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产出成果的质量[3]。 因此,在POA 促成环节渐进性、精准性以及多样性原则的指导下,有可能探索出有普适性的抽象名词教学策略,设计出贴合包含抽象名词相关内容产出目标的活动,总结出可行的教学路径。 本研究结合POA 理论,通过探讨根植于抽象名词特点的教学策略制定,帮助达成促成环节的教学活动设计,形成抽象名词教学的基本路径,以期就这一重难点问题为广大一线外语教师提供参考。
由于抽象名词的促成难度远高于普通具体名词,基于POA 促成环节“渐进性”原则,教学首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同时给学生搭好脚手架。 而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教学目标众多等特点,抽象名词的教学可以从课前就开始。 针对产出目标中所涉及的目标抽象名词与其相关表达,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提供抽象名词的关联性文化知识进行内容促成,作为语言促成的铺垫。 同时,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4]。 在过去的教学中,外语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展现语言学习帮助理解文化的过程。 而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并未充分体现。 通过文化来认识和理解语言,并进一步帮助正确使用语言的教学策略十分值得教师去实验和探究。 当然,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不要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习负担,保证教学的内容对接产出目标,符合促成环节的精准性原则。
思维导图的使用实际上是使用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帮我们理解并记忆信息。 在词汇教学中,通过将一些看似独立的词汇或概念放进同一个由线条、色彩、符号、语言等共同构建的图中,我们有可能通过建立这些板块之间联系的方式,将枯燥抽象的信息生动化,立体化、高度组织化,最终形成可理解性且有联系性的信息存入脑海中[5]。 而抽象名词的特点决定它更适合在上下文中进行关联记忆和学习。 因此,在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名词概念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模式,使用学生更为熟悉或更加具体的词汇、概念、文化作为基本元素,帮助将抽象的词汇知识具体化以及形象化,形成这类词汇和具体事物的生动联系,从而记忆理解。 在思维导图的学习中,词汇概念不是割裂的存在,它体现多维性以及动态关联性,为下一步词汇的使用打好基石。 同时,思维导图往往被设计在头脑风暴的活动中,它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该活动完成后形成深层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双重趋势下,线上学习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已有一定比重。 其中,语料库的使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教师讲授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步骤。 语料库中丰富多样的真实语言数据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去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事实,掌握语言使用规律[6],这一学习策略也被称作数据驱动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抽象名词的掌握程度依赖输入的频次以及语境的多样性。 它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对该类词汇的学习动机不足,出现畏难情绪,语料库的使用为这一难点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将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学习转移到课下。 因此,不受时空限制的主动学习可以随时发生。 此外,语料库作为“第三只手”能够延续教师在课上的讲解,通过提供足量的语言数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使用,并主动观察和反思词汇的使用语境和真实功能。 再者,语料库的使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搜索、提取和处理语料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学术精神。 而语料库使用作为教学的一环,增添了促成活动的“多样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OA 理论体系中关于语言促成的教学要求是学生从输入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语言形式,通过练习产出,将目标语言形式运用到产出任务中去[7]。 因此,抽象名词的教学一定要通过活动化设计,将学习成果运用到真实的产出任务中,以检验教学成果,发现问题,再进行补救性教学。 而翻译法则可以较为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抽象名词的理解和使用是否到位,还需哪些补救。 翻译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学习者对翻译词汇的选择,真实掌握其是否理解了目标词汇。 同时,抽象名词的翻译也是翻译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往往也是教师评价学习者翻译练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当常规性地使用在有抽象名词作为目标词汇的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活动中。 因此,结合翻译活动的抽象名词教学是促成环节中穿插的有效产出活动,并为后续的补救性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导。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的抽象名词可行性教学策略,以下将结合POA 促成环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单元篇章二How Empathy Folds 为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环节为抽象名词的具体教学过程提供参考方案。
该篇章围绕主题词Empathy 展开,主要的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如表1:
表1 Empathy 主要的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
该教案中,围绕产出目标的中心词汇100%为抽象词汇,其中抽象名词和抽象名词化的表达达到61%的比例,其他词汇则为功能关联性词汇。 因此,抽象词汇的促成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 同时,由于单元主题词汇,即Empathy 对目标学习者来说是陌生名词概念,这一概念背后有丰富的内涵,蕴含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 因此,这些互为关联的目标抽象词汇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驱动环节完成后,学生深刻意识到产出的缺口为:不清楚Empathy 的概念及内涵,进而无法使用这一概念分析具体问题。 基于这一缺口,制定了下节课产出子目标为“讲述什么是同理心,及其与同情心的区别”。 而由于抽象名词促成的复杂性,对这一产出目标的促成课前就可以开始,并为课上聚焦词汇促成做铺垫。 具体活动为:在真正进入课堂活动前导入Empathy 这一概念的心理学背景介绍;同时引入比较Sympathy 和Empathy 两个概念的动画视频。 学生在动画中不仅能够生动地认识词汇,同时也会接触到该词汇的关联性词汇。 这两项活动作为内容促成的一部分,将为课中的语言和内容促成环节做好准备。
基于课前的内容促成,学生已初步理解了目标抽象名词的基本内涵和意义范畴,课中教师应当首先通过活动设计检验这一促成是否有效。 接下来,在“产出单位递增,认知难度递进”的指导原则下,设计了以下几项活动(见表2):
表2 “产出单位递增,认知难度递进”指导原则下的活动
不难发现,核心抽象名词的语言促成总伴随着概念衍生词汇、概念延伸词汇以及功能关联性词汇的促成。 而抽象名词的语言促成也总伴随内容的促成,二者深度捆绑,不可分割。
设计好课后的开放性产出任务,是促成环节的关键最后一步,也是评价环节的基础。 在下一节课中,对产出任务进行了检验、分析以及评价。 被挑选的5 个中等产出样本中,目标词汇使用比例达到86%,词汇使用的正确率达到74.5%,基本符合预期。 这也证明,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抽象名词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有可参考价值,事后还可以进行未促成目标的补救性教学。
文章就抽象词汇的教学展开了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的探究,而产出导向法直接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事实证明,基于渐进性、精确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过程化设计,能有效针对抽象名词教学问题,基本规律化教学流程设计,并解决抽象名词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在翻译练习中展现的抽象名词及其衍生词汇的句法使用问题;由于语言复现次数不足导致对词义理解不到位的问题等。 因此,在后续的行动研究中,可以对促成的精准性有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深化抽象名词的促成,为抽象名词的教学提供更加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