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琴 白 玲
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提出倡议、国内童书出版界参与发起的互译共读项目,在中国知识界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以“生命树童书网”作为项目平台,在线展示了11 本中国原创公共卫生相关图画书,同时提供了十几种语言版本供全球数以亿计的儿童免费阅读。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认可,世界多国纷纷效仿中国的模式。西方国家及媒体却无端指责和选择性报道,使西方民众很难充分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国际传播任务艰巨紧迫,迫切需要对外阐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中国元素的原创图画书,在帮助儿童了解并正视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通过图文并行的多模态叙事形式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分享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经验、传递中国善意。
朱永生[1]提出两条多模态的识别标准,一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二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连环画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所以,图画书图文并茂是典型的多模态文本。随着我们快速进入一个新的读图时代,人类的阅读从长篇变成了短篇,从文字阅读变成了图像阅读,而图画书正好是这两种阅读方式的结合。因此,图画书的读者面广,在浸润儿童心灵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人读者,是其对外传播的又一大优势。然而,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译界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图画书外译缺乏生机。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为“图画书”“绘本”和“翻译”进行查阅,仅得到期刊文章28 篇,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总体趋势分析(检索日期2022-09-10)
实际上,图画书的外译离不开传播,中国原创图画书要想真正走出去既要重视翻译,也要从翻译传播学的角度探索其对外译介的规律。
自国内翻译传播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吕俊[2]首次提出翻译的传播本质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翻译做出新的解释,促进了翻译与传播研究的融合。尹飞舟、余承法、邓颖玲[3]总结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编撰《翻译传播学十讲》,进一步廓清了构建翻译传播学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翻译传播学视角,探析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传播主体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对传播效果的提高,期待为图画书对外译介促进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提供更多可能性。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一般传播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翻译传播活动是通过语际转化实现的,因此,增加了“译者”这个特殊要素,即主体、讯息、译者、媒介、受众、效果,简称为“6W”。
翻译传播主体是翻译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在整个翻译传播过程中位于首端,通过与其他五个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对翻译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产生控制效应”[3]。
国家图书馆王志庚馆长协同五位童书专家建立了项目作品遴选组;志愿译者团队成员以上海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吴刚带队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团队为主力,还包括知名翻译家马爱农、汪海岚(Helen Wang)。以上个体或组织一齐参与、共同组成了该翻译传播活动的传播主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共同的目标“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1.传播主体形象
翻译传播活动的效果与传播者形象关系密切,传播者的公信力和亲和力有助于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主体的形象包括身份、业界影响、话语权、工作经验等。[3]IBBY 主席张明舟作为该国际组织首位来自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曾荣获2018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等奖项,是“中国童书走出去的推动者”[4]。童年时一本心爱的图画书使他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一次演讲时通过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阐述了童书的力量及价值,说明了儿童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性。外交部亚洲司、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及IBBY 的工作经历,使他被称为“童书外交官”。《九千毫米的旅行》的英译者汪海岚出生于英国,曾在伦敦大学中文专业就读并获得学士学位,她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拥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此外,她创办了名为“面向年轻读者的中国图书”的资源网站,及时用英文推出关于中国童书出版等资讯,积极提升了中国童书的海外知晓度。该项目翻译传播主体从发起者到译者,凭借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业界影响力、个人经历,对中国原创公共卫生图画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效果具有很大的加强作用。
2.选择传播内容
传播主体是翻译传播内容的“把关人”,“主体一般根据国家政策、项目目标、传播政策、社会态势、受众需求、原著出版时间和出版社等多方面因素来分析、筛选和确定可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3]。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提高传播艺术,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微信等各种信息渠道极大地便利了成人的信息获取,相比之下,儿童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则要狭窄的多,幼小的心灵在面对困境时,也往往更加脆弱。于是,通过阅读向儿童传递公共卫生知识、培养生命意识是当下最为有效的途径。
3.确定传播媒介
在讯息传输环节,传播主体根据异语传播环境确定讯息呈现形式和媒介。该项目以“生命树童书网”为媒介,在线提供中国原创公共卫生相关图画书,及其多种语言版本。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英译电子版本,顺应阅读模式的时代创新发展,使得公共卫生图画书能在一个月时间内快速上线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传播效度,同时扩大了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影响范围。
在中国原创公共卫生图画书的翻译传播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其翻译原则和策略的选择上,一方面考虑原语讯息图画书的特性,在翻译过程中图文兼顾;另一方面心系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尊重英语受众文化差异,适应读者认知和阅读水平。
1.图文兼顾
翻译图画书时,译者要准确把握图文关系,翻译文字的同时兼顾图片蕴含的意义。以《打怪兽的10个方法》[5]原文及英译本为例,打怪兽的第8个方法“勤洗手,把它们都赶走”,英文译作“Wash hands frequently”,而不是逐字对照译为“Wash hands frequently to drive them away”。不难看出,译文省略了“把它们都赶走”,若只读译作,其表达程度自然不及原文对“勤洗手”作用的强调效果,但图画书的一大特点正是图文共同叙事,图片与文字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原文讲述第8个方法共有两个小分句,“勤洗手”和“把它们都赶走”分别用单独的一张图来呈现,图片呈现给读者一幅把怪兽“赶走”的生动形象画面。此处的英译不仅符合英语习惯,避免冗余之嫌,而且巧妙利用了图片包含的意义潜势。
2.心系读者
在翻译传播实践中,要使译文被受众理解并接受,译者须考虑一切有关语言交际活动的因素,明确翻译传播目的,明白受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期待。中国原创公共卫生图画书的英译受众为英语读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各个层次的不顺畅都与中西文化差异有关,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效果损失,翻译补偿和建立异语之间的语境关联是有效的解决途径。[3]如《九千毫米的旅行》[6],英译本为A Journey of 600 Inches,原作的“九千毫米”并没有直译为“9000mm”。此处,译者汪海岚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巧妙地用“inch”替换“millimetre”,增加了与英语受众之间的文化接近性。相较于毫米,英语国家更多使用“inch”作为度量单位,译者用受众群体更常见、更易接受的表达翻译原作书名,保留原作文学价值的同时,减少翻译文本的异质性,进而减轻译本为读者带来的文化陌生感和冲击。
图画书的接受群体多为儿童,译者需要根据儿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调整译文的语言难度。因此,图画书的英译要简练易懂,且具有可读性。如《阿干必胜》[7]中医生安慰被感染的主人公“阿干”说:“阿干,你是不幸中的万幸。”译者将此句英译为“Agan, you are luckier than other patients”,添加了“patients”这一隐含信息,根据上下文不难得出这里“不幸中的万幸”指的是患者,然而,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和阅读水平有待提升,这里的解释性翻译有助于儿童读者对原作的理解。
近年来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宣传色彩较浓、叙事能力较弱、传播渠道不足、话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翻译传播学视阈下探析中国原创公共卫生童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对提高中国故事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贴合性,进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所启示。
1.取得国际认同,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不仅要追求讲好故事,还要追求强化效果。影响力建设时期,更是寻找全球认同的过程。翻译传播主体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争取受众信任,提高翻译传播效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全球空前引起同感共鸣,没有国界的文化或内容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利器。这就要求在实践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筛选、聚焦、提炼原型素材,采用国际受众愿意接受、能够包容且认同的文本形式讲述中国公共卫生故事。
2.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巧妙整合软实力和硬实力
感召力建设,意味着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追求“走进去”。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共振,需要将讲好中国故事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硬战略”层面上升到“巧战略”层面。了解目标受众,找到传播内容与目标受众兴趣的结合点,进而实现传播无国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硬战略”提供更多巧妙、柔性的实现路径。
3.增强对外传播亲和力,提升国家形象
相较于知识宣传,情感传播更有利于生成话语认同力。比如,中国原创公共卫生图画书善于将传播的叙事主体交给身处事件中的感染者、居家儿童、志愿者、医生等普通人,注重对公共卫生作品中小人物个性的鲜明化和完整化呈现,通过多种体裁讲述中国公共卫生故事,展现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无畏挑战、共克时艰的决心。
互译共读项目中国原创图画书的英译与对外传播,向受众展示了图画书中多维度、立体丰满、真实温暖的国家形象,翻译传播主体发挥其能动性,与其他传播要素共同提高翻译传播效果,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此外,该项目的翻译传播学研究,也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所启示,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和思路。与此同时,中国原创图画书外译也有许多传播内容、传播路径、受众反馈等不足之处,仍然面临着传播障碍和挑战。为了使更多优质的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向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希望更多翻译学研究者、译者关注到原创图画书的对外译介,并参与其中,促进翻译传播多方合作与沟通,实现学术、出版、市场的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