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芳 刘爱英
(1 高唐县中医院,高唐,252800; 2 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聊城,252000)
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以心室充盈降低或者心脏射血能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复杂性临床症候群[1],近些年,由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步升高,心力衰竭五年存活率比较低,堪比恶性肿瘤,心力衰竭预后情况与诸多因素相关,常见的如年龄、心力衰竭病史、肾衰病史、糖尿病病史等[2],另外还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睡眠质量等有关,其中睡眠质量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危险因素。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问题,原因在于,心力衰竭不仅对日常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而且患者无法正常工作,自理能力和照顾他人的能力均有所降低,且患者身心压力大,长此以往会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有效睡眠缩短的不良表现[3]。睡眠是维持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分析了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其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BNP的变化水平,以探讨睡眠质量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10月高唐县中医院收治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的评定,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PSQI≤7分组为观察组,PSQI>7分组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26±6.37)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介于Ⅲ~Ⅳ级;2)住院时间>7 d;3)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4)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1)合并重症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者;2)合并其他重症疾病,比如恶性肿瘤;3)视听说等功能障碍者。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近1个月睡眠质量的评估,入院当日,采取患者独立自评法,或者访谈式调查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4]评定,7个项目,19个问题,0~3分计分法,总分0~21分,≤7分代表睡眠质量好,且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7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碍,且分数越高说明睡眠障碍越严重,进行分组,对比2组的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BNP水平。
1.5 观察指标 1)统计80例患者睡眠质量的评定结果,并与常模值对比;2)对比观察组和>7分组患者的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BNP水平。
2.1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估结果 经评定,显示PSQI≤7分的有32例,>7分的有48例,和常模值比较,2组PSQI评分均要高于常模组,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估结果分)
2.2 2组患者心率、心律失常发生率、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出院时的心率、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院时的心率、BNP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2组患者心率、BNP水平比较分)
表3 2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例(%)]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改变,或者心脏功能出现障碍,最终引起心室充盈降低或者是心脏射血能力降低,会有气短、胸闷以及活动能力受限等多种临床表现。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数据的庞大性,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数据统计发现,我国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年死亡率在0.9%左右[5],ICU心力衰竭患者年死亡率高达50%。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功能减退治愈难度较大,但心血管疾病可以预防,即心力衰竭可以改善症状。目前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案中包括去除危险因素、精神治疗、心理治疗、氧疗等等[6],一般治疗中主要是关于一些负性心理和情绪,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再加上给他人带来的负担,容易有自卑、自责等心理,逐步发展成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的不良影响是长期性的、周而复始的,对交感迷走神经功能有损害[7],激发系统炎症,另可导致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过量,出现心率增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表现,加重病情,长期的睡眠障碍还会让患者有恐惧、焦虑情绪,增加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8],进一步加重病情。本研究发现,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其睡眠质量越差,心率、BNP水平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不理想,可见,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时不仅要对症用药,还要关注患者的睡眠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PSQI≤7分的有32例,其余48例患者PSQI>7分,分析睡眠质量和心率的关系,发现观察组入院时、出院时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且2组心率的降低幅度相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更大。具体分析心力衰竭和心率之间的关系可知,心力衰竭患者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中,疾病发生发展时,交感神经调节兴奋,各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入血,引起心率加快,疾病早期心脏排血量开始减少,血液中所需氧同步减少,导致心室腔的压力增加,为了维持心功能正常和机体所需氧,会激发交感神经调节的代偿性兴奋,出现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入血的情况[9],进而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但是由于患者心功能减退,肾血流量减少,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引起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心力衰竭早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激活是正面的[10],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心功能逐步衰退,心率如果过快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的耗氧量,降低心脏每搏输出量,发生心肌缺血损伤等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患者交感神经激活后,心率进一步加快,经反馈作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在血管和心脏,导致心肌细胞纤维化进一步严重,心脏细胞肥厚,以及心室腔扩大和重构,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由此可得,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时要注意控制心率。本研究数据表明,睡眠障碍会导致心率加快,但会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指标不单只有心率,如果心率较快,也应该做心功能的评估,心力衰竭症状反复,对睡眠有严重影响,治疗期间积极控制心率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管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时和出院时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出院时和入院时相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更大。目前临床一般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法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分级,但这种分级方法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超声检查判断心功能成本高,BNP检测是判断心功能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BNP是一种利尿钠肽,从动物脑组织中分离而来,含有32个氨基酸与17个氨基酸环,半衰期比较短,人体中能合成与分泌BNP的主要部位是心室肌细胞,因此BNP水平可以客观反映心室腔的压力以及容量负荷情况,是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多种心血管疾病在发生发展中都会表现出BNP水平的变化,在心血管功能平衡、体液平衡、血压平衡等调节中,有扩血管、排钠利尿的作用,其可拮抗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中抗利尿激素的合成、RAAS系统的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进而发挥调节血管渗透压、控制冠状动脉痉挛、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和肥厚等作用,可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定中。
综上所述,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对交感迷走神经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可导致交感兴奋,出现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过量的情况,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睡眠障碍,增加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出现心率加快、BNP值增高、心律失常发生率提升,进一步损伤心功能,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睡眠问题,以积极改善预后。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