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凯妮
【摘 要】《主播说联播》在话语构建、新闻叙事方面大胆创新,与新媒体平台的巧妙融合,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对于新闻主播来说,前有“封面新闻”推出的虚拟主播小清,后有主播夏静,AI虚拟主播已经从开始的语言动作模拟到向高纬度的情感领域发展。如何在融媒体背景下实现生存发展空间的变更,是当下媒体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主播;联播;虚拟主播
一、新旧基因的碰撞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场域的传统核心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场域的构建也更为复杂,互联网将技术深入新闻生产环节中,对于传播内容的深度和表达样式产生巨大影响。新闻场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1]商业媒体和自媒体满足受众的基本娱乐要求,主流媒体则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传播和解读国家的重大举措、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大小时评。当今时代的受众身处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之中,审美感知随之发生变化,这促使严肃的传统新闻类节目随新媒体环境而进行创作上的创新。难懂拗口的新闻难免在融媒体时代流失一部分年轻的受众,而《新闻联播》积极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不断适应受众需求,新闻主播也在新闻报道、话语上也有所创新,积极寻求生存发展空间。
(一)内容为王:坚持用户思维导向
《新闻联播》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引领,优质的新闻内容和不断求新是它能坚持40多年开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新闻联播》和新媒体的结合,尤其令人津津乐道。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用户已经超过8亿,在短视频之外,4K/8K超高清视频与5G 技术相结合的场景不断出现,短视频、直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闻联播》根据受众需求,作为主流媒体主动融入新媒体平台,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最终融为一体。《新闻联播》在2019年8月24日入驻抖音,一天之内涨粉数千万,发布的第一条抖音视频的点赞量就高达2706万次,《新闻联播》入驻抖音获得了众多好评。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就是在互相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初始能量造成的连锁反应。[2]作为口碑传播的扩音器,新媒体使《新闻联播》在短时间内丝粉无数也不足为奇。抖音利用数据算法将它推给抖音用户,抖音用户再通过点赞、评论或转发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壮大其影响力,尤其是《主播说联播》结合当下热点事件以及重大事件进行解读,节目中传递精彩的内容和新鲜的资讯,坚持用事实说话,在新媒体环境中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二)形式创新:构建融媒体平台传播矩阵
《主播说联播》用短视频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赋予新闻信息全新的生命活力。短视频潮流下受众阅读方式碎片化,短小、精练的视频给予受众较强的视觉冲击,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受众对于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主流媒体的信息完整化,却不利于信息的传播,使主流媒体流失了一部分年轻受众群体。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使新闻信息传播更加有效,《新闻联播》推出了其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虽然仍然在传统《新闻联播》的框架之内,但《主播说联播》比《新闻联播》更加灵活多样,更适应融媒体环境。 [3]在这种情况下,各媒体平台开始扩展其传播空间,打破次元壁传递主流声音媒体,使主流媒体逐渐入驻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联结。在社交平台上,即时通信使个人不再是单枪匹马进行“战斗”,而是找到了群体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河流,一种难以抗拒的传播力量。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使传播行为具有个性化,实现了对离散内容的整合,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主播说联播》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后,央视网可以根据受众的及时反馈给予回复,受众的点赞、转发、评论等形式不仅方式简单,而且满足了受众获取信息的碎片化需求,使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黏性大大增加。主流媒体不仅在抖音上开设官方号,同时在代表社交媒体的微博也开通官方号,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所构成的媒体矩阵,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风口。“三微一端”多渠道、多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增强了主流媒体传播公信力,构建融媒体平台的传播矩阵。
二、话语构建的转向
新媒体平台娱乐化传播语态,使官方新闻严肃的传播语态也发生了改变, 但是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依旧坚持应有的立场。数字化电子媒介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将受众从固定状态变成流动状态,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这就更需要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主播说联播》以娱乐化、大众化的传播语态讲解新闻内容,对《新闻联播》进行二次创作,本质就是一种新闻评论。在传统的《新闻联播》中主持人是去个性化,也就是说不能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主播说联播》中的主播有自己的见解,是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主流媒体,虽然在语态上有所变化,逐渐平民化,但其在内容上仍然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向受众传播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
(一)新闻语态的平民化
说联播和播新闻不同,这种先述后评的模式为主播能说起来提供了条件。“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作为节目开场话语,“我”這一词就可以充分说明与传统新闻节目去个性化及公正端庄的传统播报模式的区别,这档节目是主播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当天的新闻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视频中有非常多抒发自己情感的语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使用表达自己观点的语句,如“我觉得、我想说、我相信”等。其二,使用诸多语气助词,如“呢啊呀”。同时,也充分结合网络热点,关注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有家名字叫国泰的航空公司,在2019年明确自己要搞衰旅游业,让游客不敢来香港”,2019年8月11日,康辉就这一事件在《主播说联播》里进行了评述,并在节目中公开说国泰航空的有些人听不懂中文,那就用英文表示好了:“no zuo no die。”网友们看完后,纷纷评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刚、如此接地气的官方媒体,再一次爱上了《新闻联播》!主播语态的转向吸引了众多年轻受众的喜爱。主播康辉使用的语言,虽然是接地气的网络热词,但并不意味《新闻联播》就缺乏真实性,变得娱乐化了,官媒的权威性丝毫不减,对于原则性的问题依旧坚持应有的立场。主流媒体在保证时效性的前提下,用平民化的语句拉近了官媒和受众的距离,受众通过评论区的实时互动,使距离进一步拉近。
(二)竖屏叙事的发展
无论在新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口语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主播在节目中评述新闻时,不仅少了理性的说教感,多了感性的受众交流感,还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感人事件,有始终在一线抗疫的白衣战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事件经过《主播说联播》的评说家喻户晓。竖屏视频具有交互性,以人格化特征带来了视频的画面革新。手机观看的新闻视频一开始只是传统视频的缩小版,需要在画幅上下加黑边去适应手机屏幕。如今适应手机屏幕的“竖屏”视频格式呈现爆炸式增长,它不再是4∶3或者16∶9的宽高比的固定模式。竖屏视频重新定义了新闻类视频的规则,以人格化特征、个性化叙事带来了视频的画面变革。
《主播说联播》中的拍摄都是采用近景与特写,主播占据了屏幕。这也就体现了竖屏视频的在场感、交互性、即时性。以便捷流畅的操作和沉浸式体验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抖音点赞量较高的“为河南大暴雨加油”的短视频为例,截至2021年12月20日,该条点赞量高达538.7万次,评论达24万条。海霞在视频中为自己家乡打气加油,她忍着哭腔,素颜出现在观众面前。评论区里不少观众感慨:海霞姐姐也哭了,感谢惦记着河南人,愿山河无恙,天下太平。为什么点赞和评论会这么高,从叙事主体海霞来看,她对于自己的家乡突发大雨的叙事表情凝重,极强的情绪感染力使观众共鸣。叙事主体的人格化特征是语言与副语言的相辅相成。从副语言的表达符号来看,在说到“在这请允许我为我的家乡加油、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加油,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时,海霞双手合十,做出祈祷的动作。副语言又称辅助语言,如语调、身体手势等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往往是无意识的举措,正是由于这种不自觉,才使得副语言较为真实。
三、虚拟主播潮起
2022年互联网传媒行业深度报告《虚拟数字人,元宇宙的主角破圈而来》中,将虚拟数字人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其中按图形维度划分为二次元、3D卡通、3D超写实和真人形象4种类型。虚拟主播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利器,早在2019年,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就拥有了属于他个人的定制化AI虚拟数字人“小小撒”,这个虚拟主播虽然打造仅仅花了30分钟,但跟以往呆板机械的机器人相比,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经历形象建造、数据采集等流程,复制匹配撒贝宁的表情、动作,不仅能掌控全场,还能通过动作捕捉训练、传感器跟踪设备等,最大限度还原主持人撒贝宁的个人特色。虽然撒贝宁在舞台上感慨自己的职业生涯遇到了危机,但虚拟主播“小小撒”的语音合成、动作捕捉等和真人撒贝宁相比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小小撒”这种拟人化主播,观众看久了难免会产生不适应感。
(一)从人机交互到人人交互
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在线人数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媒介形态的发展逐渐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未来简史》一书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到因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类个人价值可能会消失,人工智能正在打破人类的权威和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人类和机器的合作正在打破受众和媒体之间的隔墙,使人类处于“分布式”的社会之中。比起虚拟主播的形象构建,更重要的是其灵魂的赋予。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虚拟主播依赖于智能算法,在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而真人驱动下的虚拟主播则给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方式,通过高新技术与AI的融合,采集交互对象的表情动作等数据,模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话方式,达到在交流互动中的情绪表达、肢体动作等反馈。未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生成技术的成熟,虚拟主播的形象和语言表述会更加接近真人。新闻直播中的虚拟主持人结合音视频生产系统,实时生成视频进行播放,在直播内容的展现上进行动作抓捕,带来全新技术下的感官体验。新闻录播中的虚拟主持人通过输入提前准备的素材,实现从文本到音频、文本到视频的内容生产,最终用于播报。而在真人驱动下的互动虚拟主持人,则可以抓取现场的内容完成语音交互,实现和受众的面对面直播互动。“封面新闻”的虚拟主播“小封”的新闻生产效率,远远超过真人主播,只要触发了虚拟主播“小封”的人工设置,它就可以自动生成稿件,每天可写稿件超过3000条,在8秒内生成各种类型的新闻内容。
(二)冰冷文字之外的情感共鸣
新华社推出的AI虚拟主播,它的形象以及声音都是对新华社主播邱浩的克隆,不同的是AI合成主播能够进行全年无休的24小时实时播报,在肢体动作语言表述方面甚至能以假乱真。即AI合成主播在新闻播报能力上,远远高于邱浩,甚至在新闻的精确度层面能做到几乎完美,不出错,但是在肢体动作的灵活性、语音的生动性方面,则不及主播邱浩,也无法进行主播的情感表达。在新闻直播中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防止出现失误,导致节目的播出事故,但是人类非智能机器人,在冰冷的文字背后还有情感共鸣。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新闻播报中,主播虽然在播报伤亡人数的时候,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哽咽。如果此刻播报的是虚拟主播,面对突发事件新闻,能做到把伤亡数字精确播报出来,不出现一点情绪。主播固然需要处理好自己的个人情绪,但是在出现重大事故那一刻,对伤亡人员的同情所表达出来的语句哽咽,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体会到人类的温度。我国新闻主持人在进行媒体工作时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传播话语上具有价值取向,而智能虚拟主播虽然能进行无差别的新闻播报,但是在播报中涉及的敏感问题,还需进一步考量。
四、結语
对于《新闻联播》的讨论,总是与不同时代的诉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新生代观众的审美接受方式的变化,对《新闻联播》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H5、VR、AI虚拟主播、AR增强现实等智能化技术与新闻的强力融合,为主流新闻提供了柔性力量。使主播从“去主体化”到“个性化”,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叙事”,在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的同时,迎合了受众的审美,为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就目前来说,虚拟数字人仍然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从语音模仿到语意模仿,要实现情感表达,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新型主流媒体应当成为表率,扮演好把关人角色,保证内容的准确性,杜绝情绪化的泛滥,积极引导舆论。潮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
[2]赵大伟.互联网思维孤独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高金萍,刘银银.5G时代主流媒体政治传播的样态创新:基于《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的分析[J].中国编辑,2020(6):42-46,78.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