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科教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与传播策略探析

2023-06-15 10:26邵珠宁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创作理念传播策略

邵珠宁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传播策略、审美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新趋向。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创作出集教育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使历史类科教纪录片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本文将以《中国通史》《大唐帝陵》等纪录片为例,从创作理念和传播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中国历史类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创作理念;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33

“历史题材纪录片是科教纪录片的一种,它以人类活动和文明发展的历史为表现题材,普及历史文化知识。”[1]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与普通纪实类纪录片不同,它主要通过演绎美学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历史的客观世界。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兼顾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基础上,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在创作理念与传播策略等方面都发生变化。为历史全局的把握、教育知识的普及和人文精神的传递提供新的表现形式。

一、历史类科教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一)教育性:历史资料的运用

历史类科教纪录片表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缺乏正在进行的影像画面,因此需要借助过去记载的历史文献资料来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激励和表达,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2]有关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都需要借助历史资料,来达到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使其具有科学性与教育性。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文献文物资料以及历史影像资料等。

首先是文献文物资料的运用。“文献资料指可信度较高的历史书籍、档案、日记、报刊、图画等资料,通过对这些文字记载、图画的详细拍摄展示,从侧面印证事实,表明历史事件、人物存在的具体形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献资料记载丰富,资料的客观性使其成为极有力的佐证材料。例如纪录片《故宫》中,文献资料的运用颇为丰富,相关联的文献资料贯穿纪录片的每一集中。“片中一定要有重要档案的展示,如:诏书、奏折、起居注,古代紫禁城的图纸、烫样儿等如能招到也可利用。”[4]文物与遗迹是一个时期的符号,是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象征。在纪录片中展现文物与遗迹,是历史类科教纪录片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例如媒介融合视阈下创作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为第一视角,依托文物古迹的历史性,给受众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百集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中国通史》也运用大量的文物遗迹,全面讲述中国历史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传达给受众一定的教育性与哲理性。

其次是影像历史资料的使用。“历史影像资料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时能够被影片制作者或他人所拍摄的真实的历史材料。”[5]历史影像资料包括视频和照片资料,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使影像资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从而使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具有权威性。纪录片《故宫》是历史影像资料的典型运用,早前的黑白影像泛起雪花,20世纪的旧照片尽显岁月斑斓。影像质量不高,但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不仅展示了故宫早年的辉煌壮丽,讲述了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更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二)真实性:数字技术的加持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录片保持生命力的基础。历史类科教纪录片“是以纪录片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6]。由于受到客观事实的限制,已经无法获取正在发生的影像资料,但又必须保证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因此将已经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活动影像的方式讲述给观众,需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达到平衡。随着科技的发展,5G、VR技术,CG、3D等数字动画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中,依托历史知识和文献记载的真实客观性,情景再现出历史场景,是历史纪录片创作理念中的关键。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动画纪录片映入大众眼帘,它是数字技术条件下对传统纪录片的一次新的范式转向,给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和审美理念。这种数字技术的视听还原,打破了安德烈·巴赞认为的“影像本体论”的观点。影像艺术所追求的真实,并非客观记录就能得到的。我们所追求的真实性,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对历史的直接展示与搬演,适当地对历史空白进行补充。对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符合拍摄要求的现实早已发生,于是“情景再现”的创作方式应运而生,保证影片真实性基础上,具有观赏性。

历史题材动画纪录片《大唐帝陵》是典型代表,它将動作捕捉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应用其中还原历史现实,打破传统的真人实拍方式,给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动画纪录片的概念饱受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是对历史的虚构,但近年来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成为对此争论的有力回击。《西汉帝陵》 《中国通史》《圆明园》等纪录片,都利用三维建模、二维动画等数字特效来达到纪录片的真实属性。“纪实类的纪录片通过纪实美学向观众呈现一个指向现实社会(制度性事实)的客观世界,而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则通过演绎美学来指向自然、历史(物理性事实)的客观世界。”[7]通过“演绎美学”来再现历史事实,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想象力,满足受众对历史记忆的影像重建。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中应用,也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盛宴,有较强的沉浸感与互动性。

“虽然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是通过演绎美学来指向自然、历史的。但依然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呈现,它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规律或科学规律信仰的基础之上的。”[8]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历史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纪实性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更多的是起到辅助作用,是一种符号化的形象表达。它以历史史实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指导,共同致力于历史真相和现实关照之中。

(三)艺术性:故事化的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以真实性为根本的一种拓展纪录片表现手段的方式,一种深化纪录片生命力的创作手法,它以事件和人物为故事载体,从而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人文关怀的深度挖掘。”[9]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具有宏大深厚的历史背景,缺乏丰富的影像资料,多采用拍摄文物遗迹、文献资料以及专家采访的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导致纪录片沉闷、单调、画面单一。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要求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不仅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更要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近年来,故事化再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广泛应用,使纪录片打破传统曲高和寡的局面,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

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中国通史》就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窘迫,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故事化叙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情景再现”,通过搬演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情景再现更具艺术魅力。以第七十三集《海上丝绸之路》为例,画面中穿插着三维动画,浩瀚的海面上帆船扬帆起航,直观地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见证了一个航海黄金时代的来临。除了数字技术的运用,片中更多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实现视觉上的“复现”。纪录片《大唐帝陵》则是完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是一部动画纪录片,兼具真实性与故事性。再如纪录片《圆明园》,全篇通过演员来演绎历史故事,将观众拉回历史潮流中,感受圆明园的恢宏壮丽与惨痛破败。情景再现以及搬演的方式,并不是对历史的完全复刻,而是力求达到一种艺术化处理。三维动画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故事化处理方式,必须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化演绎,不能架空历史、虚构历史,保证故事的真实性。

“好的纪录片必然是一部好的故事片,建立在本质真实基础上的纪录片故事化,极大地提升了纪录片的观赏性,拓宽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10]故事化处理方式弥补了历史影像不足的缺陷,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时空感。历史纪录片的故事化表达,丰富了画面内容,增强了画面表现力,使画面更具观赏性和可看性,在传承历史文化,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传达出深刻的内涵价值,使受众产生强大的历史认同感。

二、历史类科教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一)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融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传播的形态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传播途径的融会贯通。在此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也拓展到了多个途径、多个平台,且网络平台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平台。”[11]历史类科教纪录片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其中一点要归功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是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制作并出品,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哔哩哔哩平台上,有高达七千多万的播放量。动画纪录片《大唐帝陵》在电视媒体纪录频道播出的同时,也在哔哩哔哩、优酷、腾讯、爱奇艺等移动端同步播出。台网联动的播出方式,扩大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利用大数据推算,将信息更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融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为受众提供了“双向互动”的平台。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观众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实现实时互动。观看结束之后,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实现内容的交流与话题的讨论,受众开始进行思考,不再是“单向度的人”。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迅猛发展。例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注册抖音、微博账号,实现跨平台传播,微视频内容带来更多关注度与播放量。多渠道的传播互动,方便于观众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使节目组提高节目水准。

(二)高品质的传播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文艺座谈会上》提到:“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觀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2]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新媒体时代仍以“内容为王”。

历史类科教纪录片要尊重历史史实,坚持“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理念,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类科教纪录片不仅要承担起传承历史的任务,还要引起观众的审美共情,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中国通史》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中华民国”前期的历史图景,以历史资料为依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并和国内多所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制作,同时采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新媒体时代,历史纪录片的内容更具年轻化表达。2018年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众多纪录片中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首先它采用碎片化叙事,共100集,分四季播出,每一集只有五分钟,这符合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中气势磅礴的解说词,这部纪录片中以文物为第一人称与观众进行平等对话。内容活泼生动,语气可爱卖萌,“接地气儿”成了它的代名词。这符合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最后,科学技术打造过硬的画面感。“3D扫描影像技术”对细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摹,还原文物真实面貌的同时,也带给观众视听盛宴与震撼。

(三)精准化的传播对象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平台呈多元化趋势,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整个受众背景和创作形式都在不断发展和扩大”[13]首先,对于《中国通史》《大唐帝陵》这样台网联合出品创作的历史类纪录片,凭借着“央视”品牌的影响号召力,保证了中老年为主体的潜在受众群体。其次,5G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支持,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分众化。纪录片不像电视剧、电影这样通俗易懂的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因此受众有限。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观众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随时随地掌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分众化现象明显,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特征。例如《西汉帝陵》《大唐帝陵》这种历史题材的动画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就有明显的分众化现象,整篇以数字动画的方式情景再现历史史实,一部分受众认为它开创了历史类纪录片的新局面,实现了新价值。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这种新形式破坏了纪录片的纪实性,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最后,大数据推送精准目标受众。各大平台网站推送传播的方式不同,从而使多种类型的纪录片传播各有特色,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根据观众点击观看的纪录片类型,推算出用户的喜爱需求,进行准确的推送,有利于纪录片更高效的传播。

在新媒体语境下,历史类科教纪录片呈现出新的创作理念和传播策略,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科教片的教育性,又具有纪录片的真实性、艺术性。数字化时代,历史类纪录片的传播仍以精品化的内容为主体,使其达到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的传播效果。同时要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作出集思想性、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纪录片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慧敏.历史题材科教纪录片中历史资料的运用[J].青年记者,2014,(33):63-64.

[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07):83.

[3]王慧敏.历史题材科教纪录片中历史资料的运用[J].青年记者,2014,(33):63-64.

[4]周兵.在创作方法与受众的审美能力之间寻求一种张力——真实再现的探索[J].现代传播,2003,(06):66-67.

[5]王慧敏.历史题材科教纪录片中历史资料的运用[J].青年记者,2014,(33):63-64.

[6]王淑慧.《林肯的最后24小时》:历史纪录片中真实性的解构与重建[J].电影文学,2020,(04):151-153.

[7][8]聂欣如.历史、科教类纪录片的美学与合法性[J].新闻大学,2016,(06):1-8.

[9]袁莹莹:电视纪录片叙述化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杨洁.浅谈纪录片的故事化——以电视纪录片《圆明园》和《南京》的创作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09):153.

[11]张瑞希,江作苏.媒介记忆视角下纪录片的叙事嬗变: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J].青年记者,2021,(10):18-20.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13]陈艺菲,荀瑶.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J].四川戏剧,2022,(08):115-117.

猜你喜欢
创作理念传播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嬗变
抽象艺术创作理念探究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谈我国少儿节目的现状及优化对策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视阈下的科教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