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地域文化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探析

2023-06-15 00:10任晓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课程

[摘  要]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炽热的地域人文情怀和浓厚的地域生活气息,能为地方教育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亦是地方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嵌入地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有着天然深刻的联系,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地域文化的嵌入。当前,需深入剖析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嵌入地域文化面临的困境和不足,从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方式、构建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破解教学难题,以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域文化  高校公共艺术  艺术课程  教学实践

本文受2022年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2KY19。

引  言

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更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知识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借助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艺术课程,是摆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底蕴深厚、丰富灿烂的文化体系。而地域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是基于一定地理空间、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独有人文精神等条件影响形成的亚文化,反映了所在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和价值观念等,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传统性,是地方文化的精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能为地方文化教育提供强大的资源补给。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塑造学校特色名片、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嵌入地域文化是教育发展之基、文化传播之要和民族复兴之需,应一以贯之。

地域文化与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互动表征

地域文化包括生态类的地域资源、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众多本土文化资源等,嵌入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够补给课程的文化内涵、强化教师的专业内涵、提升学生的品质内涵,凸显出院校专业特色。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精华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能够沉淀、传承、弘扬地域文化,助力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1.地域文化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补给

首先,地域文化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带有鲜明标识的地域文化嵌入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有助于弘扬优秀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同时提升保护自身文化的责任,使学生在浓厚优秀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成长,提升文化素养。其次,地域文化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民俗风情、故事传说、价值理念、特色艺术形式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灵魂,能够使学生理解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断增强将其转化为现实美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比如,“秦砖汉瓦”是秦汉时期建筑技艺水平的代名词,长安作为王朝京都所在,在当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手艺人进行交流和切磋,瓦作技艺飞速发展,成了中国瓦作技艺的集大成之地。瓦作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兼有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效果和文化内涵,留存着中国人最厚重的历史记忆。为在当代有效延续这一厚重的历史记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打造了传统瓦作技艺传承基地,一方面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总体布局,打造了一批纳入学生培养计划的传统瓦作技艺类品牌通识课程,另一方面开展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了教学方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设草堂学府城、紫阁书院时,就充分考虑到瓦作技艺的传承,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定烧了专门的瓦当、筒瓦、瓪瓦和叠脊等传统瓦作构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府城大瓦当”和“紫阁书院方形瓦”。另外,该校将陕西富平陶艺村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单位,为学校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实践基地。由此可见,各大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建设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最后,地域文化启发了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思维和新方式。不同地域的人们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带有地方艺术色彩的地域文化嵌入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启迪师生的新思维、新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个人风格鲜明的人才。

2.公共艺术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弘扬

高校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嵌入地域文化,其一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将地域文化进行提炼、组织和讲授,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中感受到地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行为自觉。例如,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基于陕西省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频繁组织学生参与公共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新思维,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陕西地域文化。其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沉淀。文化沉淀是對地域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成分进行提炼、创新,形成有序的、功能齐全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沉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立足于地域文化形成特色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地域文化沉淀的过程,有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陕西省众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研究机构,旨在通过艺术实践弘扬和保护地域文化,鼓励大学生与民间艺术家相接触,将所学所得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中,使得地域文化在院校课程中得以沉淀并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比如,陕西众多高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受到了政府的支持,使得地域文化的沉淀在高校得以实现。2020年9月,为培养出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陕西省教育厅认定了19个基地为全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对传承基地进行经费、课题、平台和政策支持,基地的核心内容包括了陕西省丰富的地域文化,如皮影、古琴、陕北民歌、秦腔等,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同时对基地实行动态化管理,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保证传承基地建设的有效落地。可以说这一做法使得地域文化更深地嵌入到了学校教育中,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美育教育改革的前哨站和排头兵,助推各大高校利用好陕西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大爱之心教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意传承传统文化。

嵌入地域文化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之后经历了“图案”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1980年代后期向艺术设计转型,艺术设计教育进入新纪元。随着文化多元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以及国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教育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调整内容和方式,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和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教育系统不断融入地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以继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使得中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呈现出既统一又多样的教学格局。就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而言,当前其嵌入地域文化形成的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即按照校定必修课(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英语等)、校定选修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院定必修课(基础学科、专业主干和毕业设计等)、院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研训练等)作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各地域根据自身文化禀赋充实课程内容。二是集中切块的选修管理。公共艺术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大部分高校会对选修课程进行集中切块式的管理,以便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分固定时段将《数码图形处理》《公共景观设计》《环境雕塑设计》等选修课安排在专业教学的最后四周进行开放式教学,有效拓展了学生视野。三是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当前大部分高校结合地域文化,针对公共艺术设计规划了实践课程,或者是实行校企合作,或者是开展实地调研,使学生在当地富有特色的设计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

但是从整体来看,部分高校在嵌入地域文化进行公共艺术教学方面还做得不够,首先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融入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当中,显性课程中关于地域文化的课程比例少,隐性课程中忽略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导致课程体系建设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和风格。其次是对接文化市场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开展力度还不高,需精准对接文化市场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再次是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口头教学方式,与时代发展有所脱轨。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较为刻板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设计个性的彰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以上问题,使得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课程活动难以有机融合,背离了普及教育的初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嵌入地域文化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思考

地域文化嵌入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是双向有益的尝试,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亦能传扬地域文化,提振地区文化市场发展,各大高校需因地制宜优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结合城市文化建设开展教学实践、采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地域文化恰如其分地嵌入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

1.扎根地域文化,优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制订符合时代需要又凸显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校定必修课、校定选修课、院定必修课和院定选修课,适当增加地域文化的相应课程,打造精品课程与专业课程形成良性联动。同时积极组织公共艺术设计行业翘楚、专家、行家里手参与教材编制,使课程教材能与时俱进、与行业深度接轨,既能体现最新行业动态,又能传达最新设计理念,既有最新案例引导,又有地域文化价值转化指导,从而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特色化,助力学生掌握地域文化要义,增强公共艺术设计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除了在显性课程上有计划地优化课程体系,在隐性课程上各大高校要重视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熏陶,与公共艺术产生熟悉感。比如,在校内构筑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亭臺楼榭、雕塑圣像以及公共装饰等,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且耐人寻味的景观空间,既传递丰富、深刻的校园文化精神,又讲述引人深思的地方文化故事,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觉投身于公共艺术设计当中。此外,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还应不局限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应把课程覆盖到院校的各个专业,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突出项目引领,结合城市文化建设开展实践

项目化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能够使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出职场所需的综合能力。地域文化嵌入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就要对接市场所需,校方要结合所在城市文化建设所需规划公共艺术设计项目,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开展市场项目实践。一方面,采用校地互动、资源互补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项目中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比如,陕西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包括陕北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陕南的秦巴文化等,为此,艺术学院可主动与西安地铁等外部资源开展合作,进行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在广大师生科学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订项目方案,指导学生在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设计,融入凤翔泥塑、华县皮影、延川剪纸等陕西民间美术资源和华清池、阿房宫遗址等古建筑类文化资源进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为公共艺术作品注入地域文化灵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在团队项目中获得协同发展的能力。比如,敦煌研究院和腾讯互动娱乐在2018年发起了“中国传统游戏探索之旅”的活动,希望通过学生团队的力量活态化演绎敦煌文物中所呈现出来的传统游戏文化,传承、活化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锻炼学生团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生团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文创方案,包括AR技术冒险游戏设计、民俗文化主题游戏设计、图像处理与手势识别应用设计等,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落窠臼,同时提升了学生运用地域文化的能力。为此,各大高校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以此提升其传承优秀地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激发其设计潜能,不断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化演绎。

3.嵌入科技因子,推动教学方式现代化交互化

当前“互联网+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公共艺术教学应乘着科技的翅膀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和交互化。一方面,校方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平台,实现智慧预习、智慧讲解和智慧反馈。即教师在课前将提前录制完成的小视频传入平台供学生预习,给予学生充分的领悟掌握时间,使其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在课中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精讲,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使学生在情景化教学中提升设计水平和能力。课后学生能将学习感悟、学习难点在平台进行反馈,教师予以解答,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扎实的课堂学习将为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AR备授课系统,利用AR特有的裸眼3D呈现效果打造更具交互式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场景中观赏国内外公共艺术作品,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增强公共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动性。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发AR备授课系统,在功能设置上要贴合公共艺术设计的特点,设置六大功能板块,包括特色界面、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端管理、用户端操作、加密安全、健康风险控制等,保证AR备授课系统具有全沉浸式教学、控制操作便捷、互动方式多样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学习地域文化的良好体验,利用这些功能和特点使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重温文化经典、还原历史场景、关联课本内容、随堂演练测验等,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AR+教育”的功能,既能拓宽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嵌入地域文化的渠道,开启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地域文化的新征程,又能助力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使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使命更好地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人才的摇篮作用更好地发挥。

4.实现人本教育,构建科学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控教育方向、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途径。一方面,需重塑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评价理念,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的由校方单向进行评价的局面,使得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学习全过程的表现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另一方面,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形成教师、学生、专职评价机构、实践合作方、校内有关人员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格局。要做到评价对象多元化,除了学业成就,还需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公共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价值和精神的正向性、团队协作能力等。此外,还要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便科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新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打破原有教育的顽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结  语

地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外在呈現,同时也是内在结构丰富的直接体现,既推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也为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新时代下,强化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文理兼修、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鉴于地域文化和艺术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必要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切实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教学方式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积极发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审美水平高、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好的社会主义公共艺术设计人才,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凝聚智慧力量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喜红.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户外教学实践与探索[J].美术大观,2018(12):122-123.

[2]宋倩,金卓.论高校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彰显地方特色的实践与应用[J]. 美术大观,2017(5):152-153.

[3]邱可新,王铁军.新时代公共艺术表达的地域文化特征[J].文艺争鸣,2020(5):182-186.

[4]李建勇.试析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21(6):6-7.

[5]袁志正.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5(4):104-105.

[6]张睿智,董泽芳.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J].理论月刊,2017(2):41-43,48.

(任晓丽: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