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巴佳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机构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挥“大部制”管理的统合优势,明确责任主体,为医改推进减少阻力、排除障碍、提高效率,促使医改形成符合百姓需求、社会效益、市场规律的利益分配格局,必须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实施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的运营效能。
关键词:全面预算;绩效考评;优化改进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换的重要转型阶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提质增效的履职能力,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关键任务和工作重点,推动财政资金使用的聚力增效,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成为事业单位当前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机构改革方案的逐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加强基层建设、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促进职称评审改革以及改善医疗环境为工作重心,落实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从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挥“大部制”管理的统合优势,明确责任主体,为医改推进减少阻力、排除障碍、提高效率,促使医改形成符合百姓需求、社会效益、市场规律的利益分配格局,必须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实施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单位履职尽责的运营效能。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建设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在与时俱进,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保障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事业单位履职尽责的效能。
全面预算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单位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环节,强化内部预算管理,并与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强化结果导向的内控管理。
(一)组建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
为落实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各项政策和目标,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单位推动组建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非常设机构,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由一把手牵头负责,分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财务、人事、内审等各部门、科室以及二级单位的负责人作为成员,承担本级单位及所属二级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结果考核等各项工作,充分体现单位全面预算工作的权威性、效率性,全面代表性原则,促进单位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能。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拟定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流程等工作标准,对预算进行审议与调整、执行监督与考核等具体工作。
为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各项职责顺利履行,明确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是关键,预算工作是基于历史数据、立足当前目标,对于未来工作做出的各项预测与安排。首先确定定期召开预算会议,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职责的主要方式,对于会议议程进行规范管理,保障预算会议的效率和效果。其次规范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流程,并做好向下传达和贯彻执行工作。另外要对预算执行的过程保持动态监督,如需调整应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再予以执行,并结合绩效考核指标,落实预算责任制,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三)明确不同阶段的预算管理目标
为统筹国家的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国家整合相关工作职能,组建卫生健康委员会,以落实医疗改革各项方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战略落地。单位自组建以来,依据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单位的各项职责,对于当年的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收入进行核算,对当年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三公”经费、机关运行经费等方面的预算进行预测,保障单位各项日常工作得以落实,各项工作目标得以达成。
卫健委承担着辖区内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突发卫生事件到来,国家以及各省全力积极应对此次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应对此类事件。加强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和监管,既要保证资金到位,也要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发挥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最大效用,应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筑牢本地对此事件的专业力量防线,是对单位履职尽责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提升。
得益于单位自组建以来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理念更新,全面预算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有效思路,所以在应对紧急状况时,能做到快速响应、准确预判、有序执行、实时调整,稳住工作基本面,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更优方案,全面预算为单位履职尽责起到了强大的计划指导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
在经济形势复杂条件下,为全面贯彻“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工作要求,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单位明确當前工作任务的情况下,通过有序开展全面预算的全流程工作,准确把握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目标,以底线思维设定基本工作目标,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各项工作的成效,加快构建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卫生健康领域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上一年度的各项数据,结合单位当前的工作任务,编制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草案,召开预算编制会议,说明预算编制的原则、标准和流程,并明确时间进度;要求各部门、各科室依据预算草案的框架,编制各部门、各科室的预算方案,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议与平衡,审批后各部门、各科室通过组织培训,进入预算贯彻执行阶段,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预算编制全流程加强预算监督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科学、执行到位、目标达成,提高单位运行效能。
(一)编制全面预算草案
为实现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单位在预算编制前,要开展各项盘点工作,从工作起点就做好预算编制的把關。首先对单位的现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对现有债务进行核实,对资金收支进行核对,并将核资结果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对于一些资产的盘盈盘亏、资产核销等具体处置,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账务处理指导,及时进行账务调整,配合全面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其次与人事部门联动,对单位的人员情况进行盘点,对人员的编制情况、岗位职责、级别待遇以及专业专长等信息进行核实登记,对于因专项项目中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人工费用应体现在项目经费的预算中。再次根据单位上一年度的收入、支出结构开展数据分析,并结合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和预期目标,预测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区间范围,这项工作要客观具体、数据准确。另外重点关注采购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预算情况,务必将项目的根本宗旨和具体目标宣传贯彻到位,以确保各项目预算执行的效果。预算管理委员会依据以上各项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指导意见,着手拟定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和绩效考评方案。
(二)预算预案提报与审批
预算管理委员会拟定预算草案后,召开各部门、各科室的预算编制会议,说明预算编制的原则、标准、流程,根据单位的总体年度目标,确定各部门、科室的年度工作目标,并对上一年度的收支情况予以总结,对下一年度的收支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部门、科室的工作任务具体情况、执行思路,编制本部门、科室的预算预案。
各部门、科室的预算预案提交到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召开预算审议平衡会议,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指导意见,对本单位各部门、科室的预算预案逐项进行审议分析,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际条件,提出预算调整意见。各部门、科室根据预算会议的指导,对预算预案进行调整后再次上报到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总整理,形成本单位的预算绩效方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三)预算方案贯彻执行
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下发的预算绩效方案,如何贯彻执行,是各单位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步骤。前期的预算方案编制过程,参与人员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获得有关信息的完整度也是不同的,而审批通过的预算方案经过了“两上两下”的调整平衡,是需要全体人员完整理解和熟悉掌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需主持召开预算启动会议,向全员进行宣传贯彻,说明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执行要求,以及绩效考评的规则,提高全员内部控制的主动意识,并把预算执行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履职思路,提高单位履行职责的效能。
预算编制从上而下进行原则方向的指导和把关,是强化预算管理对落实工作目标的作用,从而提高单位工作效率;自下而上报预算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结合具体情况的预算编制,由此可见,“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方法,对于预算执行和目标落实是至关重要的。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
在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一些典型情况值得重点关注,比如重视预算编制但执行监督力度不足,预算支出监管严格但并没有与绩效结果相关联,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价值没有充分释放,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存在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等情况,容易滋生克扣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贪腐问题。预算绩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探索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关联机制,是践行现代治理理念的必由之路。
(一)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
单位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财务“双监控”的管理方式,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是为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工作目标落实,都是体现单位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因此依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考核管理的指导意见,单位始终围绕着自身职责职能的工作目标,开展预算管理与绩效考评同步推进的工作。
预算执行关系着单位工作目标的落实情况,也决定了单位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预算编制的同时就配套出台绩效考核办法,推动用制度规则进行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首先从单位指标向部门进行工作目标的分解,各部门从预算编制开始就明确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避免编制预算时只考虑多报预算,不考虑资金使用目的和效率,不利于单位履职尽责并提高效能。其次,各部门、各科室将各自的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岗位、各人员,切实落实预算绩效的目标责任制,促使全员提高预算管理的内控意识和岗位绩效意识。另外,按照单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一般绩效考核周期按年度为周期,因为时间跨度长,因此,预算绩效的过程监督对于预防贪腐、资金安全、提高效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预算执行的评价考核
对于预算执行、政策落实、项目实施等工作任务,单位首先要进行绩效自评,并针对已取得的成绩和实践中的不足,提出工作改进的具体方案,撰写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估报告,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同级财政部门,接受第三方机构参与的绩效评价,逐步健全本单位的预算绩效反馈制度,落实绩效改进的岗位责任制。还要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通过提升岗位人员的工作成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推动单位的综合绩效与转移支付分配挂钩,建立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党政主要领导、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预算资金安排、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挂钩的“四个挂钩”机制。对于单位的绩效结果扎实、工作效率高的项目,且属于单位的核心职责,可考虑各项资源倾斜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快重要工作目标的成果落实;对于绩效结果一般的常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清单的整理、整合予以调整,以集中精力和资源推动工作目标落实;对于低效无效的项目进行削减或取消,对长期沉淀的资金及时收回并按规定安排支出领域。通过精细化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提高单位预算管理的效能。
(三)预算执行的总结优化
立足于单位職责职能和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规范和流程标准,并配套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建设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在目标管理、运行监控、评价管理、结果应用等各环节,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并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优化的解决方案。
全面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不仅是对单位收入支出预算、工作目标落实的效率效能的评价,还应兼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考评,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的审核力度,将绩效目标与预算配套推进、同步审批。设定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要与单位工作标准、预算项目支出标准等原则保持一致,并在制度规范、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衔接匹配,明确绩效考核以结果导向,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对实绩考核的权重。并持续推动单位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主动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
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立足于单位的职责职能,从多维视角对多元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分析方法,打破预算与绩效管理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以促进单位业财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单位全面预算与绩效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提升单位履职尽责的效能。
四、结束语
预算管理作为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单位落实各项目标、推进重点工作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是衡量单位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为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单位一直致力于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注重结果导向、成本效益,强化责任约束和绩效激励,着力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Z].2018.
[2]中国编制机构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Z].2018.
[3]李玲.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证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