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

2023-06-15 14:59王玫清
新西部 2023年3期
关键词:基层社区传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导入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关注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不仅有利于当前基层治理方式的创新、有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同时也要看到积极的探究成果对其他地区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作用,助力解决基层治理的难题,推动基层稳定发展。

基层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更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备受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浮现出来,这对基层工作的推进、协调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可以说,基层治理问题是一件必须要解决好的事情,基层治理的水平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相关、与党群关系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由此可见,解决好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不可谓不重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因此,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是可预见的必然趋势。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具有必然性。利用好傳统文化这一工具,对基层治理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觉悟和自觉性,有利于营造社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居住环境。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和精神支撑,以及良好的配合度与施策氛围,对推动区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对解决文化传承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乡村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和缺失现象,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遗憾,更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宝珠蒙尘,不能发挥其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刚好能够弥补这种缺憾,既能够完成基层文化的重塑,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再次,从基层社区发展的长远角度考量,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对适应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有着重要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之中,是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1]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鱼唯有得水才能展现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水因为鱼的存在而更加生机勃勃。

创新和转化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基层治理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之中,是解决当前基层社会出现的问题难题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做法能够事半功倍、实现效果最大化,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变化。[2]关注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不仅有利于当前社区治理方式的创新、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和谐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积极的探究成果对其他地区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有借鉴的作用。

基层治理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探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以及人们对更加富裕的物质条件的追求,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很多问题,邻里不睦、结伴上访、道德滑坡,整体社会风气下降,社会氛围正能量少而负能量多。各种问题的出现,使得基层工作的难度递增,因此必须加以关注。

1、政治风气不再淳朴

部分地区社会政治生态有着恶化的趋势,上访告状之风逐渐蔓延开来,甚至出现了有名的上访村,民风不再淳朴,进一步恶化了政治生态环境,又继续引发一些干部的作风问题,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究其原因,现在的许多人,普遍没有敬畏心,因此就为一己之私自我膨胀、随心所欲、任性胡为,而党委政府却没有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只能以安抚为主,无可奈何。

2、文化约束效果不理想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使人自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而制度是框架、栏杆一般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人们内在的自觉性、认同感。因此,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区是居民的聚集场所,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把握好社区的动态对政策方向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深刻了解在社区层面出现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探索的主题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关,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地探究基层治理出现的缺陷和问题。

其一,缺乏长远的设计与规划。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依旧缺乏长远的设计规划,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社区的文化建设仍然仅限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尽管许多知识分子自愿参与社会治理,但社区文化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尚未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另外,决策层面在制定规划时对文化建设的认知不全面、不充分,忽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处于存疑或者观望的状态。

其二,缺乏完备的文化传播机制。缺乏专业的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少,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参与活动的核心力量是退休教师、工人、管理人员等,中青年人通常不参加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不强。学校虽然会开设独特的文化课程,但通常不是永久性课程,这些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三,缺乏多方面关注支持。首先是缺乏政策支持,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案例都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明确的、可套用的规划与经验,因此很难得到上级部门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其次是资金支持,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已有的活动和形式的款项来源单一,主要是街道社区的活动拨款或个人捐款,这使得现有的传统文化建设的规模范围和形式受到局限。再次是缺乏基础工作人员的认同与支持,一线工作者作为政令推行的具体落实单元,如果不能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利用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反而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甚至起到反向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方式探索

当前,社会整体环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有着显著的改变,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旗帜鲜明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的社会大环境,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步伐。

1、创新文化融入方式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中,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和决定的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浪潮,将社区治理概念同时代的潮流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的内容和方式,选择符合人民接受度的形式,努力达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值,并争取让人民乐享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融合,是一次古与今治理经验的交汇,是古今思想智慧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创造性思维,转化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阻碍,汲取现实可用的传统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力强的价值体系和基层治理规范,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3]

2、治理社会冲突根源

当前,基层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对立和冲突现象,对于各类群体性事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必须摒弃的,必须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寻找基层社会矛盾发生的根源,以恰当、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活动,通过活动强化思想的引领。

一是开展丰富多元的表彰活动,评选身边优秀的人物和感人事迹,并大力宣传和奖励。妇联、街道办可以牵头评选诸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优秀代表人物,通过网台联动的方式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二是挖掘家风、家训的珍贵内涵。召开家风、家训分享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良好风气;在社会范围内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营造和谐规范、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构建风清气正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是举行“好家风故事分享会”,通过讲述家庭故事和身边先模人物事迹的方式,评选具有榜样带头作用的家庭,引导干部群众对家风家规家训进行热烈的大讨论,鼓励群众将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把“家庭美德”故事发扬光大。

3、加大教育力度以重塑社会价值观念

教育拥有难以比拟的影响和力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教育中获得的,可以说,教育能够让人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教育引领能直接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推动预期目的的快速实现。因此要明确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整其所占比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地点与环境、接受思想教育的群体。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飞速传播,因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背景之下,部分民众出现了没有敬畏心的情况,没有敬畏心就没有规则意识,这会容易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步入一种无序状态。[4]所以,重塑基层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要重塑能够获得群众认可、现实可行的主流文化体系。[5]这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客观性,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重塑过程中发光发热。

从现实已有的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推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孝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尊老、敬老、孝老正呈现化风成俗的趋势,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6]

二是家庭内部关系呈现越来越和谐的趋势,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好,孩子和年轻人呈现出心理健康成长的好势头。

三是邻里之间关系呈现比较好的趋势,大家都多了一份礼让、歉让。

四是村风民风出现向好向正的较好势头,信訪案件只降不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里支持干部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增强趋势,老党员、老干部都带头支持各项工作。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的中国已非昨日,文化自信成为必然要求,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推动和实现基层社会转型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的做法,很多地方在实施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和社会影响。在一些效果理想的试点社区中,人们心中的戾气正在不断消散,社会风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区邻里相亲相爱,越来越多的人重拾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从借鉴经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方面是可以实施或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具体如下:

1、制定长期发展计划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目光应当长远。频繁地变动政策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而言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远稳定的政策和目标也能够对其他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作用。积极发现和调动传统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途径,唯有统筹全局、增强文化信心,才能更好地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2、积极创新治理方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将创新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来说,创新确实是至关重要,古人说“不破不立”,引申到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不创不立”,不创新就无法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量体合身”的框架,不创新就无法在内卷日益严重的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在社会蓬勃、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合理的、持续进行创新,方能让基层治理焕发勃勃生机。

3、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其中就蕴含着底线规则、道法自然的真谛。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文化点是否积极正向、是否歪曲事实、是否含糊不清,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新发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但绝不能损失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有充分理解和考察研究,因为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为所欲为、混用乱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样的运用与传承,毫无生命力可言,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谨守底线原则,紧随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党的领导,正确传承和运用传统文化。

4、加强文化场所建设

提高文化场所的利用率。调研考察供需情况,为居民自发的团队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充分了解群众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设施等问题。

5、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合理利用本地特产、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例如与建设特色小镇相配合,发掘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文化带头人、民间文艺团体等,打磨本地特色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现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例如民谣、小调等,加深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与道德素养。[7]开展极具特色或具有引导作用的活动,例如与本地历史文化、美食、风景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忆苦思甜、追忆先辈的红色教育活动,强身健体、协同合作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弘扬传统文化,让好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结 语

中华文化蕴涵着古老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人向善向上,直指人心,让人为善去恶;抑制人性弱点,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将其丢弃,便是割断了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几千年的淬炼,是集东方智慧之大成,是本民族的立身之本,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守护好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命脉,拒绝本末倒置、鱼目混珠,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中华文明的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尝试,从长远观点来看,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人民群众跟进,坚持全面行动,重建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干群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和美幸福社区建设。

注释

[1]叶战备:《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载《江苏社会科学》,2018(1):18-23页。

[2]宋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载《人民论坛》,2019(18):80-81页。

[3]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16(8):81-85页。

[4]张康之:《论伦理精神》,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4-145页。

[5]唐沙:《社会治理视野中市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57页。

[6]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载《民俗研究》,2015(2):31-35页。

[7]杨建华:《传统基层社會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90-94页。

作者简介

王玫清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基层社区传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社区大作战
基层在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