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定 王申春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柳绿花红。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办、铁军书画社承办的“新四军将帅肖像印展览”隆重上线。175方肖像印,生动地刻画了新四军将领听党指挥、驰骋疆场、文韬武略、英武豪气的风采气概。與前几次何平先生好评如潮的肖像印展览一样,上线刚刚4天,点击量就超过1.6万人次。一时间,观众走进新四军后代何平于方寸之间营造的艺术世界,线上线下再次掀起回望峥嵘岁月、弘扬铁军传统的新热潮。
仲春时节,在南京城中一个仅有9平方米简朴整洁的工作室里,我们与何平促膝而谈。
与共和国同龄的何平,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板寸白发,给人干炼、果敢的硬汉印象;声音宏亮,元气充沛;一双大眼亮而有神,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笃定的神情。
“我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亲1938年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后跟随罗炳辉将军的五支队、第二师,征战皖东、淮南,反‘扫荡,反‘磨擦。”访谈从何平的家世聊起。
何平说,他从小听着父辈的战斗故事长大。前辈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的意志品质,深深浸润了少年的心灵。从记事起,他就对新四军将士充满了敬仰之情,奉为人生楷模。1968年,何平参军来到光荣的空降兵十五军四十四师,在火热的大熔炉里砥砺品质,淬火锻造。后来,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先辈的精神始终如影随行。2009年退休后,他潜心钻研少年时开始痴迷的篆刻艺术,并将先辈的精神品质贯注其中。10多年来,他篆刻开国领袖,篆刻新四军将士,一方方红色印章,倾注了他对老一辈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流血牺牲的崇敬之情,倾注了他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厚情怀。
3张老式条桌将工作室分隔为3个环环递进的操作空间:阅读资料、描绘底稿和刻制印章。木质书架上各类篆刻艺术书籍和人物传记,虽满满当当,但整齐有序,一如他治印的风格,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多年来,他以再现开国领袖将帅的人物风采为切入点,紧扣肖像印“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专一性”四大特点,专注不懈,精雕细琢。“我的作品中是亿万大众十分敬重并熟悉的红色人物,所以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尽可能达到神似。要使观众通过印面人物形象,不但看到人物的年龄、身份、时代背景,还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独特气质。”
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每创作一个人物,他都要骑上自行车跑图书馆借阅资料,有时还四处奔波,走访将帅后代,收集人物各个时期的照片。根据人物特点,构思布局架构,推敲明暗虚实,最后上石篆刻。凡有缺憾,哪怕一星半点,坚决磨掉重刻。有的作品三番五次推倒重来,耗时半年之久。
说到这里,何平举起一幅粟裕将军的肖像印放大稿给我们欣赏。粟裕将军面带自信的微笑,目光深邃,仿佛蕴含着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身经百战、克敌制胜的传奇经历。何平坦言:“这幅印的特点是去除脸廓部分,大胆留白,力求用最简洁的线条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它是我努力体现布局严谨、布白均匀、虚实均衡、会意贯通的印学原理的代表作之一。”
用古老传统的篆刻技艺呈现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让后来人铭记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成为何平这位光荣在党50年的新四军后代的初心使命。
“篆刻过程中,我时常有一种穿越感。绘制底稿时,开国将帅们仿佛身披硝烟走到我的面前,将过往的故事娓娓道来;刻制印章时,他们又好像站在我的身后,与我一起完成作品。”铁汉也有柔情。说到这里,何平的眼眶湿润了,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2015年6月,何平的作品参加了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受到广大观众和众多新四军将帅夫人、子女们的高度评价和喜爱。人们在一幅幅肖像印前合影留念,久久不忍离去。
2019年国庆70周年前夕,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与江苏省文联在南京隆重举办“向共和国致敬”——开国领袖将帅肖像印暨书画展,何平的600多方肖像印成为展览的亮点。时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高度评价何平以刀为笔、以石作纸,谱写红色印记的成功实践,称赞他将造型生动、形神兼备的当代肖像印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高度。陈毅长子、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一副会长陈昊苏欣然赋诗:人民革命将星雄,玉石印章映伟功。勋铸新邦千代壮,名传故国万年红。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