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文
2021年5月30日,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新安旅行团的丰功伟绩:
当年,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缅怀新安旅行团(以下简称“新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作风。
(一)古庙里的新安小学
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当时的地点在现在的淮安区萧湖公园里。那时候,在萧湖广济桥的旁边有一个古寺庙,叫周宣灵王庙,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地方。这个庙后来由在淮安做盐运生意的徽州商人重新整修,同时也成了徽州商人聚会议事的会所。因为徽州境内有一条新安江,旧时徽州又称为新安,所以这个会所,被命名为“新安义所”,又称“新安会馆”。
1929年,会馆邀请徽州同乡、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来淮安办学。
陶行知先生经和徽州同乡会几个人商量,决定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宗旨,在苏北开辟出中国乡村教育一块新的试验田,派来了晓庄师范李友梅(中共地下党员)、蓝九盛、吴廷荣3位毕业生来淮安开展建校工作。
临行前,陶行知召集3人谈话,提出了3点希望:
你们此次到淮安去,是一支远征的军队。你们3人要能够和衷共济,凡事都以农人和儿童的利益为前提。
我们是树起新教育的旗帜,同旧的传统教育奋斗。我们要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你们要抱着我们的主张去那里开疆拓土,到那里去做一种新教育的试验。将来,我们的主张能够在那荒凉的江北发芽、抽条、开花。
你们到那里去,是为那里的农人和儿童办学校。你们要训练当地的农人能够起来自己保护自己的学校,又要培植你们的学生能够起来办理他们自己的学校。然后,这种新教育的力量才能永远推动,永远产生新的效力。
1929年6月6日,由陶行知先生担任校长的新安小学正式挂牌。1930年,陶行知派来他的弟子汪达之接任新安小学校长。
新安小学创办初期,经费主要来自陶行知的资助和其向社会各界争取的资金。1930年4月,南京晓庄学校遭国民党当局查封,陶行知被通缉,新安小学也因此陷入困境。最苦的时候,汪达之的口袋里只有两块钱。无奈之下,台和中、蓝九盛脱下身上的大衣,饿着肚子一早跑三四十里路,到清江浦去找当铺当钱。八成新的两件大衣,人家只肯出两块钱。一气之下又饿着肚子回来了。
因陶行知被通缉,大家通过各种渠道给陶行知先生捎信,陶行知收到信得知情况后,十分感动,立即回信,称赞他们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
1933年,为打破传统校园教育边界,汪达之决定开启“社会即学校”的尝试,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进一步实践生活教育理论。10月22日到12月中旬,由7名学生组成的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修学旅行。他们“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社会实践轰动上海,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修学旅行计划由陶行知亲自制定。在上海,新安兒童旅行团深入工厂、棚户区,了解工人和平民艰苦生活;参观一二八抗战遗迹,见证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和报童一起卖报体验生活;到大学发表爱国演讲。这一系列活动,让每个团员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成功实践,令陶行知非常高兴,称赞他们是新时代的无价之宝。
(三)新安旅行团的诞生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巨大成功,让汪达之兴奋不已。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构想在他胸中酝酿。
1935年10月10日,这是一个让无数人铭记一生的日子!清晨,细雨霏霏,新安小学的礼堂里,汪达之将在校的孩子托付给了郭青老师,左叮嘱右叮嘱,然后带着他的“新安旅行团”整装待发。每人一件白布衬衫,一条蓝色士林布工装裤,脚穿一双蒲草编织的蒲鞋,背一只挎包,拿一把雨伞,两个人合捆一个行李卷。
一场宣誓仪式正式举行:“本人愿参加本团生活,誓以忠诚谋团体生活发展,为生活教育努力,为民族生存奋斗!如有违反团体生活,不忠于团体生活行为,愿受团体严厉制裁!此誓。”
运河堆堤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们。人们想起了两年前的那一场“自动旅行”,7个孩子自己闯荡大上海,今天,汪校长带着14个学生要奔赴全中国,这是何等恢宏的气魄啊!
你看,他们排着一列整齐的纵队向轮船码头进发,左林打着一面缝有“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社会即学校”字样的蓝底的三角小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顾问汪达之走在最后压阵。蓝底团旗迎风招展,团员们英姿飒爽。他们带着仅有的50元现洋、一套电影放映工具和15颗勇赴国难的赤胆忠心登上了“达通号”小轮船。“新安旅行团”,一次彪炳史册的伟大征程开始了。
新旅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以文艺为武器,向千百万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开展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运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独特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统区,新旅放映国难电影、举行座谈会、演讲会达400余场次;组织青少年抗日救亡团体45个,推动5.5万青少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编辑出版了21本抗战丛书、35期儿童报刊。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旅组织18万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少先队;创办各种儿童报刊近百期,绘制发行各种宣传画片数十万份,并创作了大量歌曲和剧本,为抗日军民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在解放战争中,作为一支文化劲旅,紧随解放大军转战南北,参加土改斗争、慰问前线将士,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从渡江战役到“打着腰鼓进上海”,处处留下了他们奋进的足迹。
17年的光辉历程中,新旅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谢觉哉、林伯渠、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宋庆龄、冯玉祥、李宗仁、陶行知、田汉、冼星海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周恩来一直为新旅的生存发展殚精竭虑,多次接见新旅团员并寄予厚望:“家乡出了你们这支抗日的儿童团体,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到学校去、到工厂去、到码头去、到街头去进行抗日宣传!”
更让新旅倍感鼓舞的是,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给新旅回信,勉励全体团员“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旅从组建之日起,就奠定了她爱国的本质,没有爱国理想,就没有新旅。
没有爱国情怀,就不可能立下“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誓言。
没有爱国之志,就没有“为民族生存奋斗”“要把旧中国来改造”“把一切民族敌人都打倒”的报国信念、救国理想。
正如一位诗人所写:
他们可以不走的。
他们要上学,要读书,要回家,要游戏。但他们要走,义无反顾。
(二)顽强的英雄主义精神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新旅的孩子们,他们响亮地喊出:“要饭也要去抗日。”就像他们在团歌中唱的:“不怕他水深,不怕他山高。”就像《新安进行曲》中唱的那样:“新安,新安,新中国的少年!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敌人的凶残!”就像武汉危在旦夕之时,他们依然战斗着,唱出“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的壮丽交响。
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们不怕;
在日寇大“扫荡”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不怕;
在炮火连天的北撤路上,他们不怕;
在解放两淮的战斗中,他们不怕……
我在《新安旅行团》一书中这样记述:
1945年8月底,新四军三师攻克两淮(淮阴、淮安)的战斗打响了。
在解放淮阴的战斗硝烟里,穿梭着新旅团员们的身影。他们不怕牺牲,穿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在距敌不足百米的工事里,新旅团员王德威、陈强等人冒着枪林弹雨,冲到阵地上张贴标语,将慰劳品、慰问信送达攻城战士们的手中,在前线唱歌、打快板,和战士们一起向敌人喊话宣传。
在总攻的冲锋号声中,团员们随攻城部队爬上云梯,登上城头,跟着战士们冲进城里,进行激烈的巷战,遍地都是敌人的尸体和我军的伤员,他们帮助卫生队抢救、运送伤员,参加了清理残敌的搜索工作,张贴“活捉潘干臣,解放淮阴城”的标语,真正经历了一场战争的考验。
9月22日,又参加了解放淮安县城的战斗,他们同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
生存的困难,他们都遇到过;生命的危险,他们都经历过;能到的前线,他们都到过;能突破的封锁,他们都突破过。他们是一群孩子,却是真正的英雄!
(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
新旅的集体主义精神,她的发韧,来自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熏陶下的汪达之这一批引路人。这批人在极端困难的办学条件下,奉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涵养了新旅在困境中民主自治、友爱互助、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任何时候,新旅的每一个人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早会、寅会,他们三省吾身,检讨自己的得失;遇事大家商量,困难集体解决;學习知识,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行军路上,他们一路携行、一路搀扶。
我在《新安旅行团》中介绍了新旅团员的日常生活场景:
儿童部过集体生活,每天做什么事情,一条条都写在黑板上。大家轮流当值日生,负责掌握那一天的时间,主持那一天的活动。早上一吹哨子,大家一起起床、一起洗脸、一起吃早饭。吃饭时围着桌子站好,等到齐了才能动筷子。上午读书、听大同志讲课,不懂的问题当场问,还要做笔记。下午一起到河边洗衣服赤着脚在浅水里蹦来蹦去。肥皂是团部发的,毛巾、牙刷、牙膏都定量供应。每天晚上最后的一个日程是开生活会,大家讲讲一天的收获和体会。有什么缺点,做错了什么事,都要在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就在这种集体生活中熏陶、锤炼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行军路上,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大哥哥大姐姐抢着为小弟弟小妹妹背背包,搀扶着向前奔跑。
“不嘛,我能行!”“不,我自己来!”“快给我,跟上队伍!”
这样的话不时地响在路上,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崔海波赶着牛车,为了多拉一点集体的东西,他自己背着两三个背包走着。陶影生病了,不得不随行李躺在牛车上,崔海波生怕她冻着,脱下棉衣给她盖上,自己顶着寒风赶车。陶影感动得掉下了热泪。
夜行军的路上,黑暗中看不见人的脸,依稀的星光下,只有影子随行。有的人先是瑟瑟发抖,一会就大汗淋漓。走到半夜,又困又乏,但是不能停步。有的人实在太困了,只是本能地移动着双脚,迷迷糊糊地向前走,走着走着,竟然边走边做起梦来了。“扑通”一声,有人被小土堆绊倒了,做梦的人才醒来,浑身惊出了冷汗,振作精神继续前进,直到天亮,才走到宿营地。
有一天夜里,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大家住在一个破庙里。各人都睡在地铺上。烈士的女儿、10岁的李静刚来新旅不久,是全团最小的团员,为了照顾她,大姐姐们找来一块小黑板给她搭了一个小床。睡到半夜,突然地动山摇。“地震了!”有人大喊一声。
李静一下子被震到了地上,吓得大哭起来。团里的大姐姐们不顾安危,奔了过来,紧紧地搂着她、护着她,直到大地停止了晃动。大姐姐们搂她入怀的那一刻,让李静温暖了一辈子。
这是一个伟大的团体,更是一个伟大的集体,这是一群人,更像一个人!集体的力量,集体主义的光芒,照亮着新旅前进的方向。
(四)辉煌的创造主义精神
新旅的创造,她的源泉来自于学习,新旅的学习作风,让每个人铭记一生、受益无穷。
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强调学习是灵魂。
在山东行军的路上,新旅团员秦守荣就给自己订出了一份《半月学习计划》,其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境界让人动容:
第一、学习上:
1.要看4本书:(1)《关于斯大林的传说》;(2)《列宁和斯大林的故事》;(3)《王贵与李香香》;(4)《表》。这4本书看完以后,写读后感和笔记。2.写诗1篇,内容是一个小孩子怎样翻身的,这个材料是我做儿童工作时得来的。3.隔一天写1篇日记。4.要了解两个时事问题:(1)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很快的到来?(2)反动势力为什么必然会垮台,而民主势力又为什么会胜利?5.学习时应该专心学习,思想上不要胡思乱想,要很认真地学习。
第二、生活上:
1.整齐清洁,5天换1次内衣。2.要找4人个别谈话:(1)郝杰;(2)鲁正;(3)余允绍;(4)黄叔宽。3.要学会下象棋。
第三、要改正的地方:
1.不哭,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去找大哥哥来帮助。2.要虚心的去接受同志们对我的意见。3.在和别的同志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态度,要很好地让步。4.性子不要急,要很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第四、坚决要完成,每天都不能忘记的:
1.坚决要完成上面所订的计划。2.每天一定要订计划和检查计划。3.在小队里要表现得好,积极带领干,在各方面争取做模范。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就是基于学习之上的实践的创造;诸如,“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开天辟地”“在教育上革命、进而办一种革命的教育”,这些无一不是创造。新旅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实践,让每一个团员收获了创造的真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在《新安旅行团》一书中列举了新旅团员创造的14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儿童自动旅行团;
中国第一个电影放映队;
中国第一所民众的抗战大学;
中国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瞄准具;
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轰动全国的经典样板戏京剧《杜鹃山》;
中国第一枚油画邮票;
中国第一代反潜攻击型核潜艇设计研制;
中国首创的计算机音乐信息系统;
中国首例计算机乐理教学软件;
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儿童小说《清晨》;
解放区第一份儿童报;
苏北根据地第一所幼儿园。
……
无数的“第一”、无数的经典在新安旅行团团员手中创造。
1992年,新旅团员孙肖平在美国访问时,乔治华盛顿大学报告会上,有人问他:“你在中国读的是哪一所大学?”“我是新大毕业的!”他脱口而出。他所说的“新大”,就是新旅这个社会大学校!
新安旅行团17年的历程,先后加入新旅的团员有6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就有200多名。徐之光、张平、汪达之、纪宇、童常、范政、张拓、白晞、王德威、肖鋒、张天虹、管荫深、岳荣烈、陈明、范敏言、曾里……这些英才灿若群星。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在中华民族的星空里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