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眨眼,一眨眼就长大了!”

2023-06-15 13:43王俊煜
第一财经 2023年6期
关键词:养育长辈小孩

王俊煜

我的小孩叫扬。前两天给他过了4岁的生日。回想起他刚出生的那一天,医院值夜班的护士对抱着他睡觉的我说,“别眨眼,一眨眼就长大了!”。4年的时间,真的是一眨眼就过了呀。

“五一”假期时,我独自带扬回了趟潮汕老家串亲戚,前后7天。我确实没有一个人带他出过远门,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搞定,也让妈妈过一个轻松的假期。

过去几年,我陪他的时间没有自己希望的那么多。2016年开始做轻芒时的美好愿望是,等有小孩的时候,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相对比较稳定了,这样子我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有更多时间花在家庭中。

只是等到扬在2019年出生的时候,做的事情还远远不能说稳定。不仅如此,抱着未满月的扬,我反而更笃定好的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开始了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最后来看似乎是工作和家庭两边都没有做好,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减少了不少,但又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在家里、承担足够多的养育责任。

可以给自己找出不少借口,但结果就是这样的。

今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春节后我们原本请来照顾小孩的保姆请了两周假。妈妈有正经工作,我看起来没有什么正经工作,因此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大部分时间是我待在家里带娃。后来保姆请假越来越频繁,我数了一下发现出勤率还不到一半,反而我变成了需要随时待命的替补,这不大对劲。于是我们辞退了保姆,大部分的工作日里就是由我来陪他 了。

日常要做的事情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多,而且家务后来我们也请了钟点工帮忙。如果孩子没有生病,白天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的,只是一般三点多就得往家里赶。买菜、收拾一下家里,然后去接小孩回家,陪玩、陪学习、做饭和陪吃饭、给他洗澡、讲睡前故事……取决于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只要妈妈在家,他现在一定是黏着妈妈的,我想这也是因为我过去花在他身上的时间远远没有他妈妈多所得到的一个必然结 果。

出门在外,就全天24小时都由我来负责 了。

扬也不小了,介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有一些自理能力,带起来没有那么难。我们之前出去旅行时就像搬家一样,连锅都会带上;现在,一个登机箱就可以装下我们两个人的行李,包括一大堆他要玩的玩具。而且,他和我相处的方式与他和妈妈相处的方式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我猜还是因为他和妈妈之间有更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可以尽情地“使用”妈妈,撒娇、发脾气、凶、打……而在跟我相处的时候,他相对还是冷静的,和妈妈带的时候比还是轻松多了,相对于许多妈妈的日常来说,我这个算是低难度关卡。

但即使是这样,一天下来还是很疲惫和焦虑的。刚开始的几天,我连给自己洗澡的时间都没有。阅览室里有不少颇受欢迎的探讨性别议题的文章,是这些文章告诉我,带娃有显性的工作,但日常更多的是大量隐性的工作,也有很多情绪压力。真的动手来做,还能感受到更多。

比如,很多妈妈都提到过,带孩子的时候时间会被切得很碎,因为随时需要响应孩子的需求。扬还没有完全建立“世界并不是以我为中心的”的意识,和他待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旁人看起来我闲着,我也没有办法有任何自己的安排,需要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他身上。扬又是个精力旺盛的小男孩,这样子下来,一天从早到晚的碎片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焦虑不可避免。夜深人静,等他睡着,抓紧把衣服洗完,本来应该抓紧时间去睡觉,但说来好笑,可能是因为累过头了反而睡不着,习惯了碎片化的节奏,只想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不想费任何脑子去认真阅读。我对自己也会进入这种状态感到惊讶,过去的我要是知道了,一定会把我的堕落痛骂一顿。

独自带娃旅行后,我把感受发在了即刻,获得了不少表扬,线下也是,见到的亲戚也会夸奖我。但其实这里收到的每一个表扬,都是在提醒我们养育责任、劳务分配不平等的现实。

又比如说,毕竟是回老家走亲串友,有不少一起吃饭的活动。以前小的时候满屋子追着跑喂饭,妈妈自己都吃不上几口。现在虽然长大了,逐渐在建立“吃饭是你自己的事情”的原则,以宣传引导为主,让他自己决定吃多少,但还是需要不断和他沟通,他也会随时跑下桌去玩耍,这就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有时候他刚吃了一点就说吃飽了,长辈们会担心他没有吃饱,而且小孩子吃饭,你知道的,不仅吃得慢,还会把自己身上和四处弄得乱七八糟,长辈们常常会出于善意想帮忙喂,但这对我来说反而是个干扰,需要礼貌拒绝。还要兼顾饭桌上的聊天,长辈们会询问关于孩子的各种问题、提出各种育儿建议……

在长辈们的面前还有一种隐性的需要证明“我们带孩子带得还不错”的压力,这也是我以前没有感受到的。这还是与我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对于妈妈来说,在陌生长辈面前的压力只会更大。人们经常会在背后评头论足,说某个妈妈做得好、某个妈妈做得不好。其实这不限于长辈。当孩子在飞机上哭闹的时候,我都不敢转头去看旁边的旅客是不是在盯着我看,他们心里一定在咒骂我;孩子在外面打了别的小朋友,闯了别的祸……目光也一定是投向你的。这种压力,是我原来没有太注意到的,似乎也没有听人提起过。

情绪劳动也会消耗很多精力,承接孩子的情绪需求并和他一起成长。你希望他的童年过得快乐,又希望他能好好长大,所以并不希望简单粗暴地用家长的权威来管教小孩,而是更把他看成和我们平等的个体,只是需要理解在生理上他还不具有很多能力。比如,控制情绪的能力、作出承诺并信守诺言的能力、理解行为后果的能力……要接住孩子的情绪,你自己需要先有一个更强大的能量。我自己又是内向的人,只有独处才能补充能量。自己能量充足的时候,还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但当自己很疲惫的时候,有时候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生气,事后还得向他道 歉。

举个例子,吃饭的时候孩子很容易会不耐烦,用103分贝(我测了)的声音大喊大叫,我担心长辈们会不满意,觉得我们没有把孩子教好,也有些生孩子的气。只是我后来想到,其实这种活动本来就不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的,而是以大人为中心的,凭什么要孩子来100%配合大人们呢?这样子换到孩子的角度来想,就好多了。让孩子在这个场合不要觉得太无聊,同时也避免孩子对成人的活动产生过多干扰,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上班还是比带娃和做家务轻松多了。上班可以摸鱼划水,带娃不但不能,还得随时保持饱满的情绪。工作中,沒有哪个项目如此细碎、不分昼夜、工作时长巨大、日复一日且看不到尽头,而且努力不一定有预期的回报。以前我做用户研究的一个结论是,有娃之后基本所有的精神需求都会断崖式下降。但原来只是知道,这几年才有切身体会。

旅途结束后我把上面这些感受写了出来,发在了即刻,获得了不少表扬。线下也是,一路上遇到的出租车和空姐都问过,“咦就你们俩吗”,见到的亲戚也会夸奖我。但其实这里收到的每一个表扬,都是在提醒我们整个社会养育责任、劳务分配不平等的现实。我做得并不好。过去我可能也和很多爸爸一样,以工作为由逃避了养育责任。我只是浅尝辄止了一下,有一点体验,就觉得超出预期了。而妈妈全身心去照顾小孩的付出反而是天经地义的。用我在即刻上收到的回复来说,“这仅仅是母职的冰山一角”。她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自己也不认为是劳动了,“已经活在这些日常中了,已经没有精力再去观察这些日常,甚至是在单身闺蜜来做客的时候才被发现承担了如此这般,而自己似乎已经把自己封口”。

我写出来,是因为那段时间看到许多关于性别议题的辩论和争吵,似乎有很多男性并不理解做妈妈的付出和辛劳,甚至会觉得妈妈每天待在家里是很轻松的,“闲着”。我也不能说我很理解,但至少比平均水平多理解一点吧。我来讲,角度会不太一样,可能更容易让其他男性理解:除了你看得见的工作,还有更多你看不见的工作,更别说我们很难体验到的永无止境的孤独、长期晚上不能睡整觉对健康的损害、和婆婆相处的压力和不自在……

至少,不要拿上班当逃避养育责任的借口吧。

不过,我目前这个状态还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我还没有放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只是暂缓了。对我来说,创造作品和认真养育小孩之间似乎只能二选一,并不存在某种平衡,因为两件事情都是需要投入全部的身心才能做好。带小孩有很多繁冗重复的事情要不断、反复地做,而这些事情是站在“创造”的对立面的,现在我的时间是支离破碎的,而创造需要大段聚精会神的时间,也很难预期有产出。

就像写这篇专栏一样,最后还是请妈妈请了一天假来照顾孩子,我跑去咖啡馆才能 写。

爸爸们可能一直觉得工作、财富、社交更重要。但许多工作往深了想,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做个好爸爸。最近有不少公司裁员,我听说有个被裁的Meta高管在Blind上感慨,被裁之后终于做了一个好爸爸,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

当然,我似乎只强调了辛苦而没有提到获得的快乐。补充一个快乐的小片段吧。在汕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玩到12点多才睡觉。我以为他睡着了,轻轻说了句“我爱你”,没想到他迷迷糊糊回了一句“我也爱你”。

我还没有来得及感动,他又补了一句,“但是……”然后就不省人事了。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的后面是什么了。

猜你喜欢
养育长辈小孩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长辈篇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长辈们的教诲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