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整体教学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6-15 00:48宋春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宋春丽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向学生传递新知,更要让学生在接纳新知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法,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本细读中,通过推敲词句、还原生活,初步感受传统文化;在类比、对比等群文阅读活动中,拓展视野,了解传统文化的更多知识;在主题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内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创设从课内到课外的整体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整体教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0-0053-03

整体教学法指的是应用整体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体验人生,掌握知识,控制学习进度,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法是一种自主、高效、有序的学习方式,它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新知,完善认知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展开传统文化单元的教学时,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彼此之间的关联,采用整体教学法,构筑整体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学习活动中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本细读,升华情感

只有细读文本才能感悟文本,才能深度融入文本,才能为整体教学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细读文本,反复推敲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蕴含在文字背后的隐形学习资源,感受深厚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推敲词句,体验艺术精髓

在中华传统文化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整体教学法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按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内化反思的步骤体会作品中蕴藏的情感。首先推敲作品中的字词;然后,挖掘其中的艺术精髓;最后,和伙伴进行互动讨论,整合彼此的观点。这样的琢磨推敲,有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时,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设计中华传统文化单元课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看似普通的词句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如在《北京的春节》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倒是农业社会的—种自傲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用‘自傲来形容腊八粥呢?只是熬粥而已,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如果继续推敲,学生就能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意。首先,从文本中学生发现作者展示了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各种材料,体现出熬粥好像一个“小型的农产展览会”。其次,学生了解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材料用于熬粥。这样,学生就从“自傲”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文化自信。

推敲词句能使学生深度融入文本,感受作者在架构文本时的匠心独运。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从自主学习到合作反馈、取长补短的过渡,而且使文本细读活动变得更系统化,能更好地提炼出作品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学生还从中学会了借鉴,学习到名人大家遣词造句的独特手法。

(二)还原生活,体验撼人气魄

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内化反思,这可以通过还原生活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读到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思考其中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教学《腊八粥》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思考这段文字是否可有可无。学生发现这段文字首先展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样子,如“妈,妈,要到什么时候……”“那我饿了”等;其次,文字中也展现了妈妈的坚决和执着,“要到夜里”“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教师在分析妈妈为何如此执着时,可以还原生活,让学生说说在过年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也是妈妈坚持不让自己做的。有学生说:“过年的时候我妈妈就怕我砸碎碗,认为这样不吉利;过年的时候也不许说脏话,她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结合生活经历,学生从妈妈的话中感受到其对传统的坚持和固守。而从八儿的话中,学生感受到腊八粥的确很诱人,是传统饮食的精华。结合这些内容,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煮腊八粥在百姓心中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茅盾提出:“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而传统文化最终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端倪。要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搭建体会与感悟的平台,将他们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能将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并进行思考,他们就会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对内容的理解也会上升到新的台阶。

二、群文阅读,开阔视野

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文章比对中发现异同,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展开教学,给学生呈现合适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赏析和整理文本,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类比,丰富知识内蕴

层次化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层层递进的阅读。首先,从文本细读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基礎认知;然后,展开群文阅读活动,达成共识;最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阔视野,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

如教学《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类比思考:“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大家发现传统节日总是和传统饮食分不开,大家还知道其他传统节日中有什么传统美食吗?”这样,学生进行类比推理,从春节的传统饮食推理出其他传统节日的代表性饮食。同时,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认识。例如,有的学生发现孟勇编写的《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一书中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各个传统节日的相关饮食,同时介绍了其来源。如在介绍元宵节的时候还介绍了民间传说“照田蚕”,描述了“文帝登基平吕乱,与民同乐惜盛世”等传统故事。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学生的认识更丰富了。

要注意的是,类比是一种不充分的似真推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猜想后进行验证,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丰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对比,形成知识体系

对比是指将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先提出问题,找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然后在课外群文阅读中尝试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更充分的了解。

如学习《藏戏》后,学生提出想要了解一下藏戏和京剧之间的差别。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阅读活动,让学生尝试收集更多介绍藏戏、京剧的资料,并在对比分析中系统性地了解两者的异同点。如有的学生阅读了《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京剧谈往录》《国人必知的2300个京剧常识》等介绍京剧的文章,也阅读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藏戏》等著作。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异同点对比,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它们的起源不同,藏戏起源于宗教艺术,而京剧则起源于徽剧。”有的学生说:“它们的演唱模式也有所不同:藏戏一般分开场仪式、正戏、吉祥收尾仪式这三个部分,体现了宗教性;京剧并没有这样的特点。”

在学生广泛阅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小论文的创作活动。这能让学生整合自己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各种阅读经验,从而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综合实践,弘扬精神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主题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会产生深刻的感受。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提升教育实效。

(一)主题探究,追溯风俗渊源

生活化也是整体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传统文化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的重要性,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主题探究类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追溯各种风俗的渊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提炼知识、整合归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更深刻。

在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教师设计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尝试去了解春节的来源以及自己家乡的春节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它的来历是什么。有的学生提到自己的家乡有独特的春节风俗,就是在除夕时会在院子里撒一些芝麻秆,并在房门内放上挡门棍,寓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该学生还探究了该风俗的起源,原来是为了赶走年兽,人们认为年兽走进院子就会踩到芝麻秆而发出声响,就会被吓走。有的学生提到自己的家乡在新年不允许扫地、洗头、丢垃圾,认为这样会扫走财运、丢掉好运等。在主题探究中,学生发现了不少被自己忽略的傳统民俗,了解了它们的起源。学生的见识在追本溯源中变得更为广博,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系统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优化沉淀,引导他们总结自己在主题探究中了解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展开自主建构,真正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

(二)动手制作,播撒乡情乡韵

动手制作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并进行特色物品的制作。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乡情乡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精彩。

如《北京的春节》中提到风筝、年画等春节期间常见的事物,却没有详细地进行描写。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实践活动,首先了解年画、窗花等和春节有关的民俗工艺品,然后试着展开制作。如有的学生对年画颇感兴趣,发现虽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年画,但是年画的内容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基本上都是体现吉祥如意的内容。该生决定在展现家乡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将时代性融入年画中。于是,在画胖娃娃这样的传统年画造型的时候,将其设计成嘻哈造型,并且在背景上画上了繁华的街市,体现出时代性。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创作的年画、剪纸作品装饰教室,并组织大家参与到“庆新年”的主题活动中。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加真切和丰富的内心体验,升腾起强烈的民族情结。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实践创作的成果,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进一步展开归纳总结,说说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会,在自主表达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内化。

整体教学法强调模型化、层次化和生活化。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以思维模型为切入点的,所以要注意单元教学的整体性,选择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构筑教学统一体。其次,教师要积极构筑从课内到课外的教学框架,逐步拓展、深化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注意体现单元教学的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学以致用。这样设计传统文化单元课程,能够体现整体教学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秦莉.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J].读写算,2020(23):25-26.

[2] 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 刘晖.渗透传统,提升内涵: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J]. 教育,2015(48):67.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