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梅 孙鑫
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它意味着终身学习的开始。从要求幼儿园课程“去小学化”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强调“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幼小衔接的过程越来越考虑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水平和学习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幼儿作为幼小衔接主体的主观社会情感体验和感受,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以幼儿为中心,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社会适应准备工作。
影响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社会情感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在培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社会情感因素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及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成长环境和情感氛围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实践研究表明,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支持性的环境能够促进相关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证明了环境对孩子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将孩子的社会适应性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认为孩子学习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与所处的家庭、社区或课堂环境的互动参与。因此,营造能够培养积极情绪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积极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情绪态度。
同伴关系质量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幼儿能够在班级中感觉安全舒适,他们就越能专注于一项任务。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学生之间强烈而积极的情感互动与更高的成绩有关,与同伴关系十分融洽的儿童通常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而关系技能较差的儿童更可能在与人合作、参与活动、适应学校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孩子们的关系质量,预防欺凌和人际冲突的发生,则更能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当幼儿学会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班集体中获得认可,处于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认知水平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认知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不仅能使其获得相对优异的学业成绩,也能让其在与人交流过程中更加自信,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究竟该怎么做?
借助“家庭”力量,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者王培培提出:“在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学历水平、教育观念以及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氛围,都会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孟萍等人选择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影响他们社会适应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到家庭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大班幼儿在适应学习任务较重的小学生活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而是幼儿社会适应性准备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从而导致大班幼儿无法适应紧张忙碌的小学生活。
另外,杨蓓等人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正向作用的包括母亲对幼儿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换句话说,如果母亲很熟悉幼儿在生活中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现以及发展情况,那么幼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的问题便越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借助家庭力量,家园合力才能让幼儿完美地度过幼小衔接过渡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小学生活。
增加生活实践课程,减少文化课的数量
刻板印象中的“幼小衔接”,一直是以小学一年级的文化课知识为重点。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幼儿园及家长过度看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知识的获得,却将“社會适应性”中包含的“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抛之脑后。周芬、周先进等人指出:幼儿园大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会对幼儿自身独立的个性和空间创造、想象能力等造成负面影响。毕钰婷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研究后指出:过度地灌输小学的知识可能导致幼儿提早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造成厌学或者辍学的情况等。李季湄、冯晓霞等人指出:学习品质的培养开始于幼儿的各年龄阶段,关系到幼儿以后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业表现情况。因此,在幼小衔接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要比关注知识本身更重要。
幼儿园应该适当增加生活实践课。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遵守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以及与人合作、交往能力的一种综合性生活实践课。比如,适当增加绘画、舞蹈等幼儿感兴趣的特长班,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均衡发展,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和家庭结构中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产生影响,但除了这些,幼儿自身的条件也不容小觑。幼儿父母的帮助与支持可能使有些问题更快、更有效率地解决,不过这也更需要现代化、创新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之努力奋斗。高倩在文章中指出:“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幼儿提供民主、和谐和有爱的人际交往环境。”毕竟,除了父母,就属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最大了,他们与幼儿的相处时间更长,对幼儿的发展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仍旧传统守旧,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只会夸奖幼儿“做对了几道数学题”“背会了几首古诗词”,并以此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衡量标准,反而忽略了其学习品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幼儿在步入小学后没有很好地适应除了学习以外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即便幼儿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要让他们尝试去挑战和解决。其次,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在体育游戏中,让幼儿在一分钟之内拿到几个球。再次,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当幼儿自己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他去找小伙伴帮忙,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感受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革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观情感体验是反映其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将影响他们未来在学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幼小衔接的工作应该更多关注幼儿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发展。当教师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来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时,幼小衔接工作才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