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精神的相随

2023-06-14 09:02秦彬
现代苏州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陪伴孩子教育

秦彬

当我们从懵懂的少年走进婚姻成为父母之后,如何做父母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有时我们会延续着孩提时代父母教育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的下一代,但时过境迁,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以前的教育理念有时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的子女教育。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家风家教可以代代相承,文学成就斐然的“三苏”,在思想史、建筑史璀璨辉煌的梁启超父子……都是古今父子成名的典范。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占据重要作用,孩子的成长离不来父母的陪伴,一部讲述孝悌仁爱的《弟子规》泽被后世,马卡连柯的《家庭和儿童教育》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性。父母能够教给孩子书本之外的东西,也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陪伴,这是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教育在于日常

父母是孩子生命个体成长的见证人,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使很多父母与子女不能团聚,留守儿童增多,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陪他们身心成长、陪他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父母的陪伴能让孩子有种亲近之感。

阅读赋予孩子童年丰富的想象,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会让孩子爱上阅读,在陪伴阅读图画书《毛毛虫去哪里》的时候,孩子体会到动物之间的友谊,一起阅读小说《小猪唏哩呼噜》的时候,孩子感受到小猪可爱的一面。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家长还应有旅行意识,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踏遍三山五岳,感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意江南,游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塞北,在大自然中探寻书海中所结识的动物植物,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大自然的阔达中与孩子倾心交谈,能解锁孩子隐秘的心灵密码,增近与孩子的距离。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等空间场域,领略这个星球上瑰丽的文化遗产,感受一座城、一件器物背后的文化底蕴。

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孩子们的模仿意识比较强,父母在陪伴中理应为孩子做出表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中则表述为“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爱母爱是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图画书《我爸爸》中父亲成了孩子崇拜的对象,小说《寻找鱼王》中父亲成为孩子成长的领路人,散文集《寄小读者》中充满对母爱和童心的赞颂,文学反映现实,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到年关给村里人写对联的情景,那时我经常围在父亲旁边观摩,也不时拿起毛笔乱涂鸦,受父亲影响,我也爱上了书法,参加了中学书法训练营,外出参加书法比赛获得了奖项。后来,我接过了父亲的一份责任,为家乡书写对联一直持续了15年的光景。

在我的带领和感染下,我的表弟表妹也兴起了书法热,他们笔法渐趋成熟,现已成为单位的书写代言人。等到我成为父亲后,同样抱有让我孩子写一手好字的强烈愿望,这可能就是代代相承吧。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就应当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一个勤奋之人,孩子也很可能成为一个奋进的人,透过孩子能够读出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父母与孩子疏于沟通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的陪伴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的孩子方读小学一年级,每次做作业需要家长盯着才行,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主动找口算题来做,还扬言“我不要做以前的我了”,成为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多了些许宽慰,这是父母无数次苦口婆心交谈的结果,也是学校教育的成绩。在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之前,应当保有耐心,与孩子平和交谈,我深知吼叫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往往克制不住自己,总想给孩子在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之后一个“完整”的童年。

现代人的童年接触到了诸多电子产品,甚至成为他们的负累。我很多亲戚朋友的孩子中考成绩很好,到了高中迷上了网络游戏,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厌学倾向,原本可考取重点的成绩滑落至专科区域,令人无比痛心。

禁不起手机网络诱惑的少年的频频出现,成为众多家长比较头疼的问题。其实手机并非洪水猛兽,需积极引导孩子利用好手机,而这时候父母的陪伴就尤为重要。帮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应以身作则,回到家多陪伴孩子,询问孩子每天发生的事情。试想父母到家手机不离手,势必成为孩子看手机的诱因。让孩子忙碌并自信起来,培养更多的兴趣点,这样或许可使之慢慢远离手机的困扰,投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

纪伯伦在《自由之诗》中描述“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只是对孩子的观念进行引导,孩子有独立之思想,那种从父辈传递到子辈的前喻式文化传递方式已经在急剧发展的社会大浪潮中受到了挑战,子女的想法可能更为先锋、更有主见,这里面既有传统家庭观念的引导,又有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历练,三者的结合能让子女更好地成长起来,但陪伴始终必不可少。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和跨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陪伴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陪伴
题解教育『三问』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