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术理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临床研究

2023-06-13 02:05范明明常雨张艮霜韩海瑞林伟齐晶王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体量表症状

范明明 ,常雨 ,张艮霜 ,韩海瑞 ,林伟 ,齐晶 ,王顺

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常无明确的器质性病因,患者多以腹痛、早饱、餐后腹胀为主诉,多发生在饭后,常伴呃逆、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1]。FD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肝胃不和证为主要证型。该病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其慢性病程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笔者自拟方柴术理胃饮由柴胡疏肝散与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本课题组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方可显著改善FD患者中西医症状、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2]。实验研究表明,柴术理胃饮通过提高FD大鼠胃窦组织P物质(S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表达,并降低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促进胃肠蠕动,改善FD相关症状[3]。本研究观察柴术理胃饮治疗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各院区脾胃病科门诊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60例,其中南岗院区35例、香安院区20例、三辅院区5例。采用SAS10.0软件生成基于分配序列的随机数,每个随机化编号放在一个顺序编号的不透明信封中密封。筛选后,临床研究人员根据随机数字1∶1分配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参与者、临床研究人员、统计人员和研究相关人员均采用盲法。本研究经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0-032-0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FD诊断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4](胃镜和腹部超声均证实无器质性病变);焦虑抑郁诊断标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 分[5],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8分[6]。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制定肝胃不和证辨证标准。主症: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次症: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符合所有主症和任意2 项次症可明确辨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20~70岁,无性别要求;③有一定的读写能力;④患者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伴消化性溃疡、出血、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囊炎、胰腺炎、腹部手术、恶性肿瘤,或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或任何其他药物引起的消化不良病史,近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②与胃肠道相关的手术史,除外6个月前的阑尾切除术;③有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试验使用药物过敏;④备孕、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2周内服用作用于或影响胃肠系统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促动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⑥HAMD第3项评分≥2分(即有自杀倾向);⑦依从性差或研究人员认为不适合参加本试验。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柴术理胃饮颗粒剂(含柴胡15 g、白术15 g、党参20 g、枳实10 g、白芍15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丹参10 g、砂仁10 g、炙甘草10 g,药材均购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药房,由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王顺教授鉴定,药房统一制成免煎颗粒剂,15 g/袋),于早晚餐前30 min予150 mL温开水(45 ℃)冲服,1袋/次,2次/d。对照组予安慰剂(浓度10%柴术理胃饮与香精、食用色素、苦味剂制成的相同规格颗粒剂,味道、气味和外观与中草药配方颗粒相似),服法同治疗组。治疗期间,患者不允许服用与FD治疗相关的任何伴随药物。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主要疗效指标

于治疗后评价2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应答率,参考文献[7]评分系统应用7点Likert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症状明显改善计1分,症状改善计2分,症状轻微改善计3分,没有变化计4分,症状轻微加重计5分,症状加重计6分,症状明显加重计7分。1、2分者记录为应答,3~7分者记录为无应答。

1.6.2 次要疗效指标

肝胃不和证积分:于治疗前后参考文献[7]按4级分级标准评价2组肝胃不和证评分。主症:0级为无症状,计0分;Ⅰ级为症状轻微且不影响日常生活,计2分;Ⅱ级为症状明显且部分影响日常生活,计4分;Ⅲ级为症状严重且显著影响工作生活,计6分。次症:0级为无症状,计0分;Ⅰ级为症状轻微且不影响日常生活,计1分;Ⅱ级为症状明显且部分影响日常生活,计2分;Ⅲ级为症状严重且显著影响工作生活,计3分。各项症状评分之和为肝胃不和证积分。积分越高表明肝胃不和证症状越严重。

总体症状评分:包括4项,分别为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烧灼感、上腹疼痛。症状评分=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症状严重程度和症状发作频率判定标准参考文献[7]分为0、Ⅰ、Ⅱ、Ⅲ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HAMA评分:包括14个项目,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无症状计0分,症状较轻计1分,症状中等计2分,症状较重计3分,症状极重计4分。总分最高56分,得分越少状态越佳。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7分为无焦虑症状。

HAMD评分:包括17个项目,总分最高68分,得分越少状态越佳,总分≥8分可能有抑郁。

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8]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共36个项目,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6.3 安全性指标

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以及心电图和血液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试验期间采用病例报告表详细观察并记录不良事件。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一般资料2组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应答率比较

治疗组总体症状应答率为76.67%(23/30),对照组为26.67%(8/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总体症状应答比较(例)

2.3 2组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积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肝胃不和证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肝胃不和证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积分比较(±s,分)

表3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治疗后4.86±2.71**##21.22±2.38**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治疗前23.98±2.54 24.20±1.85

2.4 2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总体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总体症状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见表4。

表4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4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早饱3.43±0.68 0.87±0.19**##3.30±0.26 3.02±0.2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30 30 30 30餐后饱胀3.40±0.71 0.83±0.37**##3.41±0.32 3.12±0.13*上腹烧灼感3.30±0.40 1.34±0.13**##3.43±0.50 3.32±0.15*上腹疼痛2.78±0.40 0.90±0.32**##2.90±0.54 2.43±0.22*

2.5 2组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AMA、HAMD评分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5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s,分)

表5 2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HAMD评分26.11±6.28 13.22±1.52**##27.24±6.30 17.53±0.99**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30 30 30 30 HAMA评分22.67±6.23 9.27±1.63**##23.56±7.21 12.80±2.07**

2.6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P<0.01,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见表6。

表6 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SF-36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s,分)

表6 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SF-36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维度治疗组(30例)治疗前75.18±6.19 71.14±7.89 64.45±6.26 59.98±9.03 61.18±8.04 65.16±9.00 81.45±10.01 66.71±7.21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对照组(30例)治疗前76.02±8.23 70.94±8.14 66.21±7.88 59.56±7.90 62.87±6.19 65.21±10.11 80.67±7.91 68.46±6.15治疗后79.33±11.33*80.12±7.63*80.12±7.41*66.21±7.16**72.49±7.81**76.03±7.23*83.28±11.23*75.68±9.17*治疗后80.74±6.72*81.06±9.78*83.34±9.30*#72.99±7.86**##79.99±9.41**##76.33±8.35*91.62±9.07*##83.22±8.22*#

2.7 安全性评价

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胆固醇轻度升高1例,对照组轻度便秘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FD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9]。胃痞病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其中记载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脏寒生满病”,“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敦阜之纪,其病腹满。太阴司天,胸中不利,心下痞痛”等。并认为其病因与寒气、脾虚、肝旺为患有关[10]。张仲景提出“痞”的基本概念,对其理法方药论述颇详,还将痞满与结胸进行了鉴别,如“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即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11]。《类证治裁·痞满》论述“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可见,痞满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治应皆护,并结合临床进行辨证治疗。

柴术理胃饮中柴胡性辛升散,入肝、胆经,调节气机,解除郁邪,通经络,使肝气条达;白术入脾、胃经,药性温而缓和,其尤擅益气健脾,方能恢复患者脾气运化,以化水湿。二者共为君药。党参补中、益气、生津,与健脾燥湿以助运化的白术相配达到补脾而不碍胃之良效;柴胡与白芍一疏一敛,二药配伍,相辅相成,疏则解肝气郁滞,敛则护阴血内守,以达升阳敛阴、解郁止痛、疏肝而不伤阴的功效,其作为经典配对,在诸多名方均有体现,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更是古代医家治疗焦虑抑郁情绪的常用药[12];枳实、陈皮同归脾、胃、大肠经,陈皮辛散苦泄,枳实辛散苦降,且又为一温一凉、一升一降,相互为用,二药联用行气和中、健脾理气之效增强[13],长于治疗脾胃气滞、消化不良及脘腹胀满者;姜半夏辛以降逆消中焦痞满;砂仁辛散温通,芳香化湿行气,有“醒脾调胃要药”之称[14];丹参功兼四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和胃止痛功效;白芍味酸,可柔肝疏筋进而缓解腹痛,炙甘草味甘,也可缓急止痛,二药一酸一甘,在缓解胃部痉挛、疼痛方面疗效显著[15]。诸药配伍可理气解郁、和胃降逆,适用于FD肝胃不和者。

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镇静、消炎、抗抑郁效果,其抗抑郁作用是通过提高海马pMAP-2 蛋白和mRNA表达实现[16];白术挥发油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抗炎止痛效果十分显著,并通过增加胃排空速率调节胃肠功能和抗抑郁等[17];陈皮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重调节作用[18];砂仁含有挥发油,砂仁提取物具有抗溃疡、抗腹泻、抗炎、止痛、促进胃排空、调节肠胃蠕动的功效[19]。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柴术理胃饮治疗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治疗组总体症状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 vs 26.67%,P<0.01);2组总体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胃不和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HAMA、HAMD评分显著下降;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柴术理胃饮可改善FD肝胃不和证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总体量表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