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023-06-13 04:45李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绘画语言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摘 要:公共空间类别众多,不同公共空间的性质决定了绘画语言在其中融入的具体形式。但本质上来说,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以弥补、延伸、导向、平衡四个方向为主,这是因为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功能相对固定。要想发挥出绘画语言的积极作用,创作者就需要保障目标创作与环境所需高度和谐,创作手法和场所效应高度统一。简言之,就是绘画语言需要与公共空间的实际所需保持一致,才能达成良好的艺术再塑局面。

关键词:绘画语言;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践行二十大精神,美化边疆新风貌——构建边疆美育新实践”(GJE1422093)研究成果。

绘画语言指的是以记录状态、反映认识、传达信息或表现思想为目的,运用笔、刀、墨、纸、颜料等材料工具,以色彩、线条、明暗、肌理等视觉信号为媒介,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创作描绘艺术形象,从而造成视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其更是创作者为表达某个信息而选择的创作手段和目的。正因如此,才会有不少公共空间的设计者应用绘画语言的指向性来赋予公共空间更多的意指。然而,绘画语言十分多样,且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利用绘画语言赋予公共空间更多特殊含义时,公共空间本身也需要适当迎合绘画语言做出调整。故而,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是绘画本身和空间在做和谐性的调整。我们需要明确绘画语言的类别及其在公共空间内能够起到的作用,进而在完善分类的前提下,让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有规律可循。

一、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功能

(一)纪念功能

绘画理论十分复杂,但其本身就是通过色彩、线条和光色等元素,组成一个新的视觉逻辑。单就绘画本身而言,任何一种题材都具有特定的规律和所要表达的范围。人们对绘画所做的创新,也都是在其既有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正因如此,绘画语言才能够被整理、总结,进而应用到其他不属于绘画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在公共空间绘画的研究范畴中,绘画语言被认定有五个功能,其中,纪念功能是应用范围最广、认知最普遍的一个功能。纪念性绘画多被用于记录某个事件,或用以怀念某个人,在特定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绘制,从而传播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其最大的特点是,绘画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拥有极为明确的核心主题,内容也十分固定,有着严格的形式、内容和意指约束。多数情况下,其还具有明确的教育属性,这就需要相应的画面必须做到言简意赅,创作目的要明确,绘画语言要清晰。简言之,其就是实用型画作,一切以传递固定信息内容为主,不需要创作者在画面上潜藏其他有待挖掘的艺术元素。如法国世界民族艺术博物馆浮雕,以及我国的永乐宫壁画,都是具有明确纪念功能的公共空间绘画作品。

(二)宣传功能

宣传类的绘画语言指的是基于某个需要宣传的主题进行命题创作的一种绘画语言。一些人认为宣传性绘画和纪念性绘画形式相同,而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纪念性绘画强调的是价值观宣传,认为求稳求真的记录是最重要的创作理念,但宣传类绘画是为了让信息传播得更广,这就需要尽可能提升视觉上的记忆点,故而宣传类绘画作品大多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且多数情况下会在人流量较多的空间内绘制。一般情况下,商业宣传类绘画语言会更注重表现商业产品,会适当使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突出商品特性。部分商业绘画作品还具有超现实的意味,但整体上要跟随具体的商业需求来调整绘画语言的应用策略。

(三)启示功能

绘画语言本身就具有启示性的作用。所谓启示,指的是在看完某种事物后,产生某种领悟。绘画作为核心艺术类别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图形或构图以及其他的美学方法来表达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而相当一部分绘画创作者的目的就在于传达某些具有特殊寓意的内容。一些创作者认为,绘画与文字的最大区别就是绘画可以承载更多意识流的内容,既能够基于视觉来传递最基本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觉感触表达出更多的隐藏含义。也有一些创作者认为,绘画的意义在于人们对画作的延伸性思考,人们在感知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对作品背后的风俗人情或故事背景产生认知,继而受到画作艺术表现力的影响,被其背后的故事感染、感化或启迪。那么,这种借由绘画语言所达成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便表明了绘画语言具有启示功能。在公共空間中绘制出的具有启示功能的画作,会因环境的公共性而使启示作用被进一步加强。

(四)装饰功能

在公共空间内使用的绘画语言中,起到装饰作用的不在少数。公共空间本身指的就是大众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室外或室内空间,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大众的社会生活需求提供场所。大众空间的环境是否美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开展社会生活的心情。因此,许多公共管理理念都会强调维护公共空间的审美意趣,要尽可能装饰公共空间,使之能够带给大众愉悦的视觉感受。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就越为重视公共空间的视觉美观度。绘画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品类,形式较多,创作难度高,自然而然成了公共空间装饰的首选元素。不仅如此,绘画本身还可以弥补公共空间视觉不足的问题,可以针对空间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修缮和弥补。故而,在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装饰性绘画通常是首选类别。许多群众表示,在当地进行装饰性绘画改造后,公共空间的视觉美感的确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民俗功能

民俗也称民间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概括即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与其他文化不同,民俗文化具有流动性和发展性,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变异,也都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集聚各种力量,这使得民俗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对一个国家来说,维护和传承自身的民俗文化,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宣传潜能,自然而然就成为宣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绘画语言作为一种形式多样且传播模式更直观、更容易调动视觉感触的艺术类别,也就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许多地区的公共空间建构都会用绘画辅以少量文字的形式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宣传,这使得在公共空间内出现的绘画往往也具有民俗功能。

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鄂伦春族题材油画陈列馆为例,其虽然面积不大,展品内容却很丰富,尤其馆内一系列油画作品,以当地特有的神话传说、狩猎文化、风景风俗为原型,用绘画语言的方式,将鄂伦春族生产和生活的场面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影响作用

在分析了公共空间视角下绘画的作用后,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心理影响作用,继而为后期绘画语言应用于公共空间的要点分析做铺垫。

(一)视觉延展影响

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最為突出的心理影响作用就是能够对人的视觉形成延展性影响,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人对于视觉的感知,给人一种超出所见的获得感。但与此同时,公共空间的绘画本身不能超过公共空间能够承载的体量,要达到视觉上和视觉期待上的平衡。对于这一论点,我国园林相关的著作《中国造园论》中曾提到,对空间视觉的处理要做到虚实结合和虚实相生,其含义正是强调视觉要有延展性和可推敲性。例如,我国桂林某园林就曾经在布景时使用了壁画与园林中原本存在的绿植,使得整个园林的视觉观感更具层次性。同时,利用画作使真实园林布景更具活力,绘画与实景遥相呼应,令整个园林的面积在视觉上得到扩张。这无疑降低了公共空间本身存在的空间局限性,打破了封闭的视觉效应,给予了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

(二)视觉导向影响

视觉导向指的是在视觉中被引导的现象,主要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作用。绘画语言本身可以被视为是通过视觉信号向观看者传递某个特定信息的过程,那么当创作者有意在构图上引导人时,公共空间内的绘画作品便具有了明确的视觉导向性作用。例如,在海口的某个登机点,为了让游客更快速地找到登记入口,当地在公共空间内的墙壁上绘制了有明确方向指向性的鱼群作为装饰。海口作为沿海城市,这种装饰画一方面发挥了民俗功能,为游客指明了城市的民俗特点;另一方面,发挥了画面明确的指向性,起到了路标的标示性作用。总体来看,使壁画在具有艺术美感和城市特点之余,也具有了较突出的实用性价值。这种空间功能的自然转换,令绘画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更具人文风貌,也说明了当地公共空间的维护同时兼具了美观性和实用性两种价值。

(三)视觉弥补影响

视觉弥补是视觉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区域其实有一定的缺陷,而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外部的调整得以弥补。也就是说,通过外部视觉元素的合理排列,能令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视觉印象更加连贯,对组合型事物的感知也会更加完整。在公共空间中,一部分绘画作品的创作意图就是弥补人们的视觉缺陷,从而让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感知更加完整,更容易在公共空间内产生视觉满足感。例如,当公共空间内的某个墙面打破了整体上的规律性时,会有人通过绘画的方式,在墙面上绘制出不同的背景,再于不均衡的墙面上做特殊处理,凭借绘画的叙事性,赋予不均衡处叙事上的合理性,从而让整个公共空间在视觉上更加连贯。这种视觉弥补,其实是先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再通过人们的思考才得以完善,公共空间的墙面本质上还是存在缺陷。因此,绘画语言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其实并非是改变了环境本身,而是重在改变人们心中对环境的期待感,也就是用调节心理的方式来令直观视觉的评价产生变化。

(四)视觉平衡影响

研究表示,人之所以能够在视觉上感受到美好,是因为视觉上得到了某种平衡,从而让人在潜意识下产生了心理愉悦感。的确,公共空间中的某些绘画语言具有较强的视觉平衡性。例如,经典的横带式构图、散点式构图和波浪式构图虽然在形式上各异,但其自身都能够达到某种平衡。横带式构图的视觉效果以延展为主,给人一种宽广、对称的视觉感受。散点式构图更具有动态感,其对于点、线、面的应用十分有规律,形式多样,视觉上存在明确的连续性。波浪式构图更强调视觉上的饱满感,且采用弱化主体的形式,更突出整体上的画面感。这三种类别都能够在维持视觉秩序的基础上做出变通,给观众一种视觉跳脱但仍旧存在某种内在平衡的独特感知。也正因如此,这三种绘画构图方式才成了一些偏现代化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思路。

三、绘画语言介入公共空间的要点

综合上文来看,如果想要保障绘画语言介入公共空间的质量,应当注重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要保障目标创作和环境所需之间的和谐性,也就是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应当建立在公共空间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绘画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是要在空间所需的基础上做加法或减法,而不是一味做加法。对此,创作者需要先调查空间内绘画艺术的不同动机,从而确认绘画应当起到的空间作用或职能。例如,公共空间想要改善视觉美感时,可以从美学修饰的角度去装饰空间,具体则要根据现状选择延展或平衡等细节功能。

第二个要点是要保障创作手法和场所效应之间的统一性。对于主要起景观观览作用的空间和实用性作用的空间,二者的创作手法必须有所区分,从主题和色彩的选择再到构图和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强调绘画与空间场所目的的关联性。绘画应当是公共空间意义的具象化,人们可以通过绘画快速了解该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使绘画语言介入公共空间时,应当让空间场域和绘画的意义达到空前统一。而这需要创作者对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环境属性和文化属性职能建立清晰认知。

四、结语

公共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这赋予了绘画语言充分融入的空间。对公共空间来说,绘画语言需要尽可能与环境达成一致,在视觉和意义上高度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对公共空间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创作者需要在保障绘画语言丰富多彩的基础上维护绘画语言与公共空间在环境和元素上的相容性,使绘画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公共空间又能在视觉层面上拥有艺术性,如此便能赋予公共空间更高的艺术价值,使全新的公共空间艺术品能够迸发出更具艺术层次感的全新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睿祯.简析装饰绘画在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1(23):158-160.

[2]刘鹏宇.城市公共空间中装饰画的应用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67-68.

[3]申柳静.关注当下:浅论现实主义壁画创作的意义[D].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19.

[4]回希文.基于叙事学理论的城市特定区域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5]王君霞,董可木.绘画语言介入公交候车空间的互动性研究:基于视知觉形式的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21(3):103-108.

[6]曾佑海.探讨如何优化城市街道公共空间设计[J].建材与装饰,2021(12):94-95.

作者简介:

李粉,硕士,黑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绘画。

猜你喜欢
绘画语言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浅谈王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