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彬 韩冰洁
摘 要:历史街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民居建筑形态和景观面貌,其建筑特征和形态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韵味。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痕迹逐渐被弱化。中原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和价值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能够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的延续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原地域文化;历史街区;建筑景观
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让每个城市所衍生形成的民居建筑的形态具有独特性,民居建筑与当地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但是,由于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输入,让城市不断更新面貌,原有的建筑被损坏,历史街区的小街小巷也逐渐被替代,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和建筑景观形态要得到修缮和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城市的地域文化。本文通过对洛阳老城区的建筑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地域文化对历史街区的影响,探索如何保护与延续地域文化。
一、中原地域文化
(一)中原地域文化的形成
中原地区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中原地区泛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区、山东西部、陕西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山西南部,而狭义的中原则谓之河南[1]。河南处于中原地区的中心位置,在古代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形成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体现在传统建筑景观形态上。本文主要参考了河南地区中原传统文化的研究。
(二)洛阳古城的历史发展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城市史,先后有十三朝在此建都。洛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拥有五大都城遗址,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洛阳云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有“诗都”之美誉[2]。
古洛阳城市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古、三代时期,因环境、气候、迁徙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天中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楚文化区、河内文化区等五大子文化区,分别对应豫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五个一级行政区划。黄河、洛水流域一带,以郑州为东界,潼关或函谷关为西界,被称为豫西。以洛阳、嵩山为核心的是河洛文化,原有的河洛地域文化,经过发展扩展到河南郡、河内郡、河东郡等“三河”地区,后来,河洛文化逐渐演变为中原文化主体,故有“华夏文化之源”之称[3]。随着河洛文化发展,逐渐形成了洛阳当地特有的建筑景观格局和独有的建筑特色与街巷文化。
二、洛阳地域文化对历史街区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
洛阳老城区由于洛河水系的便利,是古代货物运输的集散地,人流量比较大,市集繁华,从而形成了发达的商贸经济。城市沿洛河发展,逐漸变得繁荣昌盛,也逐渐形成了洛阳特有的地域民居建筑景观的空间格局。洛阳的地貌特征较为明显,西南高,东北低,山丘交错。而洛阳老城区位于市中心的东部,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街区,还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现有的历史街巷里还保留着很多有名的历史古迹, 它见证了古洛阳城市的变革与发展。
老城区的历史街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有着不同朝代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保留。在唐、宋、元等时期,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传统合院式建筑为主。明清时期,有不少晋商从南方来到洛阳,促使文化不断在改变和融合,又因晋陕商人在这里开了许多店铺和作坊,整体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出相关文化元素。再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的输入,加上当时的富商为彰显其地位,使民居建筑在结构肌理上又有所变化,因此,洛阳老城区的整体民居建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时期交融的特点并不断融合发展[4]。
三、中原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洛阳老城区
历史街区特点
洛阳老城区经过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洗礼,形成了文化相融的传统民居建筑。洛阳老城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虽然有很多已经逐渐消失,但是部分街区的历代城墙、护城河、历史古迹和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景观的肌理形态尚有部分保存。老城区的整体城市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处在不断变化中,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形成了洛阳老城区的建筑空间形态。老城区的城市格局是四面都有开门,以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形成的“十”字街为古城城市主干道,所谓的“十”字大街形成于金正大元年(1224年),金元时期洛阳城市的空间格局也逐渐形成。老城区在当时的公共空间的建筑形态格局是多样的,琳琅满目的商铺、书香弥漫的书院、祭祀祈福的寺庙及王府和府衙的建筑形态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肌理。
(一)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与街巷特征
洛阳老城区的历史街区是洛阳城最早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景观形态的体现,延续和融合了多朝代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河洛文化。洛阳老城区沿洛河向西南逐渐发展,形成了基本的城市民居建筑景观的空间格局。从夏代二里头遗址到金元故城遗址,随后又经历了明清和民国时代,不断融合和演变至今,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和街巷肌理,还保留着原有的“十”字街巷的基本流线格局。
经过不同朝代的文化融合,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的整体街巷有着豫西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整体街巷的内部多以网格的划分形式呈现,历史街区的街巷道路纵横交错,道道相通。街巷两侧的店铺较多,府衙寺庙与民居建筑紧密相邻,可看到古时街巷的空间格局的明显特征。老城历史街区的主街连接条条小巷,形成鱼骨式的空间形式,小巷与小巷之间直角相连,一环接一环的形式形成了网格棋盘格局的老城历史街巷的基本特征和民居建筑景观的空间肌理。
洛阳老城内保留街道较宽的多为8—12米的主大街,而相比之下小巷的宽度多为4—8米,入户胡同的宽度为2—4米[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有一百多条之多,主街人流密集,与主街道相连的小巷错综复杂,宽度比主街道窄许多,还有一条条胡同相连,呈现出紧密相连的网格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城市的民居建筑和景观空间格局有所变化,也有不少街巷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消失,原有的街道和小巷也有部分进行了拆分和整合。其中现存历史价值较高的历史街区中的建筑与街巷仍然保持着原貌,留存着曾经的历史和文化印记。
(二)洛阳老城历史街区的建筑特征
经过不同朝代的发展,洛阳老城区中现存的民居建筑多为清代的建筑形制,以砖与木质结构形制为主。门窗也延续了清代精致的花纹雕刻装饰,图案以牡丹、菊、兰、梅、竹等花卉图案为主。主街道两侧的民居建筑、商铺、府邸、寺庙等建筑形式相对统一,也是以砖和木结构形成建筑空间形态,但是整体的建筑元素和样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4]。街道两侧的商铺多在门头布置木质牌匾,红底金字的招幌,加上青石板地面,呈现出繁华的洛阳老城区街巷景色。
老城区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形态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形态,多以四合院的形式呈现,经过不同朝代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洛阳老城的建筑形制和特征。由于老城在古代一直是商贸经济繁荣区,客商汇聚于此,带来了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洛阳老城历史街区独有的地域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态和空间结构。
四、洛阳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
洛阳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形态和景观面貌,是洛阳老城区的历史发展和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是历史记忆的体现,不仅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还能够实现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现今的洛阳老城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历史街区里原有的建筑和古老的街巷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并且有部分历史建筑遭到了破坏,传统的历史文化也逐渐被削弱。随着城市的发展,洛阳老城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形态一定程度上被破坏或被代替,一些街巷被合并或拆分,造成街巷的民居建筑景观空间肌理混乱。小巷的宽度过窄,部分历史街区老建筑的功能过于单一,街巷空间结构被破坏。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制形态和街巷空间布局紧密,公共设施较少,整体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很多古建筑已经没有了原有的景观形态,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刻不容缓。当前,保护和修复城市历史建筑风貌势在必行,可采用整体保护与个体修缮更新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延续历史街区空间肌理,让历史记忆不断传承下去[5-6]。
(一)历史民居建筑的个体原真性保护与修缮
經过朝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洛阳老城区的历史街区逐渐形成了当地民居建筑景观的风貌和建筑形制。因此,应对历史街区里具有历史研究意义的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对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个体建筑,按照原有的建筑空间格局和建筑结构形制进行修缮,让历史建筑的风貌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现,从而达到还原历史文化和个体历史建筑风貌的原真性的效果。
在还原历史街区的建筑原真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整体民居建筑景观环境的完整和统一。对街区、街巷内的历史建筑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街巷内受到破坏的历史建筑院落和建筑景观进行修缮和维护,还原建筑个体历史风貌,从而让原有的历史文化符号能够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延续。
(二)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整体完整性保护与修缮
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景观的形态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历史街区建筑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要进行完整性的修缮和保护,保持整体的建筑形态与结构,尽可能地实现街区内建筑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修复,营造整体的历史真实感氛围。梳理街巷空间和建筑院落的历史原貌,从而更好地对其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禁止破坏历史建筑形态的行为,对历史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进行修复和完善,保护街区地域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巷,才能更好地让蕴含地域文化的历史建筑形态和景观得以完整性保护与传承。
(三)体现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历史延续性
在保护和传承洛阳历史街区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应体现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的历史延续性,要让老城区历史街区内的建筑景观小到单体建筑结构、大到街巷空间肌理风貌,都得到完整的修复和提升,从而让逐渐消失的历史文化实现整体性的延续,更好地延续洛阳历史和传统地域文化。
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是洛阳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独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建筑特色。对历史街区民居建筑特色进行延续,将建筑整体和个体相结合进行保护和修缮,会更大程度地提升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效果。让历史街区通过保护与修缮再次呈现出原有的建筑面貌,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景观保留下来,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的历史变化,为还原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特性,需要对历史街区的民居建筑景观形态进行保护与更新,通过对民居建筑空间格局和街巷空间肌理的修复和完善,循序渐进地对历史街区的建筑景观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尽量还原其历史建筑空间的结构与肌理,保持历史原貌,延续地域文化。
研究分析对历史街区建筑景观的保护方法,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的整体和个体修缮进行研究,提出要有效保护和延续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街巷风貌,以推动洛阳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张青霞.“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原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12):234-235.
[2]李楠.洛阳老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4]袁一博,崔埕榕,刘康,等.文化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图式语言解析:以洛阳市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760-765.
[5]万雍曼,沈宇飞.基于空间句法的洛阳老城空间形态研究:以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02-915.
[6]毛文彬,田鸿喜.地域文化对民居建筑景观的影响及保护研究:以景德镇历史街区为例[J].居舍,2021(13):1-2.
作者简介:
毛文彬,硕士,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韩冰洁,硕士,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