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袖
王凡是我国同位素技术专业第一位博士,2001年初,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从女儿3岁起,她就带着女儿泡在实验室里。想不到,她独特的带娃方式结出了丰硕成果。
王凡的博士生导师肖伦院士是我国同位素事业的开创者,王凡为女儿取名“陈希伦”,寓意把肖伦先生开创的同位素事业发扬光大。在王凡的精心呵护下,女儿慢慢长大。丈夫是物理学家,整天醉心于研究,女儿除了上学,其余时间都由王凡带着。这些年,女儿跟她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实验室。平时出差,王凡也会把女儿带上。
2016年暑假,王凡带着女儿到西宁开会,其间接到通知,有一个重要且紧急的项目申请书需要完成。王凡在酒店书桌里找到一张信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不一会儿,一个类似思维导图的内容完成,她拍照后发给助手,让他在这个基础上迅速起草报告。
王凡做这些事情时,女儿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看到女儿有些不解,她给女儿讲解纸上的内容,还讲了思路和方法。女儿为妈妈清晰的思路折服,之后每次写作文,她都照着妈妈的样子,在纸上先把思路理清,然后再动笔。
王凡做事严谨,头天晚上会把第二天的工作任务、计划列出清单,并照此不折不扣地完成,每完成一项,她就用笔划掉一项。在妈妈的影响下,节假日,陈希伦都会跟着妈妈来到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在纸上列出“任务清单”,要求自己今日事必须今日毕。实验室里长长的办公桌前,妈妈和陈希伦经常并排坐着,对着各自的“清单”埋头工作和学习,完成一项任務就用笔划掉一项。
慢慢地,陈希伦学会了自我管理,让爸爸对她赞赏不已。小学和初中阶段,她连续多年获得海淀区“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还成为全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青团的学生。
王凡认为,实验室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里有学富五车、兢兢业业的老教授,更有刻苦向上、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实验室里的积极氛围,可以让女儿快乐地成长。
王凡一直忘不掉这样一个情景。201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她带着4岁的女儿踏着厚厚的积雪下班回家,她愧疚地对女儿说:“别人家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早就睡觉了,你却还跟着妈妈加班,妈妈好心疼宝宝啊!”没想到,女儿反倒安慰她:“妈妈,你不是说我是小神仙嘛,小神仙啥都不怕!”女儿的话让王凡忍俊不禁,却又十分感慨。这个“小神仙”3岁起就跟着她在国内出差,5岁起跟着她到国外开会。参加学术会议时,她把女儿安置在第一排或最后一排。旁人惊讶地发现,有个小女孩有模有样地听报告,面对着像天书一样的PPT,一坐就是一天。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陈希伦,从小就懂得了责任和担当。在她的作文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感悟:“做什么事情都要像妈妈那样,不能轻易放弃,多坚持一下,也许就能成功。”
王凡发现,女儿年龄不大,看问题却很透彻。有一次,她带女儿到实验室,休息期间,女儿和她的一个博士生正在聊天,聊的居然是有关科研的话题,只听女儿有板有眼地说:“姐姐,搞科研真的不容易,99次的失败就是为了迎接第100次的成功。科研的过程也很枯燥,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和有责任感,是很难做出成果的!”女儿的话让王凡很欣慰。
2022年初,王凡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核医学第一个Ι类放射性药物,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剂。成功的背后,是王凡和团队成员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付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持。
陈希伦从妈妈身上学到了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小学四年级时,她主动向妈妈提出想学奥数,但因为起步晚,陈希伦和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的同学们抢答,屡屡失利。妈妈启发她:“想想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一个好分数还是学会一种思考方法?”在妈妈的点拨下,陈希伦不再急功近利,而是稳扎稳打,坚持了一个学期。在期末奥数竞赛中,她考取了全班唯一的100分。
如今,正在北大附中上初三的陈希伦马上要中考了,她很努力,也并不觉得紧张,因为妈妈早就告诉过她,分数不重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