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栩
说起苏东坡,学生们记得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老饕们记得一品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至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寻常人家举头望月时的美好祝愿。
除此之外,在宋朝,苏东坡还是一个能引领时尚的“明星”,据说由他自己设计的一种首服,被后世称为“东坡巾”,曾掀起一股“人人皆戴子瞻帽(东坡巾)”的风潮,并成为其后数百年间,文人群体表达个性与情感的外在展现。
这种首服,呈半透明纱质,又名东坡帽、子瞻帽、桶顶帽。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与宋末元初赵孟頫《苏轼立像》中,都出现了苏轼头戴东坡巾的形象。
明人王圻撰《三才图会》载:“(东坡)巾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少杀。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著之则有角界在两眉间。以老坡所服,故名。”根据《三才图会》所绘图示与传世绘画中的苏轼形象相印证,可知东坡巾的主体是一个上方下圆的高桶帽,有内外两层,其外是略低于帽桶的四个帽墙,帽顶有四个角,佩戴时,一只角与帽墙中缝的开口处正对两眉之间,帽檐位于两眉上。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巾不是古时庶人用以裹住头发的帕巾。东坡巾以漆纱或乌纱缝合成方形,较软质头巾更挺括,较官帽更轻便,是宋、明时期官宦与文人隐士的日常首服,体现着这群人追慕古风的风度与精神面貌。
关于东坡巾的发明,清《坚瓠集》中明苏郡守胡可泉有此一说:昔日,苏轼身陷牢狱之中,不可穿着常服,亦无法穿着公服(官吏的制服),“乃制此巾以自别”,于是创制了这种头巾将自身与他人区别开。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时依然戴着东坡巾,直到元祐元年(1086年)回京任职,他日常所戴的这种高筒短檐帽亦因他的声望在全国被士人爭相效仿。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很难考究苏轼当时创制东坡巾的心境,但此巾方正、匀称,如同他的品格,后世文人戴上东坡巾,更是对东坡先生之风骨、才情还有高远旷达之灵魂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