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南旭光
摘 要 面向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整体推动“五育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从逻辑特征上看,新时代“五育融合”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培养内容的均衡嵌入性、培养过程的跨界融合性、培养机制的系统协同性。基于此,应遵循立德铸魂、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于实现价值引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教育方针”为依循、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共同行动”为支撑、以“类型特色”为目标,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培养模式;从打造立德树人引领的“五育融合”新体系、构建评价方式优化的“五育融合”新机制、塑造社会共同行动的“五育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新格局、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五育融合”新动能等方面入手设计行动路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8-0006-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就各级各类教育落实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并进、协同并举、耦合互嵌、融合共生作出的新要求。自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尤其是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之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便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既涉及到如何以“五育融合”重构教育新体系[2]、引领教学变革[3]、构建学校新样态[4]、重塑学校德育新生态[5]等,也涉及到如何刻画“五育融合”的内涵特征及实践策略[6]、生成逻辑及运行机制[7]、时代价值及其教学实现[8]、融合方式及实现路径[9]等。但职业教育“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院校在推进“五育融合”育人方面还存在割裂、失衡等诸多瓶颈难题[10],职业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着对“五育融合”认识不足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领域如何整体推动“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培养质量而必须破解的“密码”。本文正是着眼于此,力图在系统剖析新时代“五育融合”逻辑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围绕行动路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逻辑特征
“五育融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理论、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来阐释“五育”的内在关联及其结构关系,力图揭示“五育融合”的内在本质及其生成逻辑等,虽然尚未形成定论,但基本都承认“五育融合”是“在特定逻辑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11]。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新时代“五育融合”至少应表现出如下几方面逻辑特征。
(一)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目标,“五育融合”遵循全人教育理想,旨在回归人才培养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全面育人新格局。无论是从发展规律还是学习规律来看,人除了获取知识、修习技能之外,还需要在道德品质、审美情趣、身体素质、劳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性、全面化的进步,这就决定了考量人的发展应当注重整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12]。新时代“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意在通过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融入贯通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整合、有机融合、形成合力、综合赋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培育并释放他们在心智、身体、精神等方面所具有的成长性元素,系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完整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升华。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应把原来分立、割裂、失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筹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实现各子目标之间的有机衔接与统一,从而让“五育融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有效发挥引领、调节及控制作用,促使其他各类要素共同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這一教育目标。
(二)培养内容的均衡嵌入性
“五育融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框架和育人系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是彼此关联的,不仅缺一不可,而且还应互相嵌入并保持相对均衡,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从人才培养内容来看,五育各有其特殊性,在育人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异质性作用,可以将此简单描述为:德育定方向、智育增才干、体育健身躯、美育塑心灵、劳育撑梦想,相应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五位一体”逻辑关联,唯有通过彼此依赖、融合并举才能发挥出最大综合育人效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类教育的育人体系中都不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对五育的摆放时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往往重智育、疏德育、弱体育、抑美育、缺劳育,无形之中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现严重偏离。所以,新时代“五育融合”不能是简单拼凑或叠加[13],而是要彼此嵌入,让五育在数量和结构上通过有目的的设计而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当然,这种均衡并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通过彼此嵌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五育均衡分布并发挥最大辐射作用。
(三)培养过程的跨界融合性
尽管德智体美劳是实现“五育融合”的五个基本元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但是作为五个异质性的子目标、子系统,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边界,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分割为相互独立的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也容易因此裂化为五个孤立的子目标,呈现出“五育不兼容、五箱格对立”的尴尬境地。事实上,“五育融合”并不否认“五育”之间存在着边界性[14],而是力图通过选择适切的方式、方法、策略和路径,按照特定的逻辑建立起关联指向,在跨越边界、彼此融合过程中逐步消解五育之间人为的分割状态,促进它们内在地融为一个育人系统,内生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共同实现育人目标。这种五育内、五育间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改变不是局部性的、零散化的,而是整体性的、体系化的,旨在重建整个育人体系。鉴于五育的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在特定场景下发挥作用,“五育融合”就应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实践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破解五育融合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跨越彼此的融合生长点,切实打破学科逻辑、知识框架、育人边界等,有效寻求到某一育与其他各育的联结方式,不仅处理好两育之间的跨界式有机融合,还要处理好五育之间的网络化跨界式融合,引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育人功能向本真回归。
(四)培养机制的系統协同性
“五育融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虽然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但这绝非是五育或者教育系统自己的事,需要内生突破与外生协同合力推进[15],这就要求并促使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均走向融合发展,形成一个社会性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着眼于构建新的育人体系,不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要建立起协同互动、融合互通的作用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都要共同行动起来,学校内部的领导、教师、员工、学生等也都要明确协同关系,各司其职、相互协同,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最佳的优势发挥、最大的增值效应全面实现新时代“五育融合”的目标任务。所以说,新时代“五育融合”是一个统整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全要素的育人工作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协同育人过程。这就内在地要求教育领域要面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厘清“五育”之间的逻辑,把准基本特征,设计好协同机制。如果说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五育融合”的核心价值所在,那强调全社会层面各类资源要素之间的多边统合、多元协同、多态共生则是“五育融合”必然的实践路径,唯有如此才能重塑五育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系统性地再造“共融”“互嵌”和“互成”的育人机制。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模式构建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越来越凸显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及独特的作用。然而,面向我国正在全领域深化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系统依然存在办学水平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系统应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及办学治校育人理念,从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有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箱格式分割”实施的育人模式,基于对新时代“五育融合”的内涵认知及逻辑特征,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应依循的路径和原则,按照有效实施价值引领、有效组织多元参与、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有效实现融合互嵌的思路,本研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要素构成、建构理念、逻辑框架及行为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教育方针”为依循
如今,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已经被明确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是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重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此为准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还要坚持系统论的整体观对五育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五育融合”是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一个复杂的、宏大的育人系统,职业教育应坚持事物普遍联系和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既要从系统论的整体观、结构观和开放观对其加以科学把握,也要从矛盾论的观点抓住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16],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五育融合”为核心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新发展格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正式进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办学指南与总体要求。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而言,“五育融合”并非简单地将五育融合为一,应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思想,以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为依据,将德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并串联起其他四育,从而以“立德铸魂”为核心,围绕“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进行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将其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夯实“五育融合”培养底色,起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以“共同行动”为支撑
“五育融合”所包含五种要素的功能、属性、结构及其参与主体各不相同。德育指向“善”,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要在培养中强调“立德铸魂”;智育指向“真”,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在培养中强调“培智固本”;体育指向“健”,旨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要在培养中强调“健体强基”;美育指向“美”,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要在培养中强调“尚美培元”;劳育指向“实”,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要在培养中强调“以劳立身”。由此,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限定于职业院校内部,而应视作一个社会问题,面向工作世界发展需要的人类社会的共同行动。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而言,在立德树人引领之下,至少应该经由评价方式优化、社会共同行动、多元协同育人、学生自我管理等不同路径来实现。
(四)以“类型特色”为目标
尽管职业教育已经被确立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还未能彻底摆脱类型特色认同危机[17],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显、质量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事实上,“五育融合”既是类型特色的内核,也是其意蕴外延。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绝不能仅仅关注人才成长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一定要超然于知识学习、技术习得、技能养成本身,注重学习者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要优化类型定位、打造类型优势,应紧扣“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紧跟迅猛发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全面凸显中华文化立场、中国精神力量、新时代风貌等。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行动路向
“五育融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蕴含着我们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刻理解、历史透视与系统思考,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实践化、路径化。对职业教育而言,“五育融合”培养工作不仅要紧紧围绕这一概念本身所依循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还要深刻把握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人才培养工作特点以及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
(一)打造立德树人引领的“五育融合”新体系
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需要更多德才兼备、技术精良、本领过硬、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18]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条工作要求之首。所以,新時代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推动构建“五育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培养体制机制。要把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成效的导向和标准放到立德树人上来,进一步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19],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培养模式和方法,并不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内外部办学资源整合与协同,加快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集聚转化。其次,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以之为牵引做好五育耦合互嵌、融合共生。要紧紧把握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价值引领、品德培塑、专业训练、技能养成、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在“融”字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专业、教学、教材、管理中,对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以整体设计、全面重构、系统实施。第三,将德育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全面优化“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要将“五育融合”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做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让其在人才培养中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并向纵深转化,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二)构建评价方式优化的“五育融合”新机制
教育评价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题。“五育融合”正是探索、建立和完善分类多元、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直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及一些顽瘴痼疾,有助于解决教育内涵发展以及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评价方式优化为导向,推动构建“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首先,始终坚持“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成长观。职业院校要全面把握“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关联及五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打破学科专业之间、“五育”之间的边界,引领和促进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全要素共同发力、提质增效,彻底改变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等不均衡不全面问题,激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其次,始终坚持“整体评价”的准则要求,健全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职业院校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五育融合度”为评价单位[20],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高标准“五育融合”培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培养定位、专业领域、地区分布等因素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来自社会、家庭、同学和自我的评价纳入其中,完善符合新时代要求、专业客观、科学合理的多维度内外部评价制度,系统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融合评价”改革。
(三)塑造社会共同行动的“五育融合”新生态
教育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属于社会共同的事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育融合”必然是一个涉及教育体系变迁、整个社会形态建构的复杂的、长期的宏大工程。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社会共同行动为支撑,推动构建多元联动的“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新生态。首先,牢牢把握类型教育特色,以“五育融合”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向新时代,整个职业教育领域要以“五育融合”为基本思路,基于未来高品质职业教育图景的构建,将之贯穿不同层次、不同学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一体化全新构建立德树人新机制,将过去分段割裂、各自为战的局部孤岛状态转向有机衔接、彼此融通的整体协同状态,经由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结构优化、协调共生而实现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塑和革新,进而布局开放多元、活力充沛、服务社会、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其次,始终坚持开放共建原则,用“五育融合”优化职业教育治理。职业教育领域要将“五育融合”作为调动人才培养全过程多主体各要素的牵引力和驱动力,系统透视职业教育内外部治理逻辑、治理机制、治理模式等问题[21],在育人过程、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教学模式、主体功能等方面,突出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协同思维、融通思维,着力破除学校内部、学校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壁垒,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发力的基础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新格局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和育人方式。鉴于“五育融合”所内涵的价值特征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一种有效联结方式,破解所存在的主体价值取向难协调、利益诉求不一致、主体责任较模糊等问题。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要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构建“五育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首先,坚持面向市场的要求,推动“五育融合”与“产教融合”有机耦合。“五育融合”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出的“国家处方”,而“产教融合”是关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开出的“国家药单”。它们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寻求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结果的整体转变,不同的是,前者是后者的基本依循和工作指南。职业院校要加强“五育融合”的系统谋划,制订好行动框架,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走样、坚持育人目标不偏移,将“五育融合”与“产教融合”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动态育人过程。其次,坚持德技并修,推动“课程思政”与“技能形成”双向协同。职业院校要始终强调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在德育定向、五育相对均衡协同下,增强课程思政元素的全方位融入,尤其是注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强化思想价值、塑造精神内涵、壮大育人力量[22],促进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突出对个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五育融合”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从分到合、从点到体转变。
(五)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五育融合”新动能
“五育融合”不仅发生在学校内,也发生在学校外,不仅发生在课堂内,也发生在课堂外。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场景都是“五育融合”的发生场域。学生是“五育融合”的核心主体和关键一环,这就要求新时代职业教育应以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为内驱,推动构建“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新动能。首先,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系统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体系。职业院校要在把好教师主导的第一课堂这个教学活动主阵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扎实推动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能力和需求等组织“五育融合”活动,将第二课堂打造成“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实践、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解决问题、塑造价值、培养能力,真正感悟到五育的复杂建构。其次,面向未来职场需要,积极打造学生五育发展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五育”及相关要素融合建立起畅通的渠道,形成一体化融合育人链条,搭建整体式融合育人平台,让学生沉浸式地参与其中,主动适应并推动“五育”内融合、“五育”间融合以及跨越融合。第三,面向工作世界变化,落实岗位实习实训自主管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回归育人本质,要回应工作世界的变革,职业院校要将“五育融合”的要求嵌入到岗位实习实训环节,让五育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生产车间等工作场所中不被窄化、遮蔽甚至消解。
参考文献
[1]课题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J].教育研究,2022(10):4-13.
[2][20]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3]赵鑫,吕寒雪.“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3):12-20.
[4]伍红林,杨玥.五育融合学校新样态何以实现?——基于多类教育主体的视角[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8-44.
[5]祝祖岗.“五育融合”重塑学校德育新生态[J].人民教育,2021(8):48-50.
[6]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
[7][12]池夏冰,馮铁山.“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4):61-71.
[8]李森,郑岚.“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其教学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2(3):4-11.
[9]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69.
[10]徐雪平.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瓶颈及破解[J].职业技术教育,2021(23):71-75.
[11]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85-91.
[13]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1):86-94.
[14]朱丽桢,段兆兵.从并举到融合:“五育”融合之源、之难与之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2):3-8.
[15]宁本涛,樊小伟.论“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62-69.
[16]张政文,王维国.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哲学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2):20-40.
[17]刘林山.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意蕴、表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33-38.
[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2):2-6.
[19]吴朝晖.努力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3):1-6.
[21]南旭光.基于多元共治视角的职业教育治理突破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49-54.
[22]崔正贤,马万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效用、问题症结与着力方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82-89.
Abstract Facing the Partys important goal and task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skills i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ow to promote the“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as a whol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in the new era is reflec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balanced embedding of training contents,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atic synergy of training mechanisms.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follow the intrinsic correlation between establishing morality, cultivating wisdom, strengthening physical fitness, cultivating aesthetic skills, and cultivating labor education, focusing on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alue-l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aking“education policy”as the basis,“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as the core,“common action”as the support, and“type of characteristics”as the goal, the training model of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built; a new system of“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led by building moral education, a new mechanism of“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with optimized evaluation methods, a new ecology of“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with joint social action, a new pattern of“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with multipl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a new dynamic of“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with student self-management are as starting points to design the action dire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rnoral education Author Sun Yan, lecturer of Chongqing Open University/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520); Nan Xuguang, professor of Chongqing Open University/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