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村落及其民居保护研究

2023-06-13 21:37王珩珂郑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王珩珂 郑艳

摘 要:活态流变性是手工艺的重要特征,要想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需要生产性保护。以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石堰村为例,分析在手工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传承困难、市场衰退等困境,提出手工艺的复兴要建立在产居结合关系的恢复上,重视手工艺文化与村落空间的共生关系,应兼顾技艺的发展与空间的更新。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手工造纸;民居保护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夹江县的竹纸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下面临着技艺传承和当地村落民居保护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夹江县石堰村的实地考察,对手工艺及其载体进行探究,分析二者的联系,探讨对夹江手工造纸的技艺传承与当地村落保护的实践路径,以期恢复生活与生产方式的紧密联系和空间的再生产。这对于推进当地技艺传承与产业创新,从而提升当地手工纸的品牌效应和村落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

1.传统手工艺村落的形成及其民居特征

传统手工艺作为农耕时期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技艺的传播与发展,推动手工艺以家为核心向周边区域扩散,由此形成了以手工艺为基础的业缘关系,手工艺者通过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凝聚,聚集而形成传统手工艺村落。

传统手工艺村落的民居以产居合一为显要特征,在民居及其衍生的居住环境范围内,以生产、生活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相应形态。因居民独立的经营习惯和分散独立居住的聚居特征,传统手工艺村落民居的布局呈现天然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2.民居中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构建

人的活动需要以空间为载体,用于生产经营,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与文化等的生产场所就是生产空间,而生活空间是人们居住和休息的场所。在传统手工艺村落中,生产与生活相互纠缠、相互依存,不仅在空间上没有明确界限,在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关系上也可根据行为的不同随时转换。手工艺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技艺以“秘方”的形式作为隐性财富仅在家庭成员内部流传,因此在空间上,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相对重合,既有利于家庭技艺传承,也有利于技术保密。

二、夹江手工造纸及石堰村造纸民居概况

(一)夹江手工造纸的历史与现状

夹江手工纸历史悠久,流传着“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的说法,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两次来到马村镇石堰村,与当地槽户一同探索提升纸质的方法,最终研制出新型书画纸,因此夹江书画纸又称“大千书画纸”。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政府更加重视手工造纸技艺的文化建设和体验式游览。石堰村内大量的造纸用具、工坊、民居等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但从事手工造纸行业的家庭作坊数量锐减。目前,夹江手工纸作坊仍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销售途径主要有四种:书画纸经销商、书画家私人订购、村内观光游客、手工纸展销会。马村镇内造纸工坊包括虽然设备与原料发生变化,但还是延续传统造纸工序的“大千纸坊”,将造纸、民宿相结合,家庭机械造纸与手工造纸同时运行的“云中纸坊”,以及集造纸与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状元纸坊”等。

(二)夹江手工造纸的困境

一方面是纸的困境,夹江手工纸适宜书画创作,但生产工序复杂,周期长,产量低,被机械书画纸挤压生存空间,目前除对纸品要求较高的书画家外,大众客源较少。此外,成本的提高也是目前手工造纸难以维系的原因之一。2003年为了减少造纸污染,相关部门将蒸煮工作安排在固定地点,禁止个人蒸煮,提高了手工纸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技艺的困境,受到工业化产品的冲击,手工纸的市场需求量减少,一些手工艺人放弃造纸转向其他行业谋生。年轻一辈受此影响,对手工造纸的认同感和对造纸技艺的熟悉度也日益降低。对造纸认同感的降低和造纸传承体系的隐蔽,使得目前造纸技艺面临失传困境。

(三)石堰村造纸民居的现状调研

石堰村位于夹江县北面,以林竹种植、手工造纸、茶叶为主导产业。与其他村落中手工艺为辅、农业为主并行支撑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20世纪40年代石堰村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是造纸工人。

村落内整体形态保存较为完好,砖混结构建筑较少,多为传统木构民居。由于造纸工序对水源的需求,造纸民居一般沿溪流分布,主要包括三个特征:第一,民居屋檐出挑极长,达到1~2米。夹江书画纸质感细腻,晒纸过程中不能被太阳暴晒,需采用阴干的方式,因此极长的屋檐出挑,在避免阳光直射的同时也防止雨水的滴溅(图1)。第二,建筑空间利用率高,墙体林立。为方便晾纸,除建筑的分隔墙外,还会专门设立墙体用以晾纸(图2)。这些墙体间隔约1米,一般约100毫米,由竹编网形成结构,泥土与稻草混合,再加之石灰,最后在墙体上打蜡,墙体宛如婴儿肌肤,洁白光滑。第三,生产与生活联系紧密。除建筑室内空间外,还会在民居一层或二层设立单独的晾纸区域,人们与纸共生,与技艺相融。

三、手工藝与村落的关联性

(一)手工艺与村落自然资源的物质关联

夹江的自然资源是造纸技艺赖以生存的基础,虽然可耕种之地较少,但丰富的竹资源,以及诸多水系、堰渠等为手工造纸的诸多环节提供了便利,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手工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关联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集体参与协作,群众生活反哺空间,成为空间生产的驱动力。手工艺及其村落都是通过多代人的公共协作所凝结成的智慧结晶。在夹江的手工作坊里,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既是亲人又是同事。当地特有的“合家闹”的帮工形式,使生产工具与生产工作集中在家庭作坊内,生活与生产彼此交织。

(三)手工艺与村落的共生关联

手工艺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历史轨迹,而村落空间则是这一轨迹的载体,二者并非独立,而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村落作为人们生活与生产的载体,是直观的物质存在,空间通过不同的排序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特征与用途。基于功能需要而形成的空间,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手工艺又在此基础上赋予空间文化内涵,使其有别于其他空间,成为手工艺的专属空间。

四、夹江手工造纸村保护和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性看待造纸技艺的改良

手工艺在自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进入秩序化流通环节,它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留存下来的。手工艺的现代化,往往不能直接跨越到一种理想的人文境界,这一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损失一些原始、质朴的生产状态。在夹江手工造纸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原料的转变、功能的转型不断面临技术改良的问题,最初由于使用原料的减少,古法造纸的竹料发生了改变,现今由于机械化生产的便利,传统的屋内阴干和墙上贴纸也转变成为靠机器烘干的方式。

这些改变不仅是工匠与现代机械抗衡过程中的选择,也是商业化社会秩序的选择。在对手工造纸技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重视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对过去的舍弃,而是共同发展,既允许对技术的创新,也不能放弃对古法的延续。

(二)造纸空间的再生产

依据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任何社会生产方式都有与之对应的社会空间形式。对造纸村手工艺的物质空间保护,需要与生产关系结合,保留传统技艺与空间的同时,将手工艺场域转化成更具活力的文化空间,实现超越原有业态的造纸空间再生产。

针对夹江手工造纸村,可以利用造纸空间推动技艺与服务的协调发展。从原有的单纯书画纸出售关系,转化为旅游文化体验,提供差异化文旅体验,自下而上建立当地居民与文化工作者的合作关系。让造纸文化空间从物质与精神空间的简单叠加状态脱离,对其拆解重构后形成开放性的社会空间,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

(三)体验式的造纸文化旅游

将夹江手工造纸从原始的生产空间转化为体验式的文化生产空间,用文化效益带动发展,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领略到传统技艺的魅力。通过“生态博物馆”“遗产数字化”“艺术介入”等路径,避免单一的橱窗式知识讲解,以真实的纸坊为基础,实施“生产性保护”,发挥传统手工艺的实用功能。

夹江手工造纸村可以“大千纸坊”这一场域为核心,向周边环境扩散,在延续原生空间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技艺文化以新的能量,形成既有差异性,又能彰显手工造纸这一技艺特征的生态文化空间,以重现和创造相结合的方式使手工遗产在文化产业里传播,被游客感知,吸引游客参与。

(四)纸品与艺术的结合

“纸”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夹江人对手工纸的钻研,与艺术家用纸的讲究不谋而合,夹江书画纸纸品的成型也有张大千的介入。因此,可以通过艺术家与纸的联系,让艺术家参与“试纸”,促进纸张的改良,而这些“艺术家改良纸”又借助艺术家的名声进行传播,达到宣传夹江手工造纸的目的。目前,夹江手工纸的使用范围较为狭窄,停留在粗放式加工的层面,因此可以通过对纸品的创新、纸质工艺品的研发,拓宽纸的使用途径,使之与大众发生更多联系。

五、结语

手工艺作为文化的象征,潜藏著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核,这一“物”并非实体,但却承载着“存在”的意义。经济学家眼中的“生产”是财富的产生与创造性的物质活动,而手工艺的“生产”更多的是体现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中精神属性的“物”附着于物质上,向现实世界回归,与人的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工匠在生产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使观者在观摩体验时获得短暂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谢亚平.论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策略: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2):79-83.

[2]罗文伯.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3]王世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村落共生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4]赵农.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关于渭南地区乡村手工艺生产、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民生问题的田野调查[J].艺术百家,2011(2):21-28,49.

[5]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54-59.

[6]EYFERT H J,胡冬雯.书写与口头文化之间的工艺知识:夹江造纸中的知识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34-41.

[7]尹绍亭,乌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28-34.

[8]谢威.原住民对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影响[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4):129-136.

[9]林继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讨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4-122.

作者简介:

王珩珂,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郑艳,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技艺的传承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