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人民智慧和才情的结晶,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国人并未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艺文化加以妥善的保护和传承。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现状,结合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实践行为,思考更适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方式。期望能通过以上研究,对当代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
一、研究背景
手工艺设计师伊尼德.马克思曾近说过“传统民间艺术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的根,没有了根,什么都长不出来。”文化是根,是国家和民族生长的命脉。然而由于国情所致,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很不够,特别是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导致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手工生产造物不再是社會物质生活的主流。
二、传统手工艺发展保护中的一些不足
由于我国在早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不够,使得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目前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在技艺传承和文化推广上还有许多不足: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挖掘不够;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性、艺术性并还没有完全上升至公共层面的或者是全民手艺概念;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立尚不完善;传统手工艺的推广媒介较为单一。
三、适宜于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办法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这个教育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受众者,这包括研究者和大众人群。真正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恰恰来源于我们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漫长的文明积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研修下去挖掘他们的美。
另外一方面应该针对传统工艺文化的继承者。目前大部分手工艺从业者仅仅将自己所学到的手艺当作一项生存技能,而这样的生产活动属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其创造出来的财富并没有让这些从业者获得其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因此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由于这部分手工艺从业者其所处的环境还属于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基本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提高,造成了在当下人民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日益增加的环境下,这些手工艺产品的流动性差,直接影响了它所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播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3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首期普及培训班(绵竹年画)正式开班。绵竹年画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蜀地人民的情感和智慧。这次的培训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艺术创造之缺,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设计能力,更好地将传统艺术带进生活,实现绵竹年画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一次非常具有实验意义的尝试。这样的培训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的受众群体来说其收益是双向的,既有教育意义同时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评审机构以及认定标准
建立完善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文化保护制度、评审机构,同时制定严格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认定标准。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邻国日本学习,日本在70年代实施了《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立法以后也一直在不停的修订完善,并最终确定了“未来的传统工艺品产业必须是能够对满足国民富足丰裕的生活需求而作出贡献的生活文化产业;是能够面向21世纪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的产业;是能够通过富有特色的创造对振兴地方经济文化作出贡献的产业;是能够代表日本的国家形象并在世界上增强日本产业文化影响力的产业”。
(三)对传承方式的改良
大部分传统工艺文化的继承分为了两种方式,一通过国家认定的继承人进行口授相传,二通过建立各类博物馆,进行固化的保留和展示。个人看来,适合我们的方式便是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建立更多具有实验意义的传统工艺作坊,进行更多有实验推广意义的活动,推介和表现的不是传统手工技艺,而是传统手工艺文化。
在中国,目前也有这样一些由设计师或艺术家参与的实验性手工艺坊存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落户于上海金泽的金泽工艺馆,便是这类型的代表。工艺馆是一家私人的非营利性机构,经营者均是具有正统美学知识和设计能力的实践者,他们一直注重在理论和传统工艺的代代相传上寻找折中点,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创新发展。从2014年起,金泽工艺馆便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和文化导赏日,吸引了非常多的圈外人士,他们来的目的是试图把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方法带走,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将自己的理念转译到其他领域的思考中。这样的文化和技艺传承方式,既结合了传统技艺的传习又结合了现代教育中引人自发思考的宗旨,从而产生更加多元化的技艺文化。
(四)传统工艺文化的推广应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出行方式的便利化,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品由于具有相当的地域特色,成为了支撑旅游要素“购”的中坚力量。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产品的表象是旅游商品,实则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重现,不仅可以让现代人从中领会历史文化风情,丰富其文化生活,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民俗、民间、民族无形财产的传承与发扬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五)结合互联网就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承和文化推广做出新的探索
随着现代网络发展和多媒体的媒介手段,其技艺的教学可以通过视频上传至网络结合现代人更习惯的方式进行。视频的播放可以循环往复,这样更方便学习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又能在线与老师和学员进行交流共享,分析其手作过程的细节和问题所在。这样的好处在于传播快,效率高,受众广,倡导了人人可参与的手作精神。
当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非一日可就,作为我国最有悠久和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社会各界长期并坚持的探索和创新努力。“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为突出的时代,手工艺就更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想象”,保护手工艺人和手工艺文化去冲抵工业文明带来的冷漠,寻找逝去的美好情怀是我们作为传统手工艺爱好者或研究学者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焱.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J].经济师,2007(07).
[2]左靖.璧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梁远.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手工艺[J].美术观察,2004(06).
[4]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魏苡爽(1984-),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