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和连云港方言的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

2023-06-12 16:01李昊蓝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李昊蓝

内容摘要:亲属称谓词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语。徐州和连云港属于苏北地区,语言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本文从称谓类型的角度,对徐州和连云港方言中主要亲属称谓语的类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晰地看出连云港和徐州方言的一些特点,从中窥探出彼此的相互影响。从构词差异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徐州和连云港方言在称谓方式的特点。

关键词:连云港方言 徐州方言 亲属称谓语 构词差异

据《江苏省志·方言志》所述,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徐州市和连云港市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同属于苏北地区。根据《徐州方言志》所记,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东北次方言区。语音和北京音比较接近,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是词汇,语法也有一定的特点。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记录,连云港市境内方言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的东海县、赣榆县,另一类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连云港市位于江淮官话区的东北角,市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西与境内东海县接壤,北与赣榆县毗邻。连云港市区(主要指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处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分界线上,市区方言中既有江淮官话的特点,同时又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此外,方言中还有一些吴语的影子,整体方言呈现出多样性、交融性、包容性、过渡性等诸多特征。(注:2014年,原新浦区、海州区并为海州区)

“亲属称谓语”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稱呼语,可以分为长辈、晚辈、平辈。本文将从连云港、徐州以及连云港下辖的东海县、赣榆区和徐州下辖的邳州市进行亲属称谓语比较分析。

一.徐州、连云港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类型对比

1.长辈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通过搜集的相关语料分析,关于长辈的亲属称谓语,徐州和连云港方言差别很大。

关于“曾祖父、曾祖母”的称呼,连云港和徐州都称“曾祖父”为“老太爷”,区分性别。连云港方言称“曾祖母”为“老太奶”,也区分性别,而徐州话不区分。东海、赣榆、邳州方言把“曾祖父、曾祖父”统称为“老太太”,不区分性别。连云港方言中的“太”辈分很高,比如“姑太”表示曾祖父的姐妹。

关于“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的称谓,连云港话用“舅”来表称母系亲属,徐州话则用“外”来表称。东海、赣榆、邳州话不区分性别,都用“老太”来称呼曾外祖父和曾外祖母。

关于“祖父、祖母”的称呼,徐州话中称为“爷爷、奶奶”,和普通话无异。但是,连云港方言中称呼为“老爹、老奶”,在“爹”前加“老”,就增加了“祖辈”的含义。而与“爹”相对的是“娘”,连云港话在称呼“祖母”的时候不称“老娘”,而称“老奶”。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记录,【老爹】:<名>祖父。1.中原官话。江苏赣榆、邳县。2.江淮官话。连云港。可见,“老爹”这一称谓语多见于连云港地区。

关于“外祖父、外祖母”的称谓,徐州方言称为“姥爷(外爷)、姥姥”,连云港方言称为“舅爹、舅奶”。“姥爷、姥姥”是具有北方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舅爹”用来作为“外祖父”的称谓主要见于连云港,而称呼“外祖母”为“舅奶”,只在连云港和其下辖的赣榆区使用。

徐州方言称呼“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大大”是老派方言的叫法。连云港方言称呼“父亲”时,也称为“大大”。赣榆方言的叫法和徐州方言是一样的,而邳南称呼“父亲”时用的是单音节字“答/大”。

称呼“伯父、伯母”的时候,徐州方言称呼为“大大(大爷)、大娘”,连云港方言称呼为“大爷、大妈”。“大大”在徐州方言里是“伯父”的意思,在连云港方言里是“父亲”的意思,这体现了同一称谓语在不同方言里指称不同亲属关系的人。

称呼“叔父、叔母”时,连云港话中称为“小爷、小娘”,和其他地区都不一样,表示排行时前加“二、三、四”如二大爷、三大娘。

称呼“舅父”时,区别不大,主要是单音词和叠音词的区别。而称呼“舅母”时候,连云港称为“舅妈”,东海话和赣榆话都称为“舅母”。徐州话和邳州话称为“妗子”。“妗”首次出现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妗,妗也。一曰善笑皃。从女,今声。”“妗子”是由“妗”这一语素加词尾“子”而构成的合成词。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云:“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此处“妗子”也为舅母义。

称呼“姨父、姨母”时,连云港话和东海话称为“姨父”,而徐州话、赣榆话、邳州话则称为“姨夫”。“父”和“夫”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示长辈义,一个是表示丈夫义。

称呼“姑父”时,只有连云港话称为“姑爷”,东海话称为“姑父”。而称呼“姑母”时候,连云港话称为“姑”,其他地区还称为“姑(娘)”。

2.平辈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连云港方言和徐州方言在平辈的亲属称谓方面差别不大,例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时,称呼语是一样的。在称呼“弟媳”的时候,赣榆话称为“兄弟媳子”,多用于背称。在称呼“姐夫”的时候,徐州的老年人一般称为“姐丈”,是一种老派叫法。

夫妻称谓方面,东海、赣榆、邳州常用“当家的、家里的”来称呼另一半,多用于背称,也用“媳子”来称呼“妻子”。比较有特色的是,赣榆方言中的“家属”仅指“妻子”。

3.晚辈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在对晚辈的称呼语方面,差别主要体现在后缀不同。在称呼“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时候,连云港、东海、赣榆地区喜欢用“子”后缀,而邳州和徐州地区喜欢用“儿”后缀,徐州地处北方方言区、华北东北次方言区,词汇带有儿化现象。

关于“儿媳妇”的称呼语,赣榆话和邳州话用的是“儿媳子”。称呼“女儿”时,都用“闺女”来称呼。称呼“女婿”时,连云港、东海、赣榆用“闺女婿”来称呼,邳州话称呼为“贵客”,徐州话称呼为“高客/客”。

在称呼“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时,连云港话、东海话、赣榆话习惯用后缀“子”,而邳州话和徐州话习惯用后缀“儿”。

二.徐州、连云港亲属称谓语的构词比较

亲属称谓语作为汉语词汇的子系统,在构词上的差异表现为音节数量的差异、叠音构词的差异和语素差异。

1.音节数量的差异

第一,普通话亲属称谓语中的双音节词居多,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双音节词居多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在构词方面表现出来的一大特征。汉语的词形简短,古汉语单音词多,发展到现代汉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在连云港方言和徐州方言中,三音节词、双音节词都有出现。其中双音节词比较多,三音节词和单音节词都比较少,还有少量的四音节词。像“舅、姨、姑”之类的单音节词,一般前加“大、小”等修饰语,或者前加“二、三”等表排行的序数词,如“大舅、小姨、二姑”。三音节词如“老太爷、老太奶、外甥子、侄女子、外甥女子”等一般是前加“老”或者后加“子、儿”等。

第二,同一种亲属称谓语在连云港方言、徐州方言中的音节数量可能不同。在称呼“曾外祖父、曾外祖母”时,连云港方言称呼为“舅老爹、舅老太”,三音节词;徐州方言称呼为“外老太爷、外老太奶”,四音节词;赣榆、东海、邳州方言中则称呼为“老太”,双音节词。在称呼“外甥女”的时候,连云港方言称呼为“外甥女子”,为四音节词,徐州方言称呼为“外甥女儿”,为三音节词。

2.叠音构词的差异

在普通话中,利用叠音来构成亲属称谓语的数量较多,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地处北方方言区的徐州、赣榆地区,利用叠音构成的亲属称谓语也较多,如“爷爷、奶奶、大大、叔叔”等。而地处江淮方言区的连云港地区,使用叠音构成的亲属称谓语比较少,亲属称谓常用附加式,即添加词头“老”或者词尾“子”“儿”。

3.语素的差异

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构词语素分两种,一种叫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不固定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一种叫词缀,指的是意义不实在、在合成词内位置固定的不成词语素。同一亲属关系,如果选择了不同的语素作为构成该亲属词的词根,这就构成了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1)词根选择差别

(a)外祖父/祖父:“爷”和“爹”

“爷、爹”是很常见的亲属称谓词,在各方言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只用“爷”,有的只用“爹”,有的“爷、爹”都用,有的只用作祖称,有的只用作父称,有的祖称、父称都用。徐州方言中,选用“爷”这一词素来称呼祖父、外祖父,而连云港方言和赣榆方言中,则选用“爹”来称呼。指称祖父的称谓语,北方方言用“爷”作为词根,南方方言用“爹”为词根。

(b)父亲:“大”和“爸”

徐州方言中“爷”称呼祖父,“爹、大”称呼父亲。这种称谓语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北方话地区。连云港方言和赣榆方言用“爹”称呼祖父,“爸、大”称呼父亲。

(c)叔父:“爷”和“叔”

“叔父”这一称谓在连云港方言中选用“爷”这一词素,如“小爷”,而徐州方言和赣榆方言中都选用“叔”这一词素,如“叔、叔叔”。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连云港方言也用“小叔”这一称谓。

(d)叔母:“娘”和“婶”

连云港方言用“爷”和“娘”词素来称呼“叔父、叔母”,如“小娘”,徐州方言和赣榆方言都选用“婶”这一词素。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小娘”称呼“婶婶”见于江淮官话区。

(e)舅母:“妈”“母”和“妗”

关于“舅母”的称呼语,连云港方言选用“妈”这一词素,东海方言和赣榆方言选用“母”这一词素,比较有特色的是,徐州方言选用“妗”这一词素。据《徐州方言词典》记录,【妗子】:舅母,舅父的妻。“妗”是一个假借字,与具有善笑皃义的“妗”只是形同音近义异的关系,选用“妗”这一形体的原因,可能是因其部首为“女”,与舅母的性别一致。

(f)姑父:“爷”“父”和“夫”

“爷”词素构成的亲属称谓语在连云港方言中一般指的是伯父、姑父、岳父、女婿等。

如“姑爷”指的是“姑父”这里的“爷”重读,为了区别“女婿”的,“爷”轻读。东海方言选用“父”这一语素,称“姑父”,而徐州方言、赣榆方言中,选用“夫”这一语素。

(2)词缀选择差别

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选择不同的词缀,是亲属方言词汇产生差别的一大原因。

前缀“老”:称呼曾祖辈时,“老爷爷”比“爷爷”高一辈,“老”是词根。而“老太太”可以省略“老”,直接称“太太”,比“奶奶”年长一辈,加上“老”表示尊重,没有实义,是词缀。

前缀“小”:用在亲属称谓前,如小妹妹、小弟弟、小侄子、小外甥,没有实在的意义,带有亲昵和喜爱之意。

前缀“大”:“大”在亲属称谓语前时,表示排行年长的人,如大爷、大娘、大姑、大哥、大姐等,大爷、大娘前的“大”是非限制性的形容词,是词缀。

后缀“儿”:徐州方言喜欢用“兒”后缀,比如“孙女儿、外甥女儿”,是受到北方方言中儿化现象的影响,而连云港方言很少用“儿”后缀。

方言亲属称谓语长期处于言文脱节的状态,在口语和书面语李的表述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亲属称谓语逐渐取代了旧的亲属称谓语。即使是同一种亲属关系,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方言中也可以指称不同的亲属关系。

连云港方言有一定的过渡性,过渡性就体现在亲属称谓语保留有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一些特征。由于徐州方言和赣榆方言同属于一个方言区,所以亲属称谓语有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方言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渗透。通过不同角度对徐州、连云港方言的亲属称谓语进行描写和分析,使我们对两地的方言亲属称谓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5]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国书店,2018年版.

[6]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

[7]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刘传贤:《赣榆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

[12]丁爱侠:《江苏赣榆方言词汇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第2期.

[13]刘宁波:《徐州贾汪方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4]徐振鹏:《赣榆方言词汇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周梅:《徐州市区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6]贾宁波:《徐州方言词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17]魏娟:《现代汉语方言直系血亲亲属称谓对比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年.

[18]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9]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