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2023-06-12 16:01姜思琪肖莉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1期

姜思琪 肖莉莉

内容摘要:礼貌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礼貌用语的表达上也各不相同。尤其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差别,所以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产生误会和交际失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比汉英礼貌用语,分析了两种语言礼貌用语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為国际中文语用方面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礼貌用语 国际中文教育 汉英对比

礼貌用语是指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对礼貌用语的研究属于语用学的范畴。礼貌现象虽不完全体现为礼貌用语,但是礼貌用语却能最直观的反映出礼貌问题。“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应。”同样,对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而言,他们也对礼貌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随着汉语的日渐变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因此在汉语教学中礼貌语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英礼貌用语对比

通常来说,礼貌用语主要包括人们在见面时和对方打招呼的招呼语、接受到他人帮助表示感谢的感谢语、含蓄称赞他人或事物的恭维语、两人谈话结束离开的告别语以及拒绝对方的拒绝语等。

(一)招呼语

招呼语是两人见面时互相称呼寒喧的一种礼貌用语。汉英招呼语都是表达友好的交际用语,在汉英用语中,初次见面打招呼都会说“你好”。但是二者礼貌用语也存在着差异。汉语中独有的称谓型招呼语是英语中所没有的。例如,当长辈来家里做客的时候,父母会告知我们需要叫对方“阿姨”或者“叔叔”,以示礼貌,下次再见也要主动打招呼。而称谓型招呼语对欧美的国家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他们的语言习惯中,如果正式称呼对方的名字一定是有事情要交谈,称谓型招呼语对西方人来讲是“文化空位”,他们会等待下文,而不是只叫了名字后离开。汉语中常常使用的“吃了没”“去哪啊?”“干什么去呀?”等都属于询问招呼语,这类招呼语虽问话非常具体,但主要表示关切,不是真的要询问,而在英语的询问招呼语中,问话内容十分模糊,不会涉及到对方的隐私。

(二)感谢语

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上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感谢语的表达形式上,人们通常使用“Thanks”和“Thank you”来直接表达感谢,西方人喜欢随时表达谢意,但是中国人却并非如此。中国人认为并非帮助的情况是不需要表达感谢的。如“妈妈给自己做饭”“学生交作业”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些都是应尽的责任以及“举手之劳”。在回应谢意的形式上,西方人通常用“You are welcome”来表示接受对方的感谢,中国人则会加上如“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好”这样的客套话来接受感谢,或者是用“用不着客气”这种方式来回应对方的谢意。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在表示感谢时过于吝啬表达,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

(三)恭维语

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质、能力等方面的赞美。人们可以通过适度的恭维语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英语的恭维语句式表达上,一般将说话者自身放在首位,例如“I like your shoes.”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评价;而在汉语中,通常把“你”“您”放在首位,“你的裙子真漂亮”“您唱歌真好听”等,把表达的语义重点放在对方身上,突出对方的价值。这就体现出中国所强调的“待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与西方国家强调自身价值的观念不同。

(四)告别语

告别语也是常用的礼貌用语之一,用以维持双方融洽的关系。汉语的告别语一般是以“你”“您”为契机,结束对话。比如说“你先忙”“那就不打扰您了”“就不耽误你太多的时间了”等,离开的一方经常会用到这样的告别语。此外,汉语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告别语,如招呼式告别语,例如客人在将要离开的时候,会向主人说“叔叔阿姨,我先走了,您请留步吧。”而面对这种情况,主人一般会说“吃点饭再走”“有时间再来”这样的话,并不是邀请,其实只是一种表达尊重的客套用语,而非真正进行挽留。而在英语中一般从“我”的立场上来结束对话。英语中会在结束会话时说一些缓和性话语,并表示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而不得不告别,充满着遗憾与无奈。比如“I am afraid I have to leave here,because its time for nanny to go home.”对英国人来说,在和别人聊天时,不可以随便结束谈话,如果必须要离开,一定是因为有自己必须去解决的外在情况发生。这个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歉意,以及不愿意离开的态度。因此他们离开之前一定会说些“缓和性”的话,比如“Im sorry” “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 ,dinner is good.  But I have to go home. I hope we can be together.”这最后的“巩固性”话语,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对方友谊十分重视,并且希望能够和对方的友谊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五)拒绝语

拒绝语是一种当别人要求自己做某些事情时,用来拒绝对方的语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集体观念,十分重视人际关系,有时会把别人请求自己帮忙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会为了集体而做出让步。因此,很多中国人不会拒绝别人,即使拒绝别人,也会选择委婉的语言来保全对方的面子。中国人典型的拒绝语带有一定的借口,如“下次有时间我一定去”“我最近手头实在是有点紧,要不我肯定把钱借给你”“衣服让我洗了,没办法借给你了”。这类拒绝语有两个特点,一是善意的谎言;二是具有搪塞性质。中国人选择拒绝语时会深思熟虑,进而选择一个难以抗拒的外在因素,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也让对方不好意思继续要求下去,同时也不会心生不满。同时,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拒绝语的表达也有差异。在拒绝自己家人时,一般会说的比较直接;对待自己的上司、领导则会需要一定的拒绝策略以免影响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相比之下,英美国家更看重自我表达,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在集体中展示出独特的个性是值得推崇的。因此,英美国家的人们一般会直接拒绝别人,如果对方一直向自己要求做一些事,他们有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I dont want to do it.”“I dont like it.”“I dont care.”但是,英语中并非没有礼貌的拒绝策略,一般会说“I am sorry I cant help you.”“I really want to help you, bu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英语中拒绝语言受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影响较小,其拒绝策略也相对简单。

二.汉英礼貌用语差异产生的原因

汉英礼貌用语之间产生的差异,主要是由深层的文化差异引起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一)汉英民族对谦虚的理解不同

“modesty”翻译成中文是“谦虚”的意思,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不强调自己的才能,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间仍存在着文化差异。其本质差异就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化将谦虚作为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诚于中而形于外。而在欧美文化则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尊重的前提是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者赞美时,大多谦虚地否认,并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这种做法让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不真诚,不能够接受别人的表扬,西方人在面对对方的赞扬时会直接接受,并表示感谢。

(二)汉英民族对等级观念的理解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的影响,重视权力与地位,并以此为导向。而欧美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讲求自我利益与自由平等,人际关系多是亲密、随意的。他们可以直呼他人的名字,父母与孩子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都是这样。中国人在交往中会十分重视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交际中,通常对地位或辈分较高、年龄较大的人说话都要用敬语“您”,而英语中是没有敬语的,从他们的称呼中可以看出来。

(三)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不同

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同样,各个国家对于隐私的理解与态度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人看来很“礼貌”的问题,或许在英美国家看来,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中国人通常以寒暄的问候来开始彼此间的对话,认为关心彼此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一般开始谈话时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工作、婚姻以及收入问题,他们认为这样会展示出自己的关心,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保持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英美国家来说,这已经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也极有可能冒犯到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不礼貌。如果过于在意的话甚至还会说些让对方非常尴尬的话,如“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中国人也是有隐私观念的,只是范围相对英美国家来说比较小,大多数是一些会损害到对方面子以及自尊心的不好的事情。同时,大部分中国人有集体观念,一些个人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算不上隐私,他们认为别人询问自己是对自己的关心。而在英美文化中,大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被别人询问,更不想被别人打扰。

(四)  汉英民族价值观不同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坚持集体主义,而欧美民族坚持个人主义。汉英礼貌用语也将这一不同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人愛面子,说话较含蓄委婉,所以不会直接拒绝别人的要求。而在欧美文化中直接拒绝别人并没有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人的利益也要高于集体的利益,且都有权力保护自己的隐私,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尊重个人的独立和隐私被认为是礼貌的。

三.国际中文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

留学生在运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首先自己对礼貌用语不够了解,其次国际中文教师常常侧重于汉语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对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较为疏忽。因此通过上文对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强化自身价值观念

国际中文教师是汉语学习者语言的示范者和指导者,也是汉语学习者第一个语言交际对象。因此,国际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礼貌意识,防止对汉语学习者输入错误的观念,对学生产生误导。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不同,为此,国际中文教师也应该理解并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调整自己原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尽量避免命令、批评性的话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而,教师应该强化自身观念,这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同时也要结合文化进行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留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还要熟悉许多国家文化的基本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的意识。学生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适应目的语国家的过程。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学习汉语拼音和汉字。这个阶段以后,大部分留学生会进入到“文化休克”期。由于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内容与风俗习惯,找不到与自己国家文化重合的地方,留学生很容易出现焦躁厌学的情绪,汉语学习也进入了瓶颈期影响学习,学习效率也受到干扰。如果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留学生就可以重拾信心,继续学习汉语,如果不能顺利度过,汉语学习则可能被迫终止。所以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两国文化进行比较,从而寻找其中的异同,从而让学生主动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视礼貌用语教学

1.注重文化教学。礼貌用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礼貌用语教学应该依附于文化教学。当前国际中文课程设置中,文化课的课程远远少于听说读写的课程设置,如果将二者分开教学,汉语教学就不够完整。留学生不能理解中国礼貌用语,主要是欧美国家个人主义高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中国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相悖。所以欧美国家的人不喜欢被称赞也不擅长回复他人对自己的称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教授给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了解汉语礼貌用语的深层含义,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2.注重情境教学。汉语中同一句礼貌用语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可能不同。留学生在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只听老师的讲解很难理解礼貌用语的使用。因此在礼貌用语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话语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说可以利用图片进行情境设置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招呼语的时候,可以利用图片设置角色和时间。实践可以从早晨到中午,角色可以从老板到同事,每一幅图片都是不同的场景,相对应所使用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如果礼貌用语的方式单靠教师解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些是留学生本民族没有的,反而还会加重留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实际的语境教学要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语境,注重语境教学。

综上所述,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礼貌用语,对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礼貌用语不仅可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对第二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将礼貌用语教学与国际中文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从深层理解礼貌用语的内涵,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语用能力,以达到国际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155.

[2]廖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原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7.

[3]王琳.礼貌原则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J].教育探究,2009(3):80-83.

[4]马树华.语用失误与对外汉语教学[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1):48-52.

[5]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58-63.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肖莉莉为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