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吕剧服饰美学概论

2023-06-12 05:00:10张金花
西部皮革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补子吕剧程式化

张金花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吕剧又称杨琴、琴戏,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因其故事取材多贴近于民间现实生活,富于生活气息,唱腔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俗易懂,广受大众喜爱,成为“中国八大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于2008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国戏曲文化,也因其独特的服饰美,丰富了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在传统吕剧艺术中,传统吕剧服饰又称之为“行头”,代表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它是演员塑造形象的手段之一,是以生活习俗为基础,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装饰而形成的程式化专用服装,具有概括性,包容性。从服装廓型、色彩搭配到头面装饰均具有独特服饰文化美学内涵。

吕剧服饰属于舞台服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有历史的、社会的意指作用,是极富变化的人工符号。传统戏剧服饰名目十分繁杂,总体可分为戏衣、头面、鞋靴三类,其中戏衣根据款式特征可分细分为莽、帔、靠、褶、衣五类,其中“衣”是戏衣中除去莽、帔、靠、褶四大款式类别以外的戏衣总称,又可细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配件四个子类[1],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特征。

1 程式化

按照行业内相对统一的穿戴规则进行着装就是程式化的表现,自古“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话体现出对戏曲服饰程式化的重视,程式化的穿搭强调人物的穿搭一定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程式化的服饰体现着“定人定装”的完整艺术体系,自清代起,戏班内便设专人负责演员的服饰存放,逐渐形成“衣箱制”。传统吕剧擅长表现爱情婚姻、女性人物,生活情趣,家长里短等主题,在程式化服饰的基础上,具有多样性、可变通的特点。在传统吕剧《王定保借当》《生死牌》《姊妹易嫁》《逼婚记》等剧中人物服饰扮相均有程式化的特色,使人物在一出场就能够明晰角色定位,如官员审案即身着“补子”官衣,头戴乌纱帽,腰挂玉带,脚蹬官靴等。在《井台会》中的女主人公小旦行当身穿裤子、袄、兜兜、四喜带、梳大头,是一个小旦的典型扮相;男主人公身穿浅蓝色花褶子,头戴文生巾子,足蹬厚底靴,手持折扇,这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文生的扮相[2],如图1。这些都是传统吕剧服饰中程式化穿着的体现。

图1 《井台会》剧照(来源于孙守刚主编《吕剧》p22)

2 形式美

服装的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它是劳动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3]。传统吕剧服饰的造型元素充斥着对称、平衡、点缀、和谐、变形、夸张等多样化的形式美。如《姊妹易嫁》中的毛纪在身中状元时头戴乌纱帽,两侧帽翅装饰,身穿盘领袍。所谓“盘领”是一种圆形檐的高领,均为右衽大袖,其中乌纱帽的帽翅左右对称,并使用了弹性材料,可以根据人物情绪动作或上下,或左右,或急缓地晃动,整体服饰造型具有形式上对称,动作上多样的艺术美形式。《王二小赶脚》《逼婚记》《小姑贤》等剧中人物服饰、头面充斥着大量的对称、夸张、象征等艺术形式,如《逼婚记》中的县官的白色脸谱、挂丑三,象征着人物讨喜、圆滑的一面,为一个戏剧性角色做了铺垫,如图2,与官帽的圆形帽翅相呼应,突出自然、幽默的一面,并将人物的官气、士气和书生气进行了有效烘托。剧中黄姨的头面呈现出中心集中,左右对称,头面的晶莹剔透、高光闪烁以及多色搭配有效地支撑起人物的华贵身份,如图3,陪衬出协调的、合理有序的人物角色整体关系,水袖的夸张与变形将服装的可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夸张地表达出人物的激动、纠结等的复杂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戏剧服饰可以提取出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元素,如延伸、放松、分离、悬挂、振动、扩张、辐射等,让创作者可以感受到“舞蹈情感”[4]。作为传统吕剧服饰中的形式状态美将服饰与人物、环境相互依托、共融、统一、协调,营造出一种特定背景下的和谐视觉美。

图2 《逼婚记》1979 年版县官剧照(来源于网络)

图3 《逼婚记》1979 年版黄姨剧照(来源于网络)

3 色彩形式

戏曲服饰的绚丽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其颜色,戏曲服饰的色彩在秉承着一定时代背景政治限定外,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可以很大胆。传统的服饰色彩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主要以“青、红、黑、白、黄”为上五色,以紫色、粉色、蓝色、湖色和青铜色为下五色。在服装颜色方面,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一向是用深色表示贵重。如黄色代表高贵,汉朝之后的帝王御用色彩就是黄色,通常为剧中王子、亲王、王爷以及地位较高的老旦等角色专用[5]。在明代,官职的高低往往决定了着装的色彩,色彩运用越少的着装,代表他的官职越低。其次是浅色,像普通的平民还有居家常服多采用淡色[6]。吕剧服饰受明代服饰影响,又因题材多是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小的故事以小见大的反应社会问题,歌颂优良品德,所以戏服的色彩不像京剧那般华丽绚烂,相较更加素净一些。如《姊妹易嫁》中讲述的是平民家庭中妹带姐嫁的故事,剧中毛纪的小生扮相着浅蓝色褶子,凸显其贫苦小生的角色,如图4,妹妹张素梅为粉色裤袄装塑造其平民年轻姑娘角色,如图5。在吕剧舞台上,色彩的选用暗示着官员级别,一般以紫为尊,红为次,蓝色较低,黑色最低,可以根据“红为府、蓝为县”加以区分[5]。并且舞台的黑、蓝色多表现遇难、贫苦。所以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着尊卑,也表达着境遇、身份、年龄等人物特征。

图4 《姊妹易嫁》毛纪(来源于网络)

图5 《姊妹易嫁》妹妹张素梅(来源于网络)

4 图案特征

受封建时期等级制度的影响,在服制上按照官、民、性别、身份、处境要求严格规范化,同时“不得与贵者并丽”[7]。在图案特征上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的如龙纹、凤纹等,其中龙纹象征地位和权力,从汉代起为帝王所用。所以在戏曲舞台没有真正的龙袍,而以黄色蟒袍代替。如逼婚记中的国舅爷着蟒袍。政治色彩最比较突出的还有官服,官服以“补子”图案为服饰的等级秩序做了严格的规定,有“别贵贱”的传统。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如文官一品纹仙鹤,二品纹锦鸡,三品纹孔雀等。在京剧的舞台上官衣依然以“补子”图案的形式呈现,但并不区分品级,多绣仙鹤和太阳[8],在吕剧服饰中官补子图案的运用也是围绕仙鹤和太阳进行图案设计。如《龙风面》中衙官钟文炳官服补子为仙鹤图案,如图6,梁子玉的状元官服补子为太阳图案,如图7。在《姊妹易嫁》中毛纪的状元服补子也为太阳图案。除此之外,也有围绕这两种有代表性补子图案进行再设计的,如2018 年的《快乐戏园》王苏煜演唱《逼婚记》选段中穿着的官服补子图案为太阳和仙鹤的结合设计,如图8。

图6 《龙风面》中衙官钟文炳官服(来源于网络)

图7 《龙风面》中梁子玉的状元官服(来源于网络)

图8 《逼婚记》选段县官补子图案(来源于《快乐戏园》20180525 期)

图9 《逼婚记》剧照,来源于《吕剧》孙守刚著p34

极具中国特色的水纹、云纹和吉祥图案等也被广泛应用到传统吕剧服饰中,如梅、兰、竹、菊、牡丹、月季等图案。图案的应用方面从衣边、下摆、前胸等十分宽泛,具有广泛适应性。图案的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或单独或连续多以写实为主。如女披、马面上多绣花团,褶子上绣小团花、走兽等纹样,在《逼婚记》中蓝中玉着小生褶子,褶子绣领边花竹叶图案,以此暗喻蓝中玉生而有节、百折不挠、不向权贵低头的优良品质。

5 结语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服饰华彩蕴涵着一个国家的礼制与气度,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既是物质文化的一种,又富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传统吕剧服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表演服饰的丰富艺术资源,是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美特征。从穿着的程式化,到形式美的体现,再到色彩和图案的选取与应用,它流露出的源自于汉朝之后的多个朝代尤其明朝服饰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体现出其独有的政治属性,一方面体现出其突破限制,源自天然美感的搭配,是人物角色塑造上独有的显性语言,是表达着戏曲文化的最基本力量,在我国服饰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其独特的服饰美学特征为增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自信涂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补子吕剧程式化
心如丝缕 织镂时光— —王建江缂丝作品赏析
科学之友(2022年8期)2022-08-03 06:06:40
Rank Badges of Official Costum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山东画报(2019年12期)2019-02-03 09:38:46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戏剧之家(2018年26期)2018-11-14 23:12:37
清朝官服补子在现代服装中的融合运用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41:14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0:05:48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0:33:15
吕剧《马前泼水》“:苦故事”的“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