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徽州妇女服饰的变化看其地位的嬗变

2023-06-12 05:00蒋乐乐
西部皮革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徽州服饰妇女

蒋乐乐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服饰风俗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服饰文化蕴含着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妇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妇女群体之一,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的限制,男子迫于生计常年在外经商。徽州妇女不仅要忍受独守空闺的孤寂,还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因而造就徽州妇女勤俭持家、坚毅顽强的优秀品质。在清王朝统治的末期,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在西学东渐和商品经济繁荣等诸多因素冲击下,徽州妇女服饰文化反而变得空前时尚与开放,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笔者拟从晚清徽州妇女服饰的变化这一角度切入,以期揭示晚清徽州妇女真实的生存状态及其地位。

1 晚清徽州妇女服饰的新变化

徽州传统服饰文化崇尚节俭,等级森严,在徽州的族规家法中对妇女的服饰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下层妇女尤甚。如光绪年间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就在《葆和堂差遣佃仆条规》中规定:“只宜小心安分从俭,无论男妇老幼皆布,绫罗绸缎不许着,大红纬帽及珠簪头烧金镶笄不许戴,如违取咎。”[1]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这种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使徽州的衣冠风尚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延续百年而不变。正如弘治《徽州府志》所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服。女子正洁,不淫佚,虽饥岁不鬻妻子,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2]

时至晚清,徽州妇女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陶甓公牍》的记载,将徽州六县妇女服饰概况见表1。首先,关于徽州妇女的服装方面,徽州妇女大多着袍衫,长度缩短至腰下,上身式样类似小袄,窄腰身,下裳仍着襦裙,但襦裙长度也有所减短,露脚踝,足穿圆口绣花鞋。服装的质料洋布居多,镶滚彩绣仍旧保留,但装饰较为简洁。其次,关于徽州妇女的饰品方面,从表1 可见,徽州妇女首饰重金,珠较少。另外,当时上海引领时尚潮流,徽州妇女追求时髦,沪妆也成为少妇的仿效对象。妇女发髻式样日新月异,随之不断翻新,从“扬州之髻”变成了“苏、杭之圆扁式之髻”。从中可见,苏杭地区的服饰时尚此时就在徽州的妇女服饰中流行。

表1 晚清徽州六县妇女服饰概况

2 晚清徽州妇女服饰发生的新趋向

2.1 由俭入奢

徽州素有“俭啬”之称,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奢靡之风盛行,随着徽州经济日趋繁荣,徽商与各地的交流日益密切,这股奢靡的风气亦随之传入了徽州。在此种社会风气下,奢华的服饰日渐成为主流,尤其体现在妇女首饰重金方面。《歙风俗礼教考》云:“冠服采章,普天率土,悉遵时制,罔敢或异。而女人服饰则六邑各有所尚,大概歙近淮扬,休近苏松,婺、黟、祁近江右,绩近宁国。而歙、休较侈,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者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大抵由商于苏、扬者启其渐也。”[3]由此可知,徽州一府六县妇女服饰各有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歙县和休宁妇女服饰较为奢侈,这与两地商业的繁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绩溪在徽州一府六县中较为俭朴,“女人尤称能俭,居乡者数月,不占鱼肉,其能蓄积,不致巵漏者,盖由内助焉”[4]。及至晚清绩溪妇女也开始追求奢华,整个徽州的奢靡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2.2 崇洋风气

俗语云:“相沿为风,相染成俗。”1840 年鸦片战争以降,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大量的西方商品涌入徽州。由于洋布具有物美价廉,坚实耐用的特点,深受徽州妇女的青睐和追捧,洋布日益取代了土布的地位。如“绩邑兵燹以前服饰皆俭朴,以自制芙蓉布为大宗,麻布、夏布亦能运销别埠。今则芙蓉布失传,而布帛品类皆喜洋货而弃土货,其它更无论矣”[5]。此外,洋货被视为奢侈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凡物之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呢羽、钟表之类来自外洋者,较中国为倍重”[6]。一方面,除了洋布价格较为低廉,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但一般的洋货却是相当昂贵,而徽州妇女为了满足攀比心理更是趋之若鹜,竞相购买洋货以此炫耀。另一方面,洋货种类繁多,新奇精美,更为妇女所喜爱。这在徽州的上层妇女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可见,洋货的流行打破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影响了徽州妇女的消费观,对服饰有了更高的追求,也促使徽州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2.3 女尚男装

《礼记》曰:“男女不通衣裳。”[7]传统中国社会强调男女有别,女着男装是不被允许的,被视为是一种不守妇道的表现。故男女着装有明显的区分,但至晚清,女着男装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如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曾载:“至光、宣间,则更奇诡万状,衣之长及腰而已。身若束薪,袖短露肘,盖欲以标新立异,取悦于狎客耳。而风尚所趋,良家妇女无不尤而效之,未几,且及于内地矣。又有戴西式之猎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为女矣。”[8]徽州妇女也开始努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穿上男性的长衫,而且徽州的下层妇女不以裙作为下裳,流行着大裆裤。由于男子常年在外经商,徽州妇女不仅要料理家务和养老抚幼,还要承担起田间劳作的重活,而传统的妇女服饰不便于劳作,着裤装更易于活动。当然,女尚男装无疑也反映出徽州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礼教发起挑战,以及表达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3 从晚清徽州妇女服饰的变化看其地位的嬗变

3.1 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妇女应该闭门不纳、恪守妇道,而且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族规家法皆严格限制妇女的活动范围。因而徽州的妇女通常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只能整日在家操持家务。正如《新安竹枝词》所言:“笄总家家壶范垂,齑盐井臼力操持,小姑他日为新妇,洗手羹汤谊不辞。”[3]

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各种新思潮不断涌进徽州,外埠报纸亦随之输入,如歙县“学堂、商会及城镇绅商皆喜阅报纸”[5],祁门“虽山邑,向喜阅《京报》、阁钞,自沪上报馆接踵而起,购阅者亦渐多”[5]。可见报纸受到了徽人的极大欢迎。新思想的传入使徽州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变,对妇女公开露面的限制日益减弱,这也极大触动了徽州妇女的思想与行为。徽州妇女开始迈向公共空间,从徽州才媛的诗作随处可见其影子。如休宁黄桂存诗《走马灯》:“八骏如环结阵行,元宵飞渡寂无声。枚当衔处军中令,战欲酣时纸上兵。汗马不嘶秦塞月,严装犹忆亚夫营。华堂此际烧春宴,武备分明贺太平。”[9]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徽州妇女于元宵之夜观赏走马灯的盛况。此外,徽州妇女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上来,周济贫乏、矜贫恤独,甚至有的家庭并不富裕的妇女也不忘帮助他人。如“许沛妻黄氏,许村人,夫殁,抚孤孝养,岁旱饥,出私粟以济族众”[10]。徽州妇女通过参与这些关乎百姓利益的公益活动,实现了从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延伸,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社会地位自然也有所提高。

由此,徽州妇女的活动空间逐渐扩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不再囿于家庭,主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既丰富了娱乐生活,又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3.2 经济地位的相对独立

康熙《休宁县志》载:“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11]由于徽州田少人多,男子大多外出经商谋生,但毕竟通过经商富裕起来的人还是少数,徽商大多只是小商贩,仅够勉强糊口。而且当时西方商品占据了徽州的主要市场,对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造成较大冲击,民众生活愈加艰难。因此,徽州的下层妇女迫于生存压力,开始走出家门,成为家庭重要的劳动力。

据《歙事闲谭》载:“近山之民多业茶,茶时虽妇女无自逸暇。”[3]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产茶胜地,妇女自然就成为采茶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州妇女不仅从事采茶、女红等手工业来贴补家用,妇女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职业也更加多元化。大量的徽州乡村妇女涌入城市充当雇佣女工,“到城里富绅或官员家做女仆,每月佣金一元二三角,帮短工的每天铜钱四大枚。有掮客专门代女佣联系雇主,收取佣金”[12]。另外,徽州妇女凭借所学知识,到女塾教书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维持生计,如“潘世錞妻黄氏”,“家贫,翁训蒙,黄氏亦训族中女子,得脩脯以助养”[13]。

总之,徽州妇女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对于家庭财产的支配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而经济地位的相对独立也决定了徽州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3.3 受教育权地位的确立

徽州素有“程朱阙里”之称,理学氛围尤为浓厚,程朱理学禁锢了妇女的思想,对徽州妇女的束缚尤为严重。中国的传统社会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在徽州注重文教的环境影响下,徽州的才媛亦不在少数,但在整个徽州妇女中只占较小的比例。到了光绪年间,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呼吁男女平等,并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希冀通过教育改变妇女地位低下的处境,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办女学的先河。新政期间,为响应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诏令,徽州女子学堂由此发端。徽州的第一个女子学堂是许承尧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歙县唐模村创办端则女子小学堂,许氏宗祠拨款和学费为常年经费,招收学生12 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汪宗开在婺源县城东昭义坊刘果敏公祠内创办初等学堂,捐款和学费为常年经费,招收学生20 名[14]。

虽然当时的女子教育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徽州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妇女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女学发展的转型,也为民国时期的女权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晚清徽州妇女的服饰发生了从保守到开放,质朴趋奢华,单一趋于多样的变化,从中亦可以看见当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此同时,随着徽州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踏出深闺,走进社会,不再依附于男性,不仅能独立谋生,甚至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努力在艰难的环境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也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程朱理学束缚下徽州妇女形象的固有认知,并非真的闭门不出,从客观上来说她们仍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自由。当然,晚清时期徽州妇女的地位只是稍有提高,与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相去甚远,但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徽骆驼”精神,对新时代妇女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徽州服饰妇女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动物“闯”入服饰界
徽州绿荫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当代妇女的工作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