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静,陈道玲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明代时期“四平腔”由江西弋阳腔传入安徽后与本地的戏曲声腔融合后传入福建地区。屏南的四平戏在清嘉庆年间达到繁荣发展的时期[1],此时的四平戏在福建地区传播发展迅速,民间组成大量四平戏戏班。直至“文革”时期,四平戏艺人及传承人大多遭到生命威胁,四平戏的珍贵资料及完整戏曲被大量毁灭,留存至今的完整明代戏稿已屈指可数[2]。
正当人们认为四平戏已经失传的时候,1981 年9 月戏曲研究人员叶明生收到在福建南平地区政和县杨源村四平戏艺人发来的信件,使四平戏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中国戏剧中的“活化石”重见天日。经过福建省戏剧研究所的大力调查,“挖掘”出了福建地区现存的三个农民剧团: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剧团、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村剧团和禾洋村剧团。
四平戏目前仅仅活跃于福建地区的大山中,尚未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没有活跃的戏曲演出活动。现存四平戏民间小剧团集中于福建省宁德市与福建省南平市,经过省政府和市政府的支持与努力,四平戏剧团成员人数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演员多为年老艺人,平均年龄达55 岁以上。演出平均在2~3 小时,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场四平戏的演出,艺人都一以贯之在演出前一天演一场“出门戏”,回来时的那一日再演一场“回场戏”。由于艺人年龄高和受众群体少等原因,演出场次平均一个月仅2~3 场。经过调研发现,现今不仅四平戏艺人年龄偏高,而且观众也多为老年人。由于老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有限,演出场次不宜过多,这也间接导致了四平戏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现存的有关四平戏资料遗失殆尽,这些老艺人无疑成了四平戏最珍贵的传承人,随着这些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将直接导致四平戏文化发展的断层。所以,大力弘扬四平戏非遗文化,培育年青一代对这一古老剧种的兴趣和爱好迫在眉睫。
“文化空间”一词是现在广泛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的特有名词,它是一种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为一体的特定概念,一般用来指部分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行时的特定场所。
四平戏作为当地祭祀祖先的一种民俗方式,与信仰活动息息相关[3],所以缺少了特定的文化生存空间[4]。如今,除当地居民以外,鲜有人用这种仪式来祭祖,因此四平戏的文化生存空间仅局限于当地小范围,难以向外扩张与推广。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大多倾向于电影电视,对戏曲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剧种,观众基本是一些老年人。在这个大环境下,戏曲发展遭遇瓶颈,四平戏传承受阻在所难免。加之四平戏的独特“土官话”的“弋阳腔”唱腔以及多为打击乐的伴奏,很难激起人们的欣赏兴趣,这也是导致四平戏受众群日渐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戏曲缺乏文化魅力,就很难让人喜闻乐见;缺少观众,就没有市场的立足之地。由于没有商业化的演出来支撑四平戏的传播,所以四平戏仅游弋在福建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剧团更是无法得到发展。
由于缺少商业化演出,四平戏大多只在当地展开,故四平戏剧团缺少商业化的收入来源。不仅如此,据相关资料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相关传承人每年的资助仅8 000 元,而省级非物质文化相关传承人每年仅5 000 元[5]。这些费用大多用于舞台设备及道具、服装的购买添置等,传统艺人的收入少的无非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根据大量实地考察发现,在福建当地,不仅四平戏老艺人收入底,剧团也面临着设施老化的问题,有些舞台装置上的问题甚至危及到演艺人员的生命安全。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四平戏的资金拨款具有一定延时性,使艺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年轻人不愿用心学艺,这也是四平戏走不出大山的一个原因。2012 年1 月26 日央视《见证》栏目的《传承》一节中,就反映了一个女孩想学四平戏,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家长认为学四平戏没有考大学有前途,因此百般阻止女孩学习四平戏。节目对“人们漠视传统文化艺术”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进行了反思,道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的趋势,传统戏曲不仅要利用多媒体平台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应把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其他产品中并进行创新设计,使之能更加广泛地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助力。
目前,已有对四平戏角色进行数字化创作的作品,通过将四平戏独特纹样设计融入服装设计当中,以此将四平戏的古老艺术推广开来、传播出去。不同角色不同服装,其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及情绪也截然不同。在服饰设计中,可将传承四百年的四平戏角色脸谱简化为可爱的卡通人物,使普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易于接受并喜爱。这类作品制作出数字版动漫人物,应用范围广,增加了社会实用性。以四平戏文化进行的二次创作所得的经济收入,既能有效改善传统艺人的生活,又有益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对策。
加之现今我国对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许多高校都争相开展技能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省级市级乃至国家级创新项目。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一代大学学子们的视角通过文化创新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内。政府的大加持以及青少年们的踊跃参与,恰好弥补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经费不足。笔者认为,通过艺术设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出许多文创产品,既是对文化的发扬更是对国家教育及经济的推动。
服装作为每个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们也逐渐对服装款式图样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一件特色的服装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服装给人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穿着体验,它还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内涵等。现如今,人们都意识到了社会对服装的需求,不再一成不变地沿袭着旧时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服饰的审美需求,这给服装设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者们发现,可以通过服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色彩或是图案等融入服装当中,形成一种鲜明的设计风格。各大高校服装专业也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们参与设计制作,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2021 年7 月21 日,闽江学院老师带领学校实践队23 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在村中具有代表性的鲤鱼溪祥源桥上开展了一场颇具特色的四平戏古戏服创意服装秀,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多种多样现代化的四平戏及古戏服元素创意服装,以及上百件文创作品,如图1。闽江学院以此活动为平台,别具匠心地将四平戏戏服文化带入大众视野。
图1 闽江学院在杨源村举办的四平戏戏服创新服装秀[6]
据报道称,闽江学子与当地小学生一起组成模特队,身穿各色创意戏服闪亮登场,共同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古戏服的创新与古典美。30 分钟的服装秀,让当地孩子们深刻感悟到四平戏戏服的色彩、款式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激发了他们弘扬与传承非遗文化这一义不容辞的使命感。
服装设计中,对于戏剧服装、脸谱的色彩运用颇为常见。每个角色不同的服装以及不同的服装色彩是人们智慧的沉淀,将戏曲中的人物性格用色彩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是戏曲艺术重要组成部分。闽江学院也开展了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由陈道玲老师带领的与四平戏相关的创新项目中,力求将四平戏带入了服装设计当中。他们结合四平戏原有的脸谱,截取一部分的纹样再巧妙地运用到服装上。运用传统四平戏脸谱的色彩和戏帽的独特设计,与现代西装版型相结合,巧妙地拼接与设计,凸显了服装个性化特色,如图2。
图2 闽江学院2022 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升本)2 班蒋文慧设计
自工业革命以来,追求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产品设计也从单一的品种更新为多元化。一个产品的品质高低,除了质量上坚固耐用,还包含着产品设计元素的运用以及设计者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古代工匠们在皇帝坐的椅子上雕刻出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纹样,寓意着皇帝就是天子,宛如真龙在世,以此表达其至尊地位,这种现象,在国外皇室的特供用品中也不乏其例。当今的产品设计,或许不必要在产品中蕴含纡朱拖紫的显贵元素,但人们对于用品器具的美观及其内涵的考究却是不可置否的。
如今在一个宣扬民族自信的大环境下,没有什么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寓意深广。设计者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既可以起到广泛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能提升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内涵。
3.2.1 四平戏人物形象的应用
戏曲元素当中,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设计当中,这也是最能直接表达鲜明特色的设计方式,将具有戏曲特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在产品当中,使人们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这种戏剧的独特魅力[7]。譬如在图3 设计中,以四平戏《九龙阁》这出戏为灵感,将“穆桂英”和“杨宗保”二人形象进行简化,以金色线条勾勒出人物,以体现其巾帼英姿和阳光帅气的人物特征,并且采用了大量的细节去刻画头饰,使其更加形象立体。把以卡通化呈现出的人物形象融入产品设计中,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时尚感。
图3 闽江学院2022 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升本)2 班方惠敏设计
图4 闽江学院2022 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升本)2 班林艾欣设计
将人物形象进行几何处理,使设计呈现出卡通画的形式,投入产品设计当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一代感受四平戏带来的文化影响[8]。将设计的人物放入扑克牌当中,不仅延伸了文创产品的寓意,更将产品的生活趣味彰显的淋漓尽致。高度概括的几何图形搭配适当的文字,不但可以提升设计品位,还给观者留出了大量的想象空间。作者运用几何化手法,在四平戏角色塑造中呈现了规则美、对称美,同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打破了人们以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守陈旧的思想观念,将文化创新融入生活趣味,无疑是锦上添花之举。
3.2.2 四平戏元素的抽象应用
部分设计师不满足于对于元素的直接应用,而是将戏剧元素进行高度概括统一,形成一种抽象的图案[9]。例如将四平戏《御赐县名》融合政和白茶理念,茶与戏曲系列,设计专属logo;logo整体是茶叶形象,叶脉主干龙图腾代表皇帝,《御赐县名》中政和县的县名就是皇帝御赐,叶脉分支红色代表戏曲花旦,其余分支代表着政和白茶一脉相承。纹样设计提取logo 中花旦元素和茶叶外型水墨元素进行重新排版设计。将独创logo 设计融入生活中的产品,突破了具象的束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感,传递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10],如图5。
图5 闽江学院2022 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升本)2 班李菁设计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四平戏延续了四百多年历史,几经波折,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及自身的文化价值。在福建民风民俗文化等的共同陶冶下,经过四百多年演变成了现今出现在我们眼前特有的四平戏艺术。文章从四平戏的历史渊源出发,指出当今四平戏面临的市场挑战,再提出解决措施。结合新艺术形式展开对四平戏的二次创作的研究,以宣扬非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着将其发扬传承的历史担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重视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拓展其在社会上的文化生存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文化能量,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