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烨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7)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部署下,2019 年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9 年10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2]。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占据着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因此,在高校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工作实际、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既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又推动高校自身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探索构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认清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把握好长效机制与高校党的建设、“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等工作间存在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做好分类指导等原则,突出高校所具有的理论研究阐释宣传优势、独特教育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优势等。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已经多次开展整党整风和集中教育,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就开展了整风运动,1951 年至1954 年开展整党运动等。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领导全党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新中国史上开展的多次整党整风和集中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归纳了其中的共同特点。比如王爱云提出了党内集中教育都是党在面临新的问题和相关挑战的形势下开展的,都立足于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育取得积极成效的主要方法[3]。裴胜崇提出党内集中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也不单是思想建设,而是涉及党的建设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4]。
党中央非常重视对持续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和丰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总结了党的历次集中教育的经验,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突出问题导向,紧盯问题整改,防止重“形”不重“效”等,探索、积累了在新时代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新经验[5]。对于党史学习教育,这也是党中央综合考虑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等因素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两次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理由相信党史学习教育的特点、经验也将得到充分的总结归纳,同时,也会对健全构建长效机制提供新的深刻指引和启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在看到党内集中教育发挥出成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党内集中教育具有的某些局限性,比如集中开展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党内较为顽固的、深层次的、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仅靠集中教育来根治,而是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来配套解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现了理论学习、为民服务等既定目标任务,更进一步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实践基础[6]。2020 年9 月,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党中央专门印发《意见》[7],提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等,进一步为构建长效机制提供指引。因此,在主题教育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也就呼之欲出、理所当然。
高校党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经历了探索调整、确立发展和改进加强三个阶段,其中,1949—1977 年属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调整时期,1978—2012 年属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确立发展时期,2013 年至今属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改进加强时期[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连续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修订《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重要法规,并在2017 年和2021 年两次开展针对中管高校的中央巡视,着力解决高校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效机制的构建和落实理应成为高校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得到大力推进。同时,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又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有利于实现长效机制构建的初衷和目的。
立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央作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等原则,提出了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具体要求[9]。
对标“双一流”建设的原则标准,高校普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瞿振元指出,只靠钱是堆不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比钱更重要的是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改革[10]。改革创新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的改革力度,形成重点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经验做法,才能有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然而,改革创新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要寻求发展突破,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发挥好高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全程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持续激发提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力量,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好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短板弱项。而凝聚团结师生员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忠实履行职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正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是高校理应承担的责任。党中央在指导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就对高校如何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着力整改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学生社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因此,高校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时,就应该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极其重要的目标导向,认真谋划和设计,并对实际成效经常进行检查,确保校内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在开展工作时都能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具体着力点上,高校应该注重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等[11]。高校要将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要求与长效机制的设计构建相融合,持续不断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全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初心使命作出的重要论述,既是认识和学习初心使命深刻内涵的金钥匙,也是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根本遵循。因此,要持续强化用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高校全体党员,指导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核心精神和要求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高校在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落地落实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自身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方法,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的有效措施,把调查研究贯穿长效机制构建的谋划、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及时提炼升华转化,不断在实践中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如此构建起来的长效机制才能兼顾好系统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也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有纪必执,有违必查。在高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应当注重将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要求贯彻其中。对于积极践行初心使命的组织和个人,对于在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学习科研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做到及时宣传表彰,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出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氛围。另外,对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能真心实意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出有违师德师风、校风校纪行为的组织和个人,则要及时依规依纪依法予以处理,不能姑息迁就,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
高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注重考核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实绩实效,注重督促领导干部遵规守纪、廉洁从政,注重引导领导干部积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行下效的正向效应。同时,要管住“绝大多数”。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 多名党员,100 年后的今天则已成为拥有9 5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除了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更多的还是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党员,这是党的工作基石,是党内“重要多数”。因此,长效机制的构建,也要注重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结合普通党员的实际开展工作。通过发挥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教育作用,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广大党员党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广泛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引导广大党员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身边的师生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高校党员具有数量多、身份类别比较复杂的特点,因此在构建长效机制的时候,就要考虑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做好分类指导,这对于发挥长效机制的实效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管理服务岗位党员、后勤保障服务岗位党员、离退休党员,可以分别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教育引导他们做好各自领域的“排头兵”。比如,围绕如何努力做到“四个相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成为“四有”好老师,来设计教师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围绕如何自觉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设计学生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围绕如何发挥自身政治优势、经验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校院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来设计离退休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高校普遍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开设了相关专业,很多院校也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所),聚集了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招收了大量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为高校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宣传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研究表明,全国高校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2年有100 家,2015 年增加到280 家,2016 年达到454家,2017 年达到653 家,2018 年已经发展到834 家[12]。另有学者以全国21 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年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CSSCI 来源期刊中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发现,这21 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7 年度共计发文3 048 篇,其中在CSSCI 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达到1 524 篇[13]。这些数据一定程度凸显了高校所具备的良好资源条件和优势,应该得到积极有效的发挥。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人文社科知名专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开展课题研究,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编写相关教材,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学习、成长经历书写学习心得,成立师生宣讲团,深入校内师生和校外群众开展主题宣讲等,以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载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高校贯彻落实。
高校在理论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同时,高校图书馆是学术与文化资源的积淀之地,储藏有大量关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关于“四史”,以及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光辉事迹的书籍,也普遍建设有自己的校史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可以通过设计建设红色主题展览、红色教育书屋、科技创新成果展、杰出校友事迹展等,让高校广大师生接受到生动而形象的初心使命教育。比如,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2021年“七一”前夕北京大学举办了“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生动展现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14]。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修缮、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打造“信仰之源”,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复旦师生在此宣讲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使宣言馆成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15]。四川大学着力打造“中国共产党在川大”特色品牌,举办“中国共产党在川大”大型主题展览展陈活动,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在川大”主题画册,拍摄《烈火淬金——四川大学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党史宣传纪录片,以实施“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记编纂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学校党史革命人物资料的整理研究,进一步传播好、讲述好江姐等四川大学革命英烈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16]。
我国高校从成立之初就担负起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任,不断产生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思想、新技术、新人才。进入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授奖239 项,144 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 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 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 项,占授奖总数的66.5%[17]。围绕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高校积极落实《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截至2019年6 月,已经有30 家单位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 家单位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18]。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感染疫情,国内高校迎难而上、多线作战,无论是在一线和病毒交手,还是加快新药和疫苗科研攻关,处处显现高校的身影和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就要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牢记“国之大者”“责之重者”,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相关亟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在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高校的使命担当。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高校全面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之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高校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深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认识领悟,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正在推进的工作以及日益积累丰富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构建完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