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党建“双创”的五重维度

2023-06-12 00:07博,张健,李
关键词:双创政治建设

庞 博,张 健,李 核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作为贯彻“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一环,高校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018 年以来,教育部共开展了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党建“双创”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面向全国高校培育创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以期推动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全国高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为“双一流”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2]。

高校要聚焦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参与党建“双创”,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切实围绕党的六大建设,聚焦政治统领、思想铸魂、组织强基、作风清朗、发展聚力等五重维度,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引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一、聚焦政治维度,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筑牢师生信仰之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高校在新时代党建工作中,应重点突出政治建设,围绕思想引领、体系保障、强化监督等重点环节,系统构建政治统领工程。聚焦“三个点”,即找准切入点,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坚定理想信念;把握着力点,在构建规范体系中突出政治统领;明确落脚点,在突出政治监督中强化政治保障,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以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党的创新理论为切入点

深刻把握时代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着力学深悟透——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且单独列章阐述的战略意义,首次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再次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深远影响,深切体会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强调与期待。推动走深走心走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列出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的学习纲要和指标要素,注重深化研讨,拓宽学习路径,强化成果运用,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贯通学以致用,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支部、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党建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引领师生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实践者。

(二)以构建符合高校运行实际的政治规范体系为着力点

聚焦淤点、堵点、盲点,探索建立涵盖政治信仰工作规范、政治领导工作规范、政治能力建设规范、政治生态工作规范的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级政治工作标准规范体系。即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为核心要素的政治信仰工作规范;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系党政联席会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领导工作规范;以持续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群团组织政治作用、党员干部政治本领为重点目标的政治能力建设规范;建立以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为内核的政治生态工作规范[3]。

(三)以健全实现有效监督的政治监督闭环体系为落脚点

巡视制度是我们党坚持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不断适应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形成了一系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创新制度,实现了巡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周期化,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筑牢了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1]。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持续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擦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要突出政治体检,把焦点对准被巡视或巡察党组织的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以“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的思路推动反馈问题整改落地落实;突出成果运用,构建“巡视/巡察—反馈—整改”环节组成的政治监督闭环体系;突出常态长效,认真总结巡视或巡察工作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工作举措,形成政治监督长效机制。

二、聚焦思想维度,以培根铸魂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刻领会思政工作规律,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注重管理服务落地见效中做到“三个融入”,即将坚决贯彻落实一“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到高校深化教书育人、构建顶层设计、推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以期达到价值引领、责任兜底、培育新人的目的。

(一)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日常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着眼于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做好“四个一”,即常抓一项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推进一项创建——文明校园创建,聚焦“六个好”要求,重视环境涵育,倡导文明新风;实施一个计划——大学精神弘扬,回望办学历程,突出校本特色,做好阐释凝练,凝聚师生力量;用好一个载体——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感触时代脉搏,志愿服务社会,弘扬互助精神,合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4],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二)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融入对工作规律的把握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5],切实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夯实主体责任;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抓实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各个阵地的管理引导;提升舆情应对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处置的系统科学工作体系,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敏锐性和鉴别力。

(三)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顶层设计和管理服务实践中

聚焦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扣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德建设、教学改革等环节,着力抓好“三件事”,即构建“三全—四度—五贯通”一体化育人机制,推动“六创优”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探索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场域、育人格局,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转向协同配合、通力协作;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为路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度”“效度”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学科科研、教学教材、管理服务等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效贯通;扎实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六项创优”,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深入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强化网络新媒体矩阵建设,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有效载体和影响力品牌,全面提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聚焦组织维度,以提升党组织力为基础铸就坚强堡垒

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石。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在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梯队化进程中做到“三个着力”。以党建统领队伍,以组织培育队伍,以考核激励队伍,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持续提升学校干部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力

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的“六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创建标准,引领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优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办法,健全考核体系和评测点,重点对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以及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建设、领导能力、工作业绩、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进行考核。全面激发抓党建、提质量、争一流的内生动力,强化党建责任层层落实落地。按照“坚持政治标准、围绕中心工作、突出业绩导向,体现做事在日常、积分在经常”的原则,积极推行党员积分制量化考核。构建“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开展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管理、党费缴纳管理等党建信息化工作,积极开展智慧党建工作。

(二)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忠诚、干净、担当三项都是好干部的必要条件,都应该是最起码的必备条件[6],按照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干部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管理监督全链条机制,全面推进高校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年龄、血缘、专业结构,始终保持其强劲战斗力、旺盛生命力。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健全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注重在事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和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励的正向激励体系。完善校属单位中层领导人员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等多元化的知事识人体系。

(三)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梯队

以强化党管人才为统揽,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改革人事制度为契机,紧扣选人、育人、用人环节,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引培并举建强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抓好精准引才工作,重视做好服务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国家“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涵养创新型人才“蓄水池”,完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实施各类人才项目培育、支持计划。强化人才的政治吸纳,不断加大在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领军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建设一支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教师队伍。

四、聚焦作风维度,以打造清朗生态为保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党风廉政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清廉高校建设,将廉政教育融入工作,将纪律教育融入课堂,将廉洁文化融入校园,在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创新开展教育形式,落实日常监督保障过程中持续用力,做到“三个注重”,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持久战,坚持标本兼治,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注重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废改立释

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要不断优化高校落实党内法规制度的运行机制。持续健全制度体系,对标党内法规要求,结合学校党建工作实际和在推进党建“双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制约掣肘因素,制定修订相关制度性文件并进行分类汇编。抓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紧抓“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带头,发挥“头雁”效应,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推动形成党员干部知晓尊崇法律法规、践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局面和依法治校氛围。用好问责利器,加大制度执行督查力度,形成系统完备、内容科学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持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二)注重与时俱进,切实改进教育形式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两微一端”等,加强点对点的宣传、教育和警示,使中央精神、学校要求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全体党员,做到思想教育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全体党员对作风建设的思想认识,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牢牢嵌入到头脑中。进一步加强廉洁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警示教育。

(三)注重日常监督,切实夯实主体责任

加强日常监督精准化,持续细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完善履职纪实制度,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持续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默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强日常监督常态化,在工作实践中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凝练,不断完善和改进监督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日常监督规范化,通过列席院系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党委会,以及党政联席会等,全面“听”、系统“问”、重点“查”、单独“谈”,重点检视并纠正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彻底,选人用人有瑕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聚焦发展维度,以激发师生内生动力为目标推动事业提质增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思想起点、逻辑支点和实践要点。要紧紧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在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过程中做好“三个持续”,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优化“双促双建”顶层设计

构建综合改革四梁八柱,不断健全各领导小组、各专项工作专班、各工作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决策、审议、咨询和监督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治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科学制定学校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及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分规划,确保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教学科研产出与经济社会需求契合度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二)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一系列新部署。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明确指标体系、坚定办学方向,完善各项举措、校准发展方向,将教育评价改革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切实发挥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作用。着力破除制约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综合运用责任分工、统筹协调、督查督办、评估检查、奖惩激励等手段,推动绩效管理由“事后参考型”转向“全过程调控型”,使得绩效管理的杠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探索建立全面、协调、绿色的考核考评机制体系。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平台建设,以创建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充分认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项目化、试点化。

(三)持续提升“双一流”建设成效

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深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学科进步促党建,把党的领导贯穿“双一流”建设全周期、全过程,实现学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党建保障,优化顶层设计,在夯实基层组织和狠抓工作作风上下功夫,以党建持续引领学科方向更加清晰,学科内涵不断拓展,学科质量有力提升。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自觉履行使命担当,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问题,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为国家竞争力赋能、储能、提能[7]。

猜你喜欢
双创政治建设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